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赏析
本文描写的是作者在七夕之夜游览乌龙潭时突遇风雨雷电的情景。作者通过一支妙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幽诡迷离、奇幻莫测的壮观画面。纵观全文,其最大的特点不外乎一个“奇”字。
一.开笔之奇。文章开篇,作者以一段议论发端,连用六个“宜”字,引出了世人对游潭和度七夕的普遍要求:潭水宜清澈,环境宜清静、亭阁宜清朗,宾客宜清新。七夕之夜坐在风平水静的筏子上,抬望星河灿烂,该是多么惬意可人。但接下来,作者却以一“然”字,笔锋陡转,暗示了读者此次再游乌龙潭决非等闲之游,定有非常之遇,脱俗之境。这不同凡响的开笔之句,制造了一种悬念,牢牢地吸引了读者的眼光。
二.景物之奇。七夕游潭遭遇雷阵雨,笔触自然离不开风雨雷电。作者先写风之大,连“善篙楫”的茅子家童,都“不得至河荡”,只能于“近钓矶系筏”。接着写了雨的一系列变化。从“垂垂而下”到“暴雨如注”再写到“林端飞雨”,渐入奇境。特别是林端之雨,其状“盘旋不去”,其声落于水上,与潭面相击,似乎听到了雨滴的铿锵之音。写雷电“尤奇幻”,光入水中,深入丈尺,更奇的是,那电光被潭水吸收之后,又反射到了雨中,幻化出瑰丽的色彩。雷电先后交织,声、光、影奏出了非凡的旋律,仿佛魔术一般,闪耀在眼前。
三.情节之奇。风物倏忽万变,四周漆黑迷乱。耳朵听不见笑语喧哗,眼睛看不清昏暗阴森。偏偏在如此迷离的氛围中,“忽一姬昏黑来赴”。她是谁?如谁所约?为何又偏偏在众人惊恐之际,悄然离去?这不禁让人寒意顿生。然而对这些疑惑,作者却只字未提。这一姬忽成一谜,给情节平添了几许诡异神秘的色彩。
难点指津
读罢全文,只觉得风雨难阻,天昏地黑,不禁让人心旌摇荡,毛骨悚然。不过是乌龙潭上一阵雷阵雨而已,但感觉作者仿佛经历了一场龙宫探宝般的奇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效果发挥到极致的?这是文章的难点所在。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在景物的具体描写中,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幻觉等多种感觉写出了急骤变化的过程。例如:从视觉入手,写出了雨之非凡,电之奇幻;从听觉入手,写出了雷之震撼;幻觉的描写,更将雷电交织的奇险之景推向高潮。作者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将景物写得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
二.在写景状物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用墨如泼,时而又惜墨如金,笔法多变。例如作者在写雷电之时,浓墨重彩,气势逼人,展现了一幅无比奇丽壮观的景象。但在写“风”之时,仅用了一个“妒”字,就将风写活了。“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一句,将雷声震耳欲聋的恐怖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想象、衬托等手法的运用,也给本文增添了无限情趣。
考点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旋近钓矶系筏 ②而客之有致者 ③曰不尽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造物者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②始知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
附: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随即,不久 ②兴致,情趣 ③这,这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而造物主难道会认为我是这样拘泥的人吗?
②这才知道这雷电风雨所造成的苍茫混乱,全为乌龙潭所独有,也可能是专为乌龙潭而生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