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42

[ 徐海珍 文选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徐海珍

  常听家长们如此抱怨:“唉,昨晚搜肠刮肚,又陪孩子编了一篇日记。老师要求每天写日记,到底有多少内容可写呢?”是啊,小学生的生活视野相对狭窄,习作往往觉得“无米下锅”,所以只好胡编乱造,敷衍了事。长此以往,不但习作水平得不到提高,而且还会丧失原有的写作热情。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有话可说呢?笔者认为,从教材中挖掘习作话题,拓展文本空间,是加强习作训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引领学生亲身体验,直面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小语教材的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世界紧密相连,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走进生活,亲身感悟体验,才能使他们触摸到生活的脉搏,渴望一吐为快,从而写出真情实感。
  记得学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课后,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在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上,我要求学生穿上整洁的校服,佩戴鲜艳的红领巾,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高举右手敬队礼,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这神圣的一刻,目睹全校师生一脸庄重肃立致敬,聆听催人奋进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国旗下讲话”,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日记中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教学《阳光与彩虹》一课时,为了证实阳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吹泡泡。在阳光的照耀下,他们发现泡泡果然五颜六色,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欣喜若狂。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陡然间充满了吸引力,而孩子们当天的观察日记也写得棒极了。
  可见,让学生融入生活,会使他们感到作文同生活一样新奇、真实、有趣。
  二、 创设情境口语交际,易于动笔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教学中,我利用课文内容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驱动下主动参与活动,积极进行口语交际,使他们乐于表达,敏于倾听,善于应对,为练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只要“有话可说”,就“有文可作”,渐渐消除了对习作的畏惧心理。
  如在《槐乡五月》的课堂教学中,我请几个学生扮成远方的游人来到槐乡,其余学生作为好客的槐乡孩子来接待他们,进行表演。经过短暂的思索讨论,这些“小机灵鬼”就淋漓尽致地发挥开了:有的向“游人”介绍槐乡的风貌,自告奋勇当导游;有的摘下一条条槐花,耐心地教“游人”编成花环戴上;有的把“游人”接回家中传授制作槐花饭的“秘诀”;还有的和“游人”边品槐花茶边聊家常……一时间,课本上静止的文字变成了一段段妙趣横生的对话,孩子们用心诠释着课文,接下来的练笔还怕无话可写吗?我们的教材极具开放性,只要教师善于思考,勇于挖掘,这样的机会数不胜数。
  三、 精读感悟仿写佳段,举一反三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难易适度,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低中年级的习作训练中,选择佳段让学生细读品味,继而由扶到放,指导他们仿说练写,是一种值得提倡、便于推广的语文实践活动。借助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读写训练,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日趋规范、生动。
  一个孩子学完《石榴》这课,仿照第四自然段描写了香蕉,他是这样写的: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把香蕉,我掰下一个,仔细观察起来。香蕉弯弯的,像美丽的小船。它穿着一身黄色的“外衣”,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芝麻大小的黑点儿。听妈妈说,这就是好吃的“芝麻蕉”。我迫不及待地剥开它的“外衣”,只见乳黄色的果肉十分诱人。咬一口尝尝,香喷喷、滑溜溜的,顿时感到爽滑无比。香蕉不但味美,而且润肠通便、降低血压,怪不得人们都喜欢吃香蕉呢!
  这个孩子模仿得法(主要从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描写水果),而且“仿中有创”,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练笔。教师只要抓住佳段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定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 放飞想象续编故事,富有创意
  小学生是极富想象力的一个群体,想象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思维方式之一。作文恰恰离不开想象。没有了想象,作文就如花儿没有了芬芳,鸟儿没有了翅膀,读之味如嚼蜡。因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呢?笔者认为以课文中的童话、寓言为切入点续编故事,收效甚佳。这些小故事文字浅显,生动有趣,特别符合儿童口味,加之他们听过、读过好多此类故事,所以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情感基础,操作起来并不太困难。在学完《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抬驴》、《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一系列文章后,我组织学生放飞心灵自由想象,争做“故事大王”。正像我预期的那样,孩子们热情高涨,续编的故事充满了奇思妙想。
  当然,想象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毫无依据地胡编乱造,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五、 联系实际细说感想,学有所获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让学生针对课文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感受,或是联系实际剖析自己的日常行为,对了解阅读个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视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教完《三袋麦子》后我问学生:“小猪、小牛、小猴三人中,你认为谁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做法最好?为什么?”要求在日记中随意谈。本想孩子们一定都赞同小猴的做法,谁料第二天看到的日记五花八门。一部分人认为小牛的做法好,因为他做事有计划,麦子能节省着吃,而且剩下的半袋还能拿去种呢!少数人挺喜欢小猪,因为他趁新鲜把麦子全吃光了,很会享受生活,而且十分可爱。还有人虽然觉得小猴聪明能干,可一年间没吃过一点儿麦子,未免太亏待自己……
  毋庸置疑,学生的各种说法都不是完美无瑕的,但我没有否决其中的任何一种。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小学部]

为有源头活水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