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开放、多元、立体的三重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创设三重互为渗透、有机合一的情境,让对话更和谐,实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对话中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一、 立足文本,静静地与“文”对话
我们成人独自阅读的方式很简单:一间书屋,一杯茶,静心凝神,心境澄澈,物我两忘,灵魂与作者在文字中碰撞、交汇、融合,身未动,而心已远,尽情地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收获。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先行一步,立足文本,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领其意,悟其旨。然后作为先行者,着力疏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渠道,创设情境,指导学生静心阅读。我在教学《九色鹿》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说:“把文字转换成画面,自己的心与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乐,这是许多读者通常用的方法。大家也不妨试一试。同学们,请捧起书来,走进故事,走进人物,没读过瘾,别放下书。”学生自由读后,畅所欲言。我总结道:“这就叫与人物同悲同喜,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我们老师要给足时间,舍得放手,让学生静静地与“文”对话。教学写景写物的文章时,指导学生读进去,身临其境,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教学写人写事的文章时,指导学生成为演员,不断地转变角色,品析人物,领悟道理,让学生不仅爱读书,更会读书。
二、 立足学生,激情地进行生生对话
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学生与文本对话后,一定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思想,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便会产生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这时就需要进行有效的生生对话。
对话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集中汇报等等。“生生对话”的话题,以“三维目标”为导向,注重文本语言的品味,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需要有一定的深度,挖掘文本的内涵,让学生在对话中不断地深入;需要有一个广度,具有多元性,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一定的争议,让学生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达到辩证的统一。比如教《我不是最弱小的》,教者可以抛出一个有争议话题,问:“大千世界谁是最弱小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对弱小的理解;《第一次抱母亲》中生生对话的热点话题就更多了:母亲肩头的担子是什么担子?儿子抱着母亲睡觉,母亲为什么流下泪水?第一次抱母亲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这些都需要思想的交锋,要让学生明白,阅读不仅追求情节,更重要的是深度的探讨,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
作为对话的“首席”,教师在“生生对话”过程中决不能做一个旁观者、一个和事佬,而应该是一个倾听、引导、激发、决断者的角色。一味地让学生自己说,对文本随心所欲地解读,则是一种简单化、虚假化的做法。它抛弃的是“实事求是”、“熟读深思”的观念,失去的是对“语文”的建构。所以,在“对话”过程中,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或在一个平面上徘徊时,教师要科学引领,让“对话”归位或提升。
三、 立足教师,巧妙地引领对话
在对话过程中,教者是个主持人的角色,调节气氛,控制节奏,适当点拨,提升对话的质量。以欣赏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感悟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偏差,并敏锐地采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如此,才能准确地判断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并决定自己要作哪些补充。
教师作为学习主体的引领者,就要构建高质量的阅读话题,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一步激其思、动其情、明其理、得其法,引领学生深切地感悟文本,让课堂有趣而不失内涵,热闹而不失深沉,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必须要高屋建瓴,在教学中进行指导、引导、辅导、诱导。譬如,能开启学生心智的重点词句,要师生共同品析,深入对话;对于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老师要引导,点拨,组织探讨;对于学生尚未意识到的学习方法、尚未养成的学习习惯,老师要引导发现、习得;对于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老师要做必要的、精要的讲解。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教师的示范、讲解也是一种指导,能积极地影响学生由接受走向发现。师生的对话,都要落实到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建构起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三元立体对话,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三个“立足”,因课制宜,形式多种多样,一课一型,让学生一课一得。课文只是个例子,学生记住的不仅是课文本身,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培养稳定的阅读习惯,扩大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的阅读教学才会焕发出课堂鲜活的生命力,语文教学才是在为学生的终生阅读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南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