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种有意思的联系:吴王前后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开始是下定决心攻打楚国,还下死命令不许谏言,最后却在少年的劝说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是一进一退;文本存在两条线索,即大臣的建议和少年智劝的过程,所写内容是一略一详;此外,表象是螳螂捕蝉的故事,实则是吴王攻楚事件,是一明一暗。基于这些关联,我决定就从对比着手,双线并进,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在整体感知和初步掌握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对第二课时的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一) 了解两个态度
1.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可是吴王很固执,还下了死命令。谁来读读吴王的话?(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 你从“固执”一词中读懂了什么?(不管谁说都不听,一意孤行,没有商量的余地,而且从“死”这个字看出他态度很坚决,也很顽固)
3. 谁来读出这种固执?(指名读)
4. 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5. 和“恍然大悟”意思相近的词还有哪些?(豁然开朗、如梦初醒、茅塞顿开等)
6. 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吴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出示)(1)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2) 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7. 我们来对比读一读,读出吴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二) 明晰两条线索
1. 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的坚决反对,而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我们先来看看大臣们的建议。(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 说说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大臣们不同意攻楚,认为不保险,没有十足的把握,弄不好带来的后果无法收拾)
3. 大臣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吴王听不进去?再读这句话。(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 少年是如何劝说的?(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
5. 课文详细地写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出示)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6. 这段文字中,蝉、螳螂、黄雀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并且找一找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
7. 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哪里有意思?(指名说)
8. 分别扮演吴王和少年,分角色来读一读他们之间有意思的对话。
9. 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10. 有意思的还不仅仅是“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更有意思的是为什么大臣们的劝和少年的劝结果是大相径庭呢?
11. 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那少年这是什么劝?(智劝,巧劝)
12. 这件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学生交流)
(三) 体会两重含义
1. 《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的《说苑》。这本书收集了大量的传说和寓言,寓理于事,有很强的说服力。
(出示)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 结合课文内容,大概能读懂这段话吧。读一读这句话: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 那么大家现在能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吗?身后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吗?
4. 故事“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楚又有什么关系呢?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祸患又是什么呢?
5. 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那后果将是自己的国家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
6.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7.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把课文读懂了,我想今天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小。那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今天的收获呢?
板书设计:
两种态度(一进一退):下死命令 打消念头
两条线索(一略一详):大臣建议 少年智劝
两重含义(一明一暗):螳螂捕蝉 吴王攻楚
每篇课文都各具特色,学生希望从文本中了解什么样的信息?文本中的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需要把什么样的有价值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四十分钟的课堂偏重于哪方面语文基础的训练?侧重于哪方面语文素养的提高?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文本特点,我想就本文而言,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达到这样的要求:1. 能分角色读好这篇课文,读出吴王和少年内心的想法、他们的神态和动作等。2. 能复述课文内容。3. 明白寓言故事的特点,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理解寓意。4. 掌握一些说话的智慧和技巧,以便与人交流时畅通无阻。5. 学会揣摩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地研读。基于以上思考,我完成了这个教学设计。当然,课堂上还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的同时,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