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52

[ 朱兴杰 文选 ]   

学生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 朱兴杰

  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且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没有留下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影响语文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学生的主体因素最为重要,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对课堂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批阅与交流中发现的问题和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给予足够的关注。
  一、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一) 分析。前一阶段,我校开展以“素质教育课堂”为主题的公开课。在本次活动中,我校40周岁以上的教师都开了公开课,教师们在上课时都设计了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这一设计本身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并无不当之处,但不足的是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没能很好地发挥主导性作用。具体表现在:
  1. 放任自流。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不做引导,对有一定质量的问题不肯定、不鼓励、不分析,对低质量的问题也不指出,学生问到哪儿,教师就讲到哪儿,教师似乎成了学生的尾巴,跟着学生进行教学。
  2. 不知所措。教师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表现很积极,提了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根本未考虑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不知如何进行下面的教学。
  3. 自投罗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已经准备好问题,但为了不让听课者感到教师提问过多,所以改为由学生提问,学生一个一个提问,教师一个一个等,一直等到心中想要的问题出现,才就这一问题按原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学,而把其余的问题抛在脑后一律不讲。
  4. 简单制止。学生提出的问题与上课内容无关,个别教师就马上制止,不让学生再说下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上述四种情况的出现背离了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而这一问题主要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究其原因,恐怕还是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目的不明确。因此,笔者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为什么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应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二) 对策。总体原则: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把握后,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引导。具体做法就是发挥好学生所提问题的三个作用:
  1. 提升作用。对好学生提出的好问题,教师要予以肯定,不要吝啬赞美之词,不仅要表扬学生本人,还要马上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这样对学生来讲既是肯定又是提高,而对其他学生来说则指明了提出问题的方向。
  2. 修正作用。对好学生提出的质量较低的问题,不能给予积极的反馈——肯定或鼓励,而应该给予消极的反馈。当然要注意分寸,让他们感觉到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是不明智的。今后他们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对别的同学也不会产生误导,避免产生“好学生提的问题一定是好的”的误解。
  3. 点拨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质量低的问题,首先应给予肯定,如点头,说“对”、“是的”。其次在必要时给予表扬,然后对这个问题“稍加点拨”,如帮助稍作修改,问“可不可以换成这么问”,或追问一个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提问方法的理解,为以后提问提供新思维。
  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勇敢面对难以解答的问题。现在的学生接受的知识很广,常常会提出一些令教师当堂难以解答的问题,这时教师千万不要牵强附会,而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资料或组织讨论,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二、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成功授课者的法宝
  课堂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随时有可能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情有可能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有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见不充分,但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教师对这些问题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妥善解决,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
  一次,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忽然有一位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诗人笔下又是鸡又是狗的,脏乱不堪,我觉得毫无美感可言,陶渊明当官不成,就说官场不好。”这位同学坐下后,我发现下面有人在窃笑,还有的点头表示赞同,看来,由于时代的差异和人生阅历的不足,学生对这样的作品还是有隔膜的。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灵机一动,顺着思路说:“是呀,我也有这样的疑问。诗人笔下的景物再平常不过了,可他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美好呢?哪位同学可以揣摩诗人当时的心情?”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这样的问题老师都没有否定,学生说话的欲望顿时被调动起来。之后,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也愿意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课后我也对这节课进行了总结,如果我当时给学生泼一盆冷水,无疑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且使学生成为教师的应声虫,从而折断其想象与发现问题的翅膀。因此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教师如果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则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机智的魅力也即在于此。
  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教学熟语时,课堂上那些“节外生枝”的问题,便成为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们教师只有抓住了这些问题,并充分地引导点拨拓展,这些问题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才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春城中学]

学生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