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34

[ 沈争 文选 ]   

加强阅读,培养语感

◇ 沈争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领悟力,而阅读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能力。
  一、 阅读课文,心通其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章以“言”表“情”,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学生深入阅读,以达成情感的契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营造氛围,以真挚的情怀引领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陶醉其中。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以《母亲》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文中描写母亲翻山越岭、辛勤劳作的场面,这感人的场面、深情的乐曲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此时,引导学生朗读、感受、体验,学生进入了情境,情感渐渐涌动。抓住阅读的契机,引领学生注意那些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学生在感悟文章浸润的情感的同时,读出了理解,读出了韵味,他们被浓浓的母爱包围着,个个饱含着深情,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情味,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心灵深处。美读,诱发审美情感和敏锐的语感,使学生“悦耳悦目”,为积淀语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反复吟诵,体会其韵
  佳作的语言具有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只有通过吟诵才能体会。苏教版语文教材选文精美,语言富有音韵美,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教材。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反复美读吟诵,读出神韵,更好地品味文章中隽永的意境、和谐的音韵。例如《黄果树瀑布》中:“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节奏明快。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朗读课文,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学生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中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体会到语言文字所具有的音韵美,陶醉其中,体会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融情其中。如果长期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章,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会更敏锐。
  三、 嚼词品句,意会其理
  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书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背后。(也就是读懂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意思)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指导学生反复读这段话,结合文中插图,想想作者当时的生活,母亲这“重担”仅仅是一百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担子”里还会装着什么?学生在低吟中体悟出“担子”的意味:“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担子里装着对远行儿女的牵挂,装着对家庭生活的操劳,装着对儿女成长付出的点点艰辛……母亲的担子里装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当学生理解了“担子”之后,他们读出了母爱的厚重,读懂了作者心中的难过和愧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像这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字词句,要通过反复朗读,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才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潜心诵读、嚼词品句,培养了语感,领会到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顿悟力。
  四、 联系生活,积累语感
  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经验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越见真切。”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言语,体会词句的绝妙所在,借助生活,引领学生把课文中的情、形、境“移”到自己身上。
  通过“移情”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教学中,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节、意境、意蕴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之与自己的心灵交融,达到“悦心悦意”的美感。教学《月光启蒙》时,我先范读课文,把学生带到月色朦胧、花瓣飘香的篱笆小院中,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温馨、惬意的语境中朗读课文,感悟童年的幸福。通过自读自悟,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感受到浓浓的母爱。学生的语言功底、审美情趣、文学修养、语言感悟等,都能通过美读表现出来。
  “移形”是把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移”到自己的脑海中与已有的表象进行整合,从而转化成头脑中的审美意象。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观察生活与学习课文相结合,把零散的感受化为有血有肉的完美形象。《三亚落日》一文,先用细腻的笔触铺陈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蓝蓝的天,蓝蓝的海,洁白的海鸥,银光闪闪的沙滩,椰树婆娑的倩影,一切让人心醉神迷。此时,落日上演了精妙绝伦的一幕,它如一位顽皮的孩童,又如一只大红灯笼,又像一位训练有素、身手不凡的跳水员,美轮美奂,荡气回肠。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体会到文章表现的极致之美,他们情不自禁地漫步于绵延不绝的画卷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移境”可以让学生深刻领悟课文的意境,获得审美意义上的愉悦,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灰椋鸟》中:“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这里对“热闹”的描写并非只有听觉感受,其中还包含着视觉、空间感等多种感受,蕴含丰富,耐人寻味。在教学中,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在脑子里想象描绘的画面,让课文意境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学生读出“热闹”的感觉,也会读出作者的欣喜,他们在想象过程中获得一种强烈的情绪满足,增加了积累,形成丰富的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情感;丰富知识经验,提高语感能力;扩大阅读范围,把语文学习的视野投向生活,以积累丰厚的语感。
  郭沫若先生说:“语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儿童时代的教育很要紧。”教师要练就敏锐的语感,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形、情、境,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鉴赏,感悟语言艺术的美。形成良好的语感非一日之功,让我们努力探索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实验小学]

加强阅读,培养语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