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63

[ 葛长林 文选 ]   

教师要负起引导责任

◇ 葛长林

  【案例】:某位教师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片段。
  师:学完了本课,你认为爱因斯坦伟大吗?
  生1:我觉得爱因斯坦很伟大,因为他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
  师:很好。请继续说。
  生2: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因为他是一位科学巨人,在小女孩面前却又如此谦逊。
  师:说得很棒。还有谁想说?
  生3:我觉得爱因斯坦并不伟大,因为他不注意个人卫生,连穿衣这样的小事都不会打理。
  生4:我也觉得爱因斯坦不伟大,他生活习惯不好,连房间都不会收拾。
  师:你们的想法很独特,也有一定的道理。谁来继续说……
  【解析】:
  以上片段是最近在校内研讨课上聆听并记录下来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了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师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提倡“平等”,并不是让教师在课堂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并不是对学生的各种回答不置可否。案例中“生3”“生4”的观点明显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却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从表面看师生之间是在“平等对话”,教学中注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貌似尊重,实际上缺失价值引领。对于这样的回答,教师是不能认同的,应该以此为契机加以引导: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巨人,他有着超凡的智慧,可为什么连穿衣、整理房间这样的小事都不会呢?让学生在彼此争论中懂得,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这样,伟人的形象才会在学生心中“生根”。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组织者、引导者。这一定位要求教师落实一个“导”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认识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要“引导”。教师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符合学习要求和道德倾向的正确轨道上来。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要“辅导”。这时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精妙、简要的点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平等对话中要负起自己的责任。要努力克服过分强调“独特体验”忽视价值取向的倾向;努力克服过分追求“花样翻新”导致课堂教学虚化的倾向;努力克服“满堂问”追求空洞热闹的倾向,做一个耐心、宽容、睿智的“麦田守望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教师要负起引导责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