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教育:由規模扩张阶段向质量提升阶段过渡
王本陆在《关于我国现代教育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我国现代教育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依据教育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可以分为体系创建、規模扩张、质量提升三个基本阶段。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正处在由規模扩张阶段向质量提升阶段过渡的特殊时期。
过渡时期比较复杂,它是教育发展历史主题的整体转换时期,是各种教育思想、教育矛盾激烈交锋、相对无序的时期。实现教育发展的主题切换,形成新的发展共识,确立新的发展模式,是过渡时期教育探索的基本任务。过渡时期在表面上看相对无序,但中心问题非常突出。
质量提升阶段的到来,意味着教育发展模式的重大变化,即从外延扩张型发展模式转向内涵创造型发展模式。在这一阶段,需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和技术含量。教育学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质量提升阶段的到来,也意味着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重大变化,即从物力投资为主转向人力投资为主。在規模扩张阶段,教育资源主要用于解决让更多人受教育的条件保障上,其突出特征是把钱花在硬件建设上,人们无形中形成了只有把钱花在硬件上才值的观念,舍不得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在质量提升阶段,教育发展的大量资源,将用于教育系统的核心能力提升上,其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和软实力建设。
质量提升时代的到来,还意味着教育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即教育市场将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一旦全面进入质量提升阶段,学校教育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会逐步形成买方市场格局,不少学校将不得不为生存而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i1年第3期)
2 传统教师文化的病理现象
姜新生、傅瑶在《传统教师文化的病理现象及现代教师文化构建》一文中指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师文化表现出程度不同的病理特征,主要是封闭性、派别性、狭隘竞争性、权威性。这些病理现象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学校管理者必须加强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控制,促进积极健康的教师文化的形成。具体有如下途径:1.营造适宜的校园文化环境:2.培育教师共同的教育信念;3.人文管理制度的規约;4.塑造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5.营造民主的教师对话文化。(<中国教师>2011年6月上半月版)
3 “教育即游戏”意味着什么
张正江《教育即游戏》一文指出,“教育即游戏”意义重大。
游戏本身要求游戏参与者全神贯注,否则就是破坏游戏,如果“教育是游戏”,那么教育工作者不严肃地对待教育,不积极参与,就是破坏教育活动。
游戏的魅力在于超越游戏者而成为游戏的主宰,游戏的真正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如果“教育是游戏”,那么教育活动的主体就不是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或学习者,而是教育活动本身,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客观規律,任何人都不能以教育的主人、主体等身份自居。
游戏都有規则,規则不是游戏之外的人独断或臆断制定的,而是游戏本质的体现,是游戏者基于对游戏本质与魅力的理解、领会而平等协商制定的,如果“教育是游戏”,那么教育規则(教育教学法規、政策、制度等)就只能由教育活动中的人,根据对教育活动規律的理解而平等协商制定,不能由教育之外的人独断制定。
游戏是人的本真存在方式,如果“教育是游戏”,那么教育就理应成为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等的一种享受,教育生活就成为一种诗意的人生。事实上,陶行知早就指出“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师范生应“视教育为游戏的作业,作业的游戏也”。(<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
4 有效课堂教学的四个评价标准
鹿丽丽、王玉在《小学有效教学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评价一堂教学是否有效,应权衡多种因素:1.有效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2.有效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3.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有精彩的生成;4.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是常态的教学。文章还指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过于完美的表演难免造作,或是增重师生的负担。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是有待完善的教学。(<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8期)
5 读不懂就无需去读
李镇西在《不要轻易怀疑自己的智商》一文中指出,很多教师在读书的时候都会遇到读不懂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每当此时,教师们往往会怀疑自己的理解力,甚至是认为自己的智商有问题,但实际上,读不懂不一定是理解力有问题,因为很多时候是作者本身就没有把某个问题搞清楚、写清楚,也有很多时候是翻译有问题。
读书应该是一件给人快乐的事,当然,这里的快乐不是浅薄的开心,也包括“思考”的幸福。但有的书,无论你怎么思考,脑子里都是“糨糊”,怎么办?很简单,不读就是了。绝大多数中小学老师都是经过起码的教育学理论学习,基本的背景知识是具备的,这足以让我们读懂绝大多数教育理论著作。读不懂,原因多半不在我们,而在作者,最为经典和伟大的理论往往是朴素而容易理解的,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因此,不要轻易怀疑自己的智商,读不懂,那就不读!找些自己能够读懂的书来读就是了。(<班主任>2011年第7期)
6 静默是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
韩荣华在《语文课堂与静默艺术》一文中指出,健康生态的语文课堂有时候需要的不是热热闹闹,而是一份宁静:让学生静心感悟作品的形象、意境,思考文句的意蕴、作品的思想……
静默是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实际教学中,应适时给语文课堂以静默的空间,让学生在静默中感悟,在静默中想象,在静默中品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有思想的人。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学生应该有所“悟”,这不是光靠教师的讲解和热闹的课堂能达到的,它要学生在课堂中、在文本中细细阅读。阅读的过程需要凝神思考,潜心会悟。课堂教学理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从容默读中酝酿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在与自身生活经验的联系中生成个性化的理解。那种教师一提问就期望学生马上给个惊喜回答,或是一有问题就立刻组织讨论,期望“三个臭皮匠抵上个诸葛亮”的愿望与做法,不仅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規律,而且遏制了他们个性、思想的生长,是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必须加以克制。(<教育旬刊>2011年6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