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35

[ 刘健 文选 ]   

咬文嚼字品味文本

◇ 刘健

  咬文嚼字,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但我认为教学应该紧紧扎根于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与文本深入对话,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字里行间体味、享受语言的无穷魅力,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 抓住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并且经过专家的字斟句酌、精心审编,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教学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字字句句细细咀嚼、揣摩,没有必要,时间也不允许。教师要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精彩的片段、几个动人的句子,甚至几个精妙的词和标点,引导学生细细琢磨,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教学片段】苏教版四下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
  师:出示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指名读,师生评价,再读。你心里有什么疑问?
  生:这是位什么样的母亲?
  生:我心里为什么如此难过?
  生:我为什么这么愧疚?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自由读第2、3自然段,好好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读书、思考。
  师: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辛苦的母亲。
  师:文章中的哪些语句告诉你的?
  生:读句子“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师: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母亲的辛苦?
  生:我从“100多斤”体会到母亲肩上挑的担子很重。
  师:是的,100多斤确实很重,把你的体会读出来。生读。
  生:我还从“拉、背、挑”这三个词体会到母亲不仅肩上挑100多斤的担子,手里还要拉着我,背上还要背着妹妹,负担真是太重了。
  师: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吗?生读,教师指导读。
  师:母亲这样的辛苦还可以从文章中的哪些句子看出来?
  生:“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师:哪个词说明时间很长?
  生:“年复一年”说明时间很长。
  师:是啊,教师引读。
  出示句子:在烟雨蒙蒙的早春,母亲总是;
  在骄阳似火的盛夏,母亲总是
   ;
  在树叶飘零的深秋,母亲总是
   ;
  在大雪纷飞的严冬,母亲总是
   ;
  就这样,年复一年,母亲总是
   。
  师:你还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
  本片段教学中,教者抓住“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这句话,通过质疑,进一步推动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文字。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抓住“100多斤、拉、背、挑、年复一年”等重点词语,体会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生活的重担,理解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感受母亲的伟大,更好地领会儿子此时此刻难受的心情,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 品词析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词语品鉴、辨析词语的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层面。老师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感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在特定的语境下,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和美感情趣,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层”深入到“内核”,才能进入作者所描写的语境中,感悟文本的语言,体验最真实最感性的内心感受,它来源于生活,扎根于内心。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思维、行为。阅读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中。
  【教学片段】苏教版六上第7课《船长》
  师:你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师:你知道什么是“忠于职守”吗?
  生:就是指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师:课文又是从哪些地方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在黑暗中听到的一段简短有力的话语,那是哈尔威船长下达的命令。
  师:自由读读这段对话,从这段话你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
  生:船长在组织指挥自救工作时非常沉着镇静。
  生:我从船长简短有力的话语中体会到他态度的威严。
  生:船长在死亡面前,一心想的是先救乘客,把救援妇女和儿童摆在首位,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
  师:默读,找出最能体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生: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师:请你再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生:在万分危急的时刻,他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多么镇定!
  生: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他还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他的忠于职守令我敬佩!
  生:面对死亡,他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镇定地指挥着,使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他具有临危不惧的品质。
  生:“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我读了这句话很感动。哈尔威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舍己救人,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
  师:此时,你想向船长倾诉什么?
  ……
  在这一片段中,教者抓住了课文最后一句直接赞颂哈尔威船长的话,让学生进行品味、斟酌,为感情寻找“着陆点”,再用感情浸染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用适当的感情表达课文内容。学生从他的言行中感受他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和他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爱护妇女儿童的高尚品质。这既是对已学词汇的意蕴咀嚼,又为学生准确解读文本提供了保障,更是发展学生多元思维的良好契机,老师的引导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 优化整合,传承语言文字精华
  语文学习应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进行适当的优化整合,这样学生才能有丰富的语感,更能领会文章的真谛,更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片段】苏教版四下第19课《云雀的心愿》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5至13自然段,品读文字,想一想,这些文字中哪些段落、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森林的重要?
  生:我从第10自然段知道了森林是个大水库,它实在是太重要了。
  师:(板书:大水库)请大家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10自然段)
  师:老师给大家也带来了一段话,这段话也是讲森林是怎样蓄水的,请大家读一读,与书上的第10自然段比较一下,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出示:孩子,森林也是可以蓄水的呀。树干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吸收雨水。森林的树冠就像一把把大伞,可以挡住雨水,不让它们直接冲刷地面。森林里土壤的蓄水能力就更大了,剩下来的雨水渗进土壤,大都能够被储存起来)
  (生对比朗读)
  生:我觉得书上的第10自然段有条理,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
  生:第10自然段是先写树冠,再写树干、树下和土壤。而你带来的这段话比较乱。
  生:还有第10自然段是总分总的结构,这段话不是。
  生:这一段是云雀妈妈回答第9自然段中小云雀提出的问题的,我觉得少了最后一句话,就不完整了。
  师:是的,同学们真会读书。云雀妈妈真会说话,有条有理!你还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生:还少了两个“一部分”。
  师:你读得真仔细,那这两个词语可以丢掉吗?
  生:不可以。“森林的树冠就像一把把大伞,可以挡住一部分雨水。”如果去掉“一部分”,就成了树冠可以挡住雨水,也许会挡住所有的雨水,这样就不准确了。
  师:好,请你读一读。
  (生读第10自然段)
  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的第10自然段,还有哪些词也不能丢掉?
  生:我觉得“大都”这个词不能丢,如果去掉就变成剩下来的所有雨水都被土壤储存起来了。
  生:我认为“一把把”不能丢,丢掉了就变成整个森林的树冠像大伞,这样就不够准确。
  生:“剩下来的”也不能丢,去掉后,表述就不清楚了。
  这个教学片段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教者故意把2、3、4句变换顺序,然后又把最后一句去掉,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比较,做上记号。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发现说话、写文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述,了解了总分总结构的表达方法。又故意漏掉了两个“一部分”,然后引导学生仔细体味“大都、一把把、剩下来的”等词语能不能丢掉。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体悟,让学生认识到用词要准确。教者将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主要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发现的教学方式,在阅读、思考、师生交流互动中,感悟作者写作方法的精妙之处,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表达能力。不仅让学生一日得“鱼”,更让学生千日有“渔”。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小学]

咬文嚼字品味文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