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图书室的时候,趁学生在查找图书的时间,我也随手拎出一本看看。拿到手的是云南与文化名人的丛书之一——《云烟渺渺——汪曾祺与云南》。我喜欢汪老的文章,喜欢教《端午的鸭蛋》一文,喜欢触摸他在云南的经历及他作品中浓浓的云南情、云南味。他很多文章都写云南的风物,如昆明的雨、昆明的花、昆明的小吃等等,让人倍感亲切。而众多的写云南的文章中,我对两篇特别感兴趣:一篇是《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发表于《人民文学》1982年第5期;另一篇是《星斗其文》,好像发表于《北京文学》。两篇都写沈从文。作为一代文豪的弟子,汪老对恩师自然有独特的感情。我看了汪老的文章,除了体会到汪老对老师的感激怀念之外,更多的是学到了沈从文先生写作教学的思想及方法。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话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当时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先生说过:
‘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汪老在文中以沈先生以后没有培养几位知名作家来证明。但也谈到了可以教一些东西。他写道:“但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来教。现代大学很少开创作课,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一、让学生多实践多动手。“教创作光靠讲不成。”汪老回忆沈先生的时候这样写。还有鲁迅先生论小说创作时的观点:“教学生如何开头、结尾、刻画人物等等没有用,应该让学生先写,之后再讲。”这里所阐述的是文学创作问题,但与作文教学同理。与其讲许多这样那样的理论,不如先让孩子们放开手脚去写,无所顾忌地写,写后再根据不同问题作有针对性的评改。我每周让孩子们写一篇命题作文,再写一篇生活随笔或三篇日记,不拘一格地写,写出“真我”为最佳。日记字数不限,周记稍作限制。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每学年不少于14次作文训练,还要写不少于1万字的课外练笔。少一些框框条条,多动手多实践无疑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多做片段练习,扎实练好基本功。沈从文先生很少让学生写大命题,一般不写命题作文,即使写也只是很小的命题,如“教室里的空气”之类。把生活中细小的局部写好,再写大篇章。他用学好车螺丝才能装机器来比喻。老师在写作时容易贪多、图大,学生对局部的表达都不过关,何谈写大命题?
三、追求朴实的文风。华丽的文章固然也是一种美的体现,但语言的储备及运用是因人而异的,朴素的文字有时也会有撼人心魄的美。沈先生讲课不喜欢引经据典,尽管他也算博览群书的。在写作教学中他也提倡朴实的文风。沈先生的文章虽然很有诗意,但语言是生活的自然流露。我们中学生的习作,一般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见闻感受即可。初中生求华丽的语言,显得很成人化。这也是一种悲哀。
四、下水写作有引领作用。沈先生是创作颇丰的作家,他对汪老等学生的影响自不待言。语文老师多下水写作,这是多数语文老师的共识。叶圣陶先生对此有很系统的理论及实践,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等无一不是写作的好手。我们喜欢写点文章,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作用是很大的。汪老对先生的写作多于理论评论很高。他说,自己不够有心,否则就可以写一本《沈从文先生论创作》了。
五、鼓励学生投稿。沈先生经常把学生的习作认真修改好,投递到报刊。学生的作品发表是他最高兴的事。这对汪老及其他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语文老师就是幕后英雄,要把学生作文发掘出来,修订好,给孩子们一个发表作品的园地。浅层次的作文,可以拿来发表在板报、墙报上,更好的可以投递到各级各类报刊,这一点很多老师不愿做,因为没有眼见的利益。可是经常做一点这样的苦差事,也许会激发很多孩子的写作兴趣,有利于我们平常的教学。
六、强调自身的修养。语文老师的修养,当然有很多方面,如语文专业的修养、文学修养、口才等,但道德的修养也很重要。作文问题也就是做人的问题,老师在做人方面的修为会对学生有很多影响,做人的质量也会影响作文的质量。沈先生从一个普通人,一点点发展到最高学府的老师,写作了《边城》等许多现代文学的精品,其为人的不少精神让学生佩服。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他也朴实、真诚地热爱着学生,体现了一代文豪的师心、风采。我们语文老师在乎平时的一言一行,也会给学生树立榜样。魏书生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榜样。我们老师都很难养成写几十年日记的习惯,在给学生做示范的过程中,不但鼓舞了学生,还让我们自己养成坚持的习惯,培养坚忍的品格。
在偶尔的闲读中,我收获了许多:既感受了沈先生的人品,又感受到汪老对老师的深情,最重要的是学到了不少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思想和方法。
(作者单位: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拖枝中学)
推荐理由:这篇博文可贵之处就在于让我们了解到几十年前一个优秀的作家是如何教自己的学生作文的。我们在课堂上常常追求新理念、新方法,但不应忘记,有些法则是亘古不变的,博文中所述的某些教习作的方法当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