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深处
教材回放: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随军记者魏巍根据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指战员的深情厚谊,写成了一篇报告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见了,亲人》便是其中的部分章节),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战斗友谊。作者把三位朝鲜妇女的事迹放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返回祖国时,列车已经开动,大娘、小金花、大嫂等前来送行,通过一位志愿军战士的回忆,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追叙出来,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内心深处的感激和依恋之情,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抒情散文。
今年4月2日,江苏省教科院专家、省内著名特级教师一行到我校开展“课堂中心:学生自主发展”教学研讨会,我校阮彩伟老师执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深感阮老师在朗读指导上的精心设计,整节课书声琅琅,孩子们一步步走到文字背后,走到语言深处,感受着字里行间浓浓的深情。
一、 扣题三读,奠定情感基调
开课伊始,教师激情导入:跟随岁月的记忆,穿越历史的长河,我们回到了那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花絮)。三年来,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结下了鱼水深情,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朝鲜人民都到车站来送行,怎样读课题呢?阮老师设计了读题的三个层次:
1. 马上就要走了,志愿军战士握着朝鲜人民的手真情地说:“再见了,亲人。”
2. 已经上火车了,战士们回过头来,挥着手依依不舍地说:“再见了,亲人。”
3. 火车开动了,战士们把头和手伸出窗外,大声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三个场景的再现,时间的短瞬推移,学生已然入情入境:真诚的细语,真切地诉说,真情地呼喊,孩子们仿佛置身其中,自己就是志愿军的一员了。读题入境,一个教学场的建立,为整节课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调。
二、 品词析句,落实情感认知
在教学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时,阮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雪中送炭”这个词,通过填空品读的方式,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分三步推进:
1. 出示课件: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什么叫雪中送炭?你对括号内所填的内容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雪中送炭是下雪时送炭给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帮助。此时志愿军最需要什么?(食品)大娘送来什么?(打糕)这就是(雪中送炭)!这真是(雪中送炭)!这更是(雪中送炭)!
2. 大娘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填空品悟,体会大娘送来打糕的艰辛(累得昏倒在路旁),冒着生命危险,这打糕见证了中朝军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大娘送来的不仅是打糕,更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无私的支持,深厚的情谊,体现了中朝军民的鱼水之情。
3. “穿过硝烟”还能改为什么?学生换成“走过硝烟”“越过硝烟”“冲过硝烟”等,通过品读,学生认识到“走过硝烟”太慢,会付出更大的牺牲;“越过硝烟”不切实际,人不可能从硝烟上越过;“冲过硝烟”太鲁莽,是无谓的牺牲;只有“穿过硝烟”体现了大娘历经战争洗礼,摸索出在战场上避过敌人炮火的经验,在敌人炮火的间隙中穿行,一个“穿”字体现了大娘的机智和勇敢。五年级学生品词析句达到这样的深度,充分体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生成的智慧。离开词句谈情感,那情感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浮华的,应该摒弃!
三、 声泪俱下,荡起情感涟漪
在指导学生读大娘为救志愿军伤员而失去唯一的亲人小孙孙的时候,教师范读课文:“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被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当读到“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被炸平了”一句时,教师语气哽咽,声音颤抖,并把逗号做了较长时间的停顿,突出“唯一的亲人”。引导学生认识到因极度悲痛而情难自控,再也读不下去了,把此时大娘和志愿军战士那肝胆裂、心已碎、痛不欲生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生的心中激荡起情感的涟漪,把有感情地朗读发挥到了极致。情到深处,泪自流。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不少老师在擦眼泪。
四、 层层推进,引向情感深处
在回忆了大娘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牺牲的同时,教师及时把学生带到送别的场景,引导学生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教师指导此处朗读,设计了八个梯度,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步推向了巅峰。
1. 你面对的是可亲可敬的朝鲜大娘,这大娘可要叫得亲切些,用亲切的语气读。
2. 就是这样的一位朝鲜大娘,不顾年老体弱,不顾山高路远,来送我们,我们要劝她回去呀!用劝说的语气读。
3. 可大娘不听劝说呀,还是要送,我们只好请求她,用请求的语气读。
4. 大娘年事已高,可她就是不肯停下送别的脚步,我们只好恳求她,用恳求的语气读。
5. 情深深,意切切,可大娘不听呀,情急之下,我们只好哀求她,用哀求的语气读。
6. 无论怎么说,大娘就是不回去,万般无奈,我们只好命令她,用命令的语气读。
7. 命令之中有不忍,命令之中有深情啊!读时语气要坚决,声音要哽咽,那是句句含情眼含泪呀!再读。
8. 任凭志愿军劝说、请求、恳求、哀求乃至命令,课大娘还是要送啊!如果你是志愿军,你会怎么读?配上背景音乐,学生自由读。
学生在老师的激情渲染下,认识不断深入,情感不断升华,朗读的体验不断攀高,真是句句含情眼含泪。学生此时声音哽咽,泪光盈盈,也在情理之中了。
五、 爱恨交织,丰富情感体验
在小金花听到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的消息时,学生朗读:“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苦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引读:
1.“噩耗“是什么意思?小金花知道了什么样的噩耗?此时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学生认识到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孩子,她化悲痛为力量,决心为妈妈报仇)
2.从“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等处你体会到什么?(通过表演读,把对亲人的爱,对敌人的恨通过这样的神态、动作真切地表现出来)
3. “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能否改为“妈妈,这我一定要报个仇!”?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的宾语前置,以短语的形式来强化语言气势,表达更为强烈的情感。如果改动,语言的气势顿消,情感散失,语言气度便软掉了。
这个环节的处理,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语感训练也落到了实处,实在是深度构思,匠心独具!
六、 深情呼唤,推向情感高潮
在完成了课文前三段的教学后,阮老师指导学生读后三段。分别了,朝鲜的亲人,此时此刻,千言万语只化作深情的呼喊,齐读后三段: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是志愿军发自心底的呼喊,朝鲜人民是怎样呼喊的呢?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加强语言训练,得出朝鲜人民这样呼喊: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请你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学生转换角色,班级里升腾起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激荡人心的深情呼唤,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巅峰。
通观整节课,阮老师以读代讲,布点训练,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窒息的问答,没有矫情的表演,真正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让朗朗书声飘溢课堂,让每一个文字写满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