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的影响极其重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之中,我们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通过多读、多写、多说、多听、多交流、多积累,来丰富他们的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一、 巧设课堂悬念,激发学习欲望
常言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讲授新课前,教师若能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地巧设悬念,把握好“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不但能启迪思维,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之中。
如在教学课文《早》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早”字,然后叫学生讨论,猜猜教师的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有的说:“今天早上上学我迟到了。”有的说:“今天早上空气很新鲜。”这时学生的兴趣渐渐产生了。我乘势让学生速读课文,体会老师的用意。学生知道“早”字是鲁迅先生受了批评后刻在座位上用来警醒自己的。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知道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理解了要学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由此可见,巧设课堂悬念,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要学”与“会学”的第一步。
二、 引起认知冲突,吸引学习注意
善于运用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活”起来,一个重要方法是教师善于运用认知冲突。通过引发认知冲突,去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要学的欲望。
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当交流到对主人公的评价时,大多数学生喜欢孙悟空的聪明机智,不喜欢白骨精的奸诈狡猾。对唐僧这个人物,似乎并无看法,我于是故意问道:“你们对唐僧有何看法呀?”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认知明显有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唐僧心存善念,不轻易伤害任何一个人。”另一部分学生强烈抗议:“唐僧哪里是善?分明是人妖不分的糊涂蛋!”面对学生的争论我不急于做出评判,而是让他们回到课文中去,各自找出依据。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探讨问题。我充分利用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触发了学习的动机。
三、 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是现代青少年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竞赛正是充分利用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组织好的竞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的需要发展得更为强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优秀思想品质。
如在教学《望月》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并告知学生我们将在课堂上举行“赛诗会”,学生个个热情高涨,都积极地投入到赛诗准备中。在“赛诗会”上,男女赛诗、小组赛诗、师生赛诗……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兴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刘剑划: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小学]
[栾成勇:江苏省滨海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