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在引导学生体会《九色鹿》中调达的背信弃义、忘恩负义时,全班同学群情激愤,一致要求严惩调达。有的孩子气愤地说把他杀了,有的孩子说还是把他扔进河里算了……
正当大家在虚拟的惩罚里一解心头之气、之恨时,班里突然响起叫声:“我觉得调达也有他的委屈!”顿时全班安静下来。这可真像电影、电视里常见的镜头:肃穆、萧杀的法场上,刀斧手正举刀向犯人头上砍去时,一声“刀下留人”让在场的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老师,我认为这罪过不能都让调达一人承担!”循声望去,那个虎头虎脑的小子莫涵无所畏惧地站起来为调达伸冤。“哗!”其他孩子由刚才的一愣神到短暂的一思索之后,竟然小手如林般竖起来。真是孩子!刚刚还义愤填膺地要重罚那见利忘义的小人,怎么转眼间都要为他鸣冤叫屈了?既然如此,那就说说理由吧!
生1:我认为罪魁祸首应该是王妃而不是调达。如果不是王妃臭美想要穿九色鹿的皮毛,国王就不会重赏捉拿九色鹿,调达也不会见钱眼开去告密,最后导致九色鹿有生命危险。
生2:我以为国王的罪过大于王妃。王妃只不过做个梦想要衣服而已,国王实在太宠爱她了!如果国王是个好皇帝,他就不会答应王妃的无理要求!
生3: 我也觉得把罪都归于王妃实在太冤枉!因为她天天娇生惯养,想要件漂亮衣服很正常,要是调达不出卖九色鹿,九色鹿就不会有危险。而王妃要不着也就算了。
生4:其实罪魁祸首应该是金钱!如果没有金钱的诱惑,就不会有调达的见利忘义;没有调达的见利忘义,就不会有九色鹿的危机四伏了。
……
听着孩子的陈述,看着这唇枪舌剑的场景,老师惊呆了!他们才仅仅是个孩子,却道出了世间人们早已悟出的对于金钱、对于美的另类解读!在异彩纷呈的课堂里,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所得到的比他冥思苦想的要多得多、要深刻得多……
案例二
打开语文课本,老师嘴里说着今天我们来上《桂花雨》这一课,心中早已沉醉,沉醉于想象中的桂花的香味里,沉醉于作者所描绘的桂花落在脸上那如雨般湿润、清爽的感觉里。看着孩子们如饥似渴地在桂花雨中穿梭,老师情不自禁地手捧书本大声朗读起来。
忽然一位胖胖的小男孩把手举起来:“老师,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如果比做‘桂花雪’会更恰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班里顿时炸开了锅。
生:老师,我同意张书奇的意见,因为桂花恰似雪花,两者从形体上来讲都很美!
生:我认为不行,雪一落到脸上就没有了,而桂花落到脸上会滑落下来,给人以柔柔的、凉凉的感觉!
生:但是桂花不是只落一朵,雪花也不是只下一片。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时好像天女散花,散的就是桂花!
生:可是书上说桂花很小很小,很轻很轻,落在脸上身上如细雨润物。而成语中的“鹅毛大雪”怎么能比喻桂花呢?
生:对,雪花落下又凉又冷,让人不寒而栗,哪里还能飘香呢?
生:老师,我们曾背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既然雪花被比喻成梨花,那么桂花自然也能比作雪花。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有理。说“桂花雪”给人的视觉更美一些,飘然而下,姿态优美。说“桂花雨”虽听起来不如雪美,但感觉上如雨水渗透肌肤,再加上香味儿,就如香水一般。
在相互争执中,一个孩子希望老师给他们评判一下谁对谁错,或者是给一个标准答案。老师微微一笑,说,这里没有谁对谁错,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如雪似雨的桂花!下课铃响,老师如飞一般走出课堂。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唯有从容应变,利用自主探究,形成高效的互动,才能生成课堂,才能“预约”精彩,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 转变教学理念,倡导平等对话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只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对话,才会有思维的碰撞、灵感的喷发,从而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真诚、宽容”是课堂生成的基本土壤。案例中的老师,能营造一个平等对话的“场”,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讨论。当学生对调达的申讨有异议时,教师没有像对待“异端邪说”似地一棍子打死,也没有不分良莠地“掌声鼓励”,而是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展开辩论,因而学生能敞开心扉,真情告白。案例(一)中当学生提出“调达罪不至死,其他人也有过错”时,教师尊重学生,有了这种尊重,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创新,才能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才能有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当然,如果老师在学生争辩的过程中能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那么课堂上的生成就会更有效,更精彩。案例(二)中的老师如果对那不和谐的话语充耳不闻,那么就不会出现课堂上那精彩的生成。在同学发表 “桂花似雨更似雪”的看法后,教师说:“这位同学的观点很独特,相信其他同学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说一说吗?”这是一种与学生真心交流的态度,是一种对学生独特想法的肯定和鼓励。于是学生才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从而引发课堂上的精彩辩论。俗话说:“灯越拨越明,理越辩越清。”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通过“辩”,让桂花的美渗透进孩子们的心里。这些独到的见解,这些智慧的感悟,这份精彩的生成,只能在和谐、自由、宽松、温馨的氛围中产生。可以说,这种“动态生成”是需要有积极的“生态环境”来呵护的,动态生成是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民主的对话基础之上的。
二、 善于倾听引领,发展课堂机智
“教学是一种即席创作。”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设性”的教学问题,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一个善于把握课堂生成性情境的老师,必定是一个懂得倾听、点拨和引导的老师,也一定会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机智,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地临场应变,引领精彩有效的生成。因此笔者认为: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以教师的智慧为前提,以教学的目标为导向。
1. 教师应该学会倾听。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颇、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如果教师不善于倾听,那么就不会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微小火星,自然也难以激起动态生成的绚烂火花。
2. 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点拨。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平等中的首席”,而课堂的“首席”还必须有一种“权威”,能够正确引领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作精妙简要的点拨,可以促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点拨有时是概括强调,有时是追问补充,有时是价值引导。案例(一)中的老师显然对学生“否定调达的罪过”这一问题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对“金钱有罪”与“美也是一种罪”或“红颜祸水”这几者之间无法作出迅速、准确的价值判断,即缺乏应有的教学智慧,显得力不从心,以致被学生那似是而非的答案弄得不知所措,导致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迷失了方向,从而不能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归到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体会文本中的“诚信美”上,最后只能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搪塞了事。这样的教学看似热闹,实则是无效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误导学生。面对动态生成、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帮助学生把独特的体验转变为正确的健康的价值取向。否则,这种语文教育将会出现危机。
3. 教师要努力发展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机智是建立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案例(二)中的课堂生成点是讨论桂花的美带给人的感官享受。当学生提出异议时,教师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经验,以这个始料未及的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讨论:“这位同学的观点很独特,相信其他同学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说一说吗?”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不是一种预设的过程,而是一种生成的、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整个辩论过程,教师再紧扣本课的教学目标予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辩论认识到,对美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我们不必强调一致。至此,学生不但体会到文中桂花的美,而且学会了用生活中感受到的,心灵中顿悟到的来认识、赞美一种事物。这样的教学,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当然,课堂教学机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而应该大量地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反思自己的课堂,及时总结和积累经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机智。
三、 着眼备战整体,进行弹性预设
动态生成的课堂,基于充分预设。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该认真钻研、吃透教材,做到将整个教材熟烂于心,将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都明了于心;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不时把自己换位成学生,从孩子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教学设计时,要为学生的活动与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着眼于备战整体,进行弹性的预设。弹性预设教案应关注以下几点:
1.设计板块式的教学程序。“板块式”的教学设计每个环节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在预设时,可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教学重点,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教学的过程、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板块状”问题的设计可以辐射到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减少琐碎的提问,给师生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教师的教学因此而富有很大的弹性,所以还可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案例(二)中抓住“桂花似雨还是似雪”这一板块引发的讨论,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体验和感觉。
2. 设计感悟、体验型的问题。 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摒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问题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领略文章的表达方法,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在教学预设时,就要以此为基点,精心地设计感悟、体验型的问题,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如《开国大典》的教学设计中,有这样两处预设:①一边读书,一边圈画出最令你感到激动自豪的语句,并以批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感受。②课件创设情境——此时此刻,你就在天安门广场,你就是30万群众中的一员,你想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呢?这样的预设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语句,形成感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情感,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了多元发展的空间,在课堂中能引发精彩的生成。
3. 设计多角度、复线式的教学方案。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从不同角度多作假设:孩子们可能有哪些生活的体验;他们会对什么内容感兴趣;读到这里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有满腔的情感要表达;学生会怎么说,自己该如何引导……此外,还要把学生的质疑空间预留其中,多设几条质疑发展线。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当一些“可能”和“未知”发生时,教师才能应对自如,胸有成竹。
生成是美丽的,它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挑战,精彩的生成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迸发出夺目的光彩。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能积极关注动态生成,在课前弹性预设,在课上灵活驾驭,并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加以精准的点拨,那么就会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语文课堂也会因为有了动态生成而更加美丽,、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