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原野;有人说课堂的本质应该是学生生命健康茁壮的成长。我们追求“两活”的课堂(即“活动充分,思维活跃”),就是要让课堂焕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两活”课堂,就是要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就需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习惯。
我在教《窗》一文时,先介绍作者泰格特,再让学生浏览全文,感知情节,挖掘人物性格,最后归结主题。教学过程有张有弛,教学环节自然流畅。
就在离下课还有六七分钟的时候,突然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靠窗病人在不断地为不靠窗病人描述窗外美好景色时,为什么没有注意到不靠窗病人的心理变化,不靠窗病人开始听同伴描述觉得是一种享受,但后来窗外不断变幻的景色和精彩的描述,不可避免地诱发了不靠窗病人的自私心理,而且他对自己的想法也感到惭愧并加以克制。但是,靠窗病人并没有注意到他的心理变化,每天还在描述,使不靠窗病人的自私心理不断地受到刺激。这是不是说靠窗病人也有责任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多数学生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不靠窗病人的想法都是嫉妒心所致,是他私欲的极度膨胀所致,这与靠窗病人没有关系。相反,靠窗病人热爱生命,对生活满怀热情,他幻想出五彩斑斓的景象,激励自己与病魔作顽强斗争;同时,他也珍视病友的生命,并尽其所能地去激发病友的生活热情和生命意识,激励病友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关心别人的人,一个高尚无私的人,根本没有责任。少部分同学认为有一定的责任,这个善良的谎言,让不靠窗病人对外面的景色充满无限向往,这是他对生命和美好事物的渴望,是人的本能,况且他已时日不多。他的这种欲望在靠窗病人的描述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强烈,靠窗病人的描述是他心理变化的根源,是他产生嫉妒心理的内在原因,靠窗病人应该有一定的责任。双方争执不下,我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有。”有个同学说他的父母每天描述考上大学的美好前景,不知疲倦地诉说着学习的重要性。而他自己却在父母的唠叨声中,产生了逆反心理,有了厌学情绪,甚至暗暗怨恨他们。这就像靠窗病人一样,一心想着别人,却忽视了别人的心理,结果事与愿违。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不靠窗病人要能倾听一下另一位病人的声音,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我顺势追问了一句:“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有的回答:善良有时会是一种伤害;有的回答: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还有的回答:关心他人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人的心理健康……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沉浸在问题的讨论之中。
回顾这节课,本想好好利用这六七分钟作一次比较阅读,精心的准备却因学生的发问而搁浅,开始觉得有些惋惜,总觉得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转而一想,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学生提问说明学生正在积极主动地思考,自己发现了新的问题,这是对知识的探求,应给予鼓励,千万不可扼杀其求知欲,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只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思考,势必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的接受,本应生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文课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毫无生气。因此,我不但不后悔,反而进一步探索,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多种多样,既可以比较阅读,也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提出独到见解。相比之下,后者的效果更为显著。
一、 给学生适度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促使学生创造性潜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保证。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学生的一些创造性活动被置之不理,甚至遭到嘲笑讽刺或者批评,他们的自信心在学习中受到打击,丧失了发展自身创造力的动力和勇气。学习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更谈不上个性的张扬,人格的提升,创造性才能的充分发挥了。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当重视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哪怕是脱离常规,显得有些荒唐的想法,教师也应该给予关爱和引导。如果学生的那些富于创造性的大胆想象能够经常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就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创造探索的强大动力。另外,教师应该在班级中营造一种重视创见、互相鼓励、倾听和接受别人发言的氛围,即营造全班学生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别人的创造表现、互相交流、互相鼓励的氛围。这是培养创造性的土壤。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己处在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友爱之中,感到自己处在一个身心可以自由舒展的氛围中,他健全的创造性就会成长起来。
二、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没有独立的人格,也就失去了为人的根本性,也谈不上自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向来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人格被忽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不受重视。学生常被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总是被要求只能做或不许做什么样的事情,无条件执行教师的指令,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被统一的要求所扼杀。学校教育只有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唤醒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自身的发展与建构中来,其创造性潜能的充分发挥才会成为可能。独立人格的塑造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独立人格的塑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可能得到较好的全面发展。我国提倡“全人格的教育”,即把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主体作为当代教育的终极目标,通过知识培养人的认识能力,转识成智,开发人的思维能力,形成创造性,化智成德,养成德性,使学生成为具有全人格的人。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一个人人格的培养不能割裂开来,离开了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培养和发挥是不完整不充分的。
三、 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动态生成的有效的语文课堂中的“四不四要”。一是初读仍然不足,教师介入太快;学生要有充分的感知基础。二是揣摩、感悟、品味不足,结论得出太快;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和知识实际来进行品味和吸收。三是情感的介入不够;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感情因素,以情感人。四是讨论交流不足,分歧消除太快;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体验,帮助学生调节、丰富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例如:曾经听过《绿》这堂课,老师还没有让学生有充分的品读吸收的过程,直接就把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呈现在了屏幕上,这样的“意境升华”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呈现一百遍,讲一百遍,学生也只知道背,根本不理解是怎么升华的。其实在找到优美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读,去分析,就会发现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开始时喜欢,然后非常喜欢,后来“我拿什么比拟你呢?怎么比拟得出呢”,这时已经喜欢得无法用语言表达了。再后来,“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捧她,掬她入口”,此时已经由喜欢上升到爱了,这不就是情感的升华吗?所以一定要在对文本充分挖掘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的结论比你直接告诉他效果要好百倍。
深入解读用两个字概括:一个是宽,一个是厚。“宽和厚”表现在两个方面:宽是把栏杆拍遍,所有的语言点要引导学生走个来回,充分活动。宽要到边。厚是要有层次感,由浅入深或深入浅出。绝不能浅入浅出或深入深出。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使学生不被“陈规”所束缚,不人云亦云,善于多侧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有创意地进行表达。厚要到底。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