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2期 ID: 79563

[ 佚名 文选 ]   

接受任务,明确要求

◇ 佚名


  现代基础教育是社会公职,语文教学是社会国家行为,不是个人行为。因此教师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必须首先清楚社会、国家、学校对该年级语文教学有些什么要求。可惜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出符合汉母语课程本质的语文课程标准,使语文教学尚无科学之法以依,大大增加了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难度。但我们不得不一学期一学期地认真地有明确目标地进行教学工作。余闻婧、徐纪涛两位老师的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较客观冷静地迈开语文教学工作的第一步。
  
  客观分析 理性思考 余闻婧
  
  语文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什么?是“接受任务,明确要求”。即语文教师在接受了某年级某班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后,要立即进行的工作就是明确在这个学期,课标、教材(教学用书)以及学校计划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究竟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有各学年段的阶段要求,《教师教学用书》中有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有必要把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求提出来思考吗?事实上,不少语文老师在谈到学期语文教学要求时,就是将《课标》中的年段教学目标(包括7—9年级)替代为学期教学目标;有的干脆把当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每篇课文或每个单元的教学要求简单累加为学期教学要求;甚至,有的年轻教师根本不考虑学期教学要求,就直接进入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在单元、单篇、课时教学中,要么目标模糊,要么目标淡漠,跟着课文内容走,“脚踩西瓜皮”。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教到学生回答课后问题能与标准答案如出一辙,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如果这算是教学目标。那这是与语文教学背道而驰的目标。此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是动态系统。“系统理论本质上是关于系统状态转移的动力学过程的理论。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通常为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或称为演化发展过程。按演化方程可分为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状态变量为连续时间函数的系统,称为连续系统。”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动态连续系统。这个系统的各构成因素有时间上的顺延性,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前提和基础,环环相扣,缺失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后面的环节将失去保障从而难以顺利完成。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是十二年语文教学链中的一个环节。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也是环环相连的链。确定学期教学要求,是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准备阶段的第一个环节,是语文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是全部语文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客观分析、理性思考,弄清交给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才能依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现状去制定语文教师自己的教学计划,才能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的统一,才能组织、调整和控制整个语文教学系统。现代学校教育是国家行为,社会行为;不是个人行为,教师无权自己任意进行。所以,国家和社会交给我们的学校语文教学任务需要弄清楚。“正式的课程标准”是国家针对教育目标进行教育监控的纲要文件,是具有法定效应的。正式的课程标准。应是立足本学科自身的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科学标准。科学标准是语文教师应该无条件遵循的;依据正式课程标准编写的“正式教材”更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根本。所以,接受任务后必须首先认真“学习”文件,明确目标。“学习”不是简单的“拿来”。当然,必须要去“拿”,但又不能简单照搬,要思考。要全面整体地思考制定课标的教育教学理论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要细致深入地思考制定逐条标准的科学依据和实施要领。何况,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只是“实验稿”,不是正式的文件,而且现代我国语文教学缺乏理论研究和指导,大家思想不统一,甚至在“语文”究竟姓什么的问题上都产生了分歧。因此,我们在学习当前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时,应依据教学理论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
  那么,我们分析和思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原则。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为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服务的。那么,落实到每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们就应当站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对交给我们的任务进行客观分析。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在论及“教学过程最优化”时提出“综合解决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学生发展等任务的教学目的性原则”。也就是说。要使个体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就应当从学生的教养(教学)、教育和发展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用这样的“理”来分析当前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判断,判断其是否立足于汉语文自身的特点,是否遵循汉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否符合汉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心理发展阶段、特点,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正确的,我们应认真执行;不正确的,我们要再认识,再思考,有的舍弃,有的调整后再执行。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教学是客观、理性、科学的,是有助于实现教学最优化的。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一、教学方面的要求
  
  教学方面的要求指的是语文学科、课程自身的特殊任务。语文教学是母语的言语教学,言语教学是关于学习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教学,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个体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往活动的能力。换句话说,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任务就是发展个体的言语交往能力,即一般所说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力是个体成功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稳定的持续发挥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内隐的,只有在相应的活动中才能得以观察、评价,也只有在相应的活动中才能得以积淀、形成。能力的积淀形成来自于对外显的活动方式方法的规范和自动化。将活动的方式方法加以规范化、自动化、固定化就是技能,而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掌握的。所以,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言语技能训练来完成。“较之‘生活世界’自发状态下无明确目的、无科学序列的言语实践来说,‘科学世界’的言语技能训练将学生送上了言语发展的高速公路。‘言语技能训练’不是字、词、句的‘习题操练’,它是循着精细的心智动作要素和合理的心智动作顺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合乎言语心智活动法则的言语活动方式的操练,是按预定的范式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分项逐一有序进行的技术化练习活动。它与字、词、句的‘习题操练’截然不同:操练的前提是识记语言知识,训练的前提是熟悉言语过程:操练的方式是做习题,训练的方式是搞活动;操练的结果是形成观念,训练的结果是内化为能力。序列性、实践性和技术性是‘技能训练’有别于‘习题操练’的科学高效之所在。”也就是说,言语技能训练实际上是一种言语心智技能训练。训练的过程经历着原形定向、原形操作、原形内化三个阶段。参与这三个阶段的要素至少有这么三方面:
  (一)语言基本素材 [##]
  语言基本素材指的是语言本身。是对语言的感性把握。对中学生来说,基本语言素材不仅包括字、词、句式,而且包括语段和语篇。积累语言素材工作的核心就是积淀丰富的语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前提保证和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是指对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最有用的知识,属于语文规律的陈述性知识。这种知识至少可以从汉语言学、语用学、文章学、文艺学等基础理论学科中精要提取。对中学生来说,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包括:汉语拼音规则,普通话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汉字构字常识、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在小学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词语的含义,字(词)的分类、一字(词)多义、辨析同义和反义,领会字(词)义的大小、交叉、褒贬,词语的积累,短语(字组)的结构,汉语表意的特征、句子表意的因素、单句的组成、复句的主要类型、常见关联词的用法、基本的句型和句式、结构复杂的句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型和句式的变化,常见修辞手法,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和18个虚词、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里的用法等。语用学方面的知识包括:交际言语、文学言语和科学言语的语体常识,语境,言语意图,合作、得体、礼貌等语用原则,交往功能,简明、连贯、得体语言的规范和锤炼。文章学方面的知识包括:文章的构成因素、段落的性质、构造和类型,主要的表达方式。常用的文章体裁,文章的文体知识、多角度观察,辩证思考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文章的逻辑,文章的章法,段落衔接和整体布局。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文章的创意,文章的构思,素材和题材,行文和修改,文章的情和理质疑、阐发和评价。文艺学方面的知识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常识,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认识文学的观念,文学作品的意义,文学作品的叙述方式,文学语言的革新,文学作品新结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态、塑造方式、价值判断,文学的风格,文学的创作方法,文学鉴赏和批评,等等的常识,我国文学发展的简况。
  
  (三)语文基本技能
  语文基本技能是指在进行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中规范化、程序化的活动方式方法,属于言语活动的程序性知识。它能指导学生直接、有效地从事言语交往活动,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的技巧和技法。说通俗些,就是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进行口语交际、如何写作。以阅读为例,朗读与默读,从学校阅读教学的效度多向分析出来的基础阅读链。下属“选读术”“精读术”“问读术”“略读术”“参读术”“速读术”等六类阅读技术和25种阅读法。精读方法系列:朗读涵泳法、疑问思辨法、比较阅读法、表达阅读法。略读方法系列:浏览默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速读方法系列:无声视读法、一目十行法、循章归旨法、意会神摄法。以写作为例,初中生书面言语生成的心智技能训练的步骤为:“计划一构思一转换一执行一调整”。相对应的,写作聚材方法系列:三维观察法、采访调查法、阅读记忆法。构思发想方法系列:广泛发想、反复发想、变化发想、连锁发想、迅捷发想。段落衔接方法系列:自然衔接(时间、空间、联想)、逻辑衔接(因果、归纳、演绎、类比)、意会衔接(总分、并列、递进、补充、转折)、形式衔接(过渡词句,过渡段落)、技巧衔接(正逆接、急缓接、远近接、明暗接)等等。
  此外,语文学科是百科的基础,服务于其他学科的一般学习技能技巧也应作为语文教养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容忽视;学生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应承担基本的主要的责任。这是其他学科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语文学科基础性的体现。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以前主要发展的是写实的日常交际言语语体的语文能力,进入初中学习后,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学科以成熟的科学言语语体呈现。科学言语语体以抽象概念、准确判断、逻辑推理为特征,既不同于学生熟识的传情达意、实事求是的交际言语语体,也不同于大多数语文教材中虚构形象、求美求善的艺术言语语体。语文教学应相应地促进学生科学语体的发展。
  
  二、教育方面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是各门课程、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自然是确定语文教育方面要求的依据。的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使命和职责。每位教师应责无旁贷,终身为完成这一使命而努力。同时,教书育人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是为育人服务的,育人是教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教书没有为育人服务,没有达到育人的目的,那么这种教书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有关教育方面的要求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共同承担的一般任务要求。一般任务是各门学科共同的任务,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理应担当起培养德、智、体、美、劳、交往、心理等全面发展的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共同任务。特别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比其他学科有更多的思想、情感的人文因素,在进行思想品德、审美等的教育方面得天独厚,有着更多有利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不能忽视一般任务,而且应当比其他学科更好地完成它所肩负的一般任务。当然,各门课程都是通过自身的教学内容、方法、过程,自身的特点来完成一般教育任务,语文也绝不能例外。语文课堂中的“教育”不是就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和学生凭空谈论在这个内容中包含的人文精神,而是透过语文的工具性,立足言语形式即语文训练去揭示应当怎样理解、怎样表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授之以“渔”,训练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言语形式”正确地理解和表达“言语内容”,这才是最具有操作性的人文教育。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把握住语文自身的学科特点,在完成语文教学自身特殊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一般任务。
  
  三、发展方面的要求
  
  这也是各门课程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语文亦有一份特定的职责。毫无疑问,思维和言语的发展在学生的精神成长中占着重要地位。语言和思维互为存在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在思维中存在;语言和思维相互适应发展,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如何发展学生思维?“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在整个中学时期内,概括的水平,大体上经历着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 形象抽象水平。第二阶段是初步本质抽象水平。中学生属第一级水平的属极少数。第二级水平,是初中二年级以前中学生概括能力的主要智能特征。第三阶段是形式运算或本质抽象水平。这是一个通过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概括能力,属于理论型思维的智能水平。初中二年级后逐步以这种概括为主要智能特征,但真正完成,要到高中一年级末或高中二年级。第四阶段是辩证抽象概括水平。这种概括能力,萌芽或出现在小学阶段,经初中时期的发展,到高中阶段才明显化,且作为理论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证明,即使到高中二年级以后,不可能人人都对每个问题做辩证的概括。”“最终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发展的层级性是语文教学的依据,也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训练得以促进和发展的。同时,语文教学还应该尽可能教给学生多种有用的思维方法,并依托于语文训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目的性、批判性、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条理性、灵活性、敏捷性的良好思维品质。
  当然,发展,指的是一般发展,应当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也就是说,在发展的诸因素中应包括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这是语文教学应有的任务,但,这些因素同样是以渗透在言语交往的训练活动中的形式里,落实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
  另外,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应体现发展的观点,注意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注意教学要求的逻辑联系,注意教育要求和发展要求的承接关系,充分体现学期任务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不要超前,也不要完不成教学任务。
  总之,接受教学任务就必须先了解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及学校教育计划要求我们完成哪些任务。又必须运用学科教学理论认真考察这些任务。然后待我们了解学生现状之后,再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际需要最终确定接受一个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现实任务,弄清在教学、教育、发展三方面应该去完成的具体任务,制定出我们自己的学期教学计划,然后去一步步完成好我们承担的任务。
  
  ①苗冬升《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②巴班斯基著、吴文侃等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③曾洁、余应源著《“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论》,见王荣生主编、李海林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1978-200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④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7日发布)教基[2001]17号
  ⑥林崇德著《学习与发展(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江西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30029

接受任务,明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