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1885—1930),英国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评论家,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提倡人性自由发展,反对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利维斯评论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创作天才,英语文学中的大家之一”。而有史以来的劳伦斯评论第一人休弗这样评价:他是个天才,是“浸透情欲的天才”。
其哲理散文《鸟啼》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但不论是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还是老师的讲解都浮于表面,不尽如人意。笔者据相关资料,讲一讲有关《鸟啼》背后的一些故事。
一、 有关《鸟啼》的译名
劳伦斯的《鸟啼》有几个中文译本,如马澜译《鸟儿的啭鸣》(《劳伦斯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于晓丹译《鸟啼》(《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黑马(毕冰宾)译《鸟语啁啾》(《劳伦斯散文精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劳伦斯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等,苏教版教科书选用了于晓丹的译文,收入教科书时编者有所改动,不妨几个译本都看看,有条件的还可看看英文原文。一方面劳伦斯自有劳伦斯散文的风格,另一方面由于译者的不同又有所差异。这可从各个译本形容午后鸽子的叫声中窥见一斑。于晓丹译文是“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咕咕叫”,马澜的译文是“慢慢地,呆板的,一声不停歇地咕咕低语”,黑马的译文则是“缓缓地喁喁细语”。另外,黑马所译《鸟语啁啾》最后所署写作时间为1917年,而苏教版署为1919年。
二、 有关背景
劳伦斯1885年9月生于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镇,1891—1898年,在比奥瓦尔学校读书,成为该校第一位获得镇政府奖学金赴诺丁汉中学学习的优秀生。遗憾的是,在他16岁时就被查出了肺病,并伴随一生,最终于1930年死于肺结核病,可谓英年早逝。
1908年大学毕业后,在小学当教师,期间(1912年前)开始进行小说创作。其小说取材于作者熟悉的故乡诺丁汉小镇生活,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清新细腻,地方风情浓郁,使得劳伦斯成为伦敦文学界突然闪烁的一颗新星。
1914年夏天,劳伦斯从意大利回到伦敦与他“终生难遇”的德国女人弗里达成婚。此行的另一目的是与出版社接洽他自以为是创作上颇具突破创新的长篇小说《结婚戒指》(后改写为《虹》和《恋爱中的女人》出版,《虹》后来被认为是英语文学中的《圣经》,确为劳伦斯最具艺术水准的名著)。此时劳伦斯因新作《儿子与情人》的出版而享誉文坛,正踌躇满志,前途一片灿烂。
1915年“一战”正酣,劳伦斯史诗般的小说《虹》因有反战倾向而惨遭禁毁,罪名却是有伤风化,“黄过左拉”。劳伦斯在英国声名扫地,从顶峰遽然跌入谷底。作品难以在英国出版,又贫病交加,只好选择在生活费用低廉的西南一隅康沃尔海边蛰居。
如今康沃尔已成为旅游胜地,当时却是蛮夷之地。劳伦斯夫妇选择了大西洋岸边的一个小村落住下,自己种菜,勉强糊口。但康沃尔有着迷人的自然景色:天蓝水净,野花遍地。劳伦斯感到了康沃尔的某种魔力,说康沃尔有一种通灵的感觉:寂静的荒野,拍岸的狂涛,原始的处女地,让人想到伊甸园。在这捉襟见肘的日子里,劳伦斯笔耕不辍,完成了另一部号称探索现代人内心的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
这部小说在“一战”期间写就,有着强烈的反战背景。小说的社会批判精神在劳伦斯小说中达到了高峰。但这部文稿在伦敦的各大出版社旅行数月,最终仍遭退稿(1920年才在美国出版私人征订版)。退稿理由是劳伦斯有“前科”,出版社不敢再冒险被禁书。此时他能够在英国出版的,只有前几年创作的爱情诗和意大利游记这类销量很小、版税很少的作品。既不能给他带来声誉,也不能改善他的贫困状况。
对“一战”,劳伦斯一贯持反对态度,因而受到官方和右翼文化势力的打压,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他唯一能够亲近的文化界人士是自由派即著名的剑桥—布鲁姆斯伯里文人圈子(20世纪中国的“新月社”,就是以它为模板建立。诗人、作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常以沙龙形式聚会),他们对“一战”也持反对态度。但这些人如罗素、福斯特、凯恩斯在生活态度、社会观念和文学理念上又令劳伦斯感到无法融入,跟他们的分歧导致关系决裂。虽然他出身低微,但自尊心不容任何怠慢。劳伦斯因此而失去了在英国文化界唯一的强力支柱,只能作为一个个体写作,靠着几个边缘文化人周济,生活尤其拮据。
1926年,查出肺结核三期后,劳伦斯知道大限已近,曾两度拖着羸弱的病体回英国探视亲人并与故乡小镇诀别。《还乡》、《我算哪个阶级》和《诺丁汉矿乡杂记》等大爱大恨之作便是他回眸已往经历的生命真言,可谓字字啼血,心泪如注。《为文明所奴役》等随笔,袒露一颗拳拳爱心,爱英国,爱同胞,其爱之深,其言也苛。而《花季托斯卡纳》和《夜莺》等篇则秉承了劳伦斯早期诗集《鸟·兽·花》的抒情写意风格并将这种风格推到极致,移情共鸣,出神入化,发鸟之鸣啭、绽花之奇艳。
浪迹天涯,将自己的文学灵魂附丽于异域风情之上。劳伦斯如异乡孤魂,漂泊羁旅于南欧、锡兰、澳洲和美洲,每至一地,必有数种富有当地异国风情的著作出版。当完成了《启示录》和《最后的诗》时,终于撒手人寰,至死也未回到他爱得心痛、又恨之入骨的英国,连骨灰都留在了异乡。
三、 《鸟啼》主旨(寓意)
教学参考书分析说,“劳伦斯在本文中对死亡与再生有着自己独特思考,生命与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是为着死的,非此既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
联系写作背景,文章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对死亡对寒冬的诅咒,对生命对春天的倾情讴歌以及对生命神奇的衷情赞美!
自然和大地,是一幅让人百看不厌的画,一道百解不烦的题,一部百读不厌的书。它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也可以给人以哲理的思索和启迪。劳伦斯发现并描写了鸟儿勃发的生命力,赞美了大自然蓬蓬勃勃的生机。
当那些坚强的鸟儿经历了严寒的洗礼之后,他们以美妙的歌喉宣告春天的到来,并为春天增添了光彩。鸟儿啼鸣的目的指向是生命的欲望,是创造新生而不是沉湎于死亡,鸟啼这一动物的本能行为由此获得了意义的升华。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生命是自己的,生命也是美丽的,人总在经历了一定的磨难以后,才能格外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所以,我们不应拒绝死亡、病痛,因为那也是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接受属于自己的不幸,同时又不消极忍耐。抓紧有限的时日,弥补流逝的光阴,使我们的生命在分秒中,过得丰盈饱满。
四、 《鸟啼》写作特点
1. 运用拟人、象征等手法,将鸟人格化,把自然当人看待。将自然人格化,是人与自然建立生命对话的有效途径,也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如:“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
2. 运用对比手法,严冬的鸟尸(喻死亡)与暖春的鸟啼(喻新生)形成鲜明的对比,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借此启示人们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如:“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
3. 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或白描,或比喻,或拟人,使人们从鸟儿的鸣声里听出欢乐和自由,从鸟儿美妙的清音中听到自然的消息,感悟到生活的哲理。如:“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语言多用整句,句式整齐而抑扬顿挫,在素朴纯粹的文字下面,跳跃着诗意。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