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4期 ID: 139073

[ 佚名 文选 ]   

论点摘编

◇ 佚名

  “权利本位”理念下的教师专业自主权姚伟、焦岩岩在《“权利本位”理念下教师专业自主权特征解析》一文中指出,在我国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教师专业自主权与义务不对等的现象。首先表现为,社会对教师道德性义务的要求多于对教师专业权利的提倡。在我国,教师是一个备受尊敬的职业,古时即有“天地君亲师”的提法,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主要是道德方面的,诸如热爱儿童、有奉献精神、以身作则等。在道德光辉环绕下的教师一直生存于“义务本位”的重压之下,而教师作为专业人的权利诉求被忽视,这是造成教师角色冲突,导致教师成为职业倦怠高危人群的主要原因。当教师个体感到在教学中有更大自由度和更多权利时,当教师确信他们能够参与学校决策时,教师的倦怠感会降低很多。教师专业自主权与义务的不对等还表现为社会对教师职业性义务的强调侵占了教师作为个人权利存在的空间。近现代广为传颂的“教师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像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话语显示了教师是一个被要求用生命谱写乐章的职业。教师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奉献教育事业令人感动,更令人心痛。教师应履行职业义务,同时社会也应注重保障教师自身的合法权利。教师义务必须是从教师权利中合理引申出来的,不能随意增加或强调教师的义务,只有当义务是从权利中合理地引申出来时,它才能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教育家之旅永无终点
  
  郭华在《教育家之旅永无终点》一文中指出,在自觉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关注重点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着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这种阶段与教师的工作年限有关,更与其自觉的教育实践与水平有关。若做一个简单的分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朴素层次,表现为能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个别的、经验性的关注,如对学生的关爱、宽容等。第二,抽象层次,表现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能够进行抽象的理论思考,对教育教学有独立的、专业的观点。第三,辩证层次,表现为能够把教育教学活动放置在宽广的社会历史实践背景下,深刻思考教育活动的社会定位、社会功能。
  第三个层次便是达到教育家的境界了。成为教育家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理想,如果没有这样的理想,不仅不可能成为教育家,甚至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旅程”永无终点。(《教育理论与实践通讯》2011年第1期)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李学书在《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是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符合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批判意识,有批判意识的教师才谈得上培养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教师还应设计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思维性教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反思,迫使他们提出问题,验证假设,寻求合理性。为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进行主动的思考、质疑;应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充分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使之能进行独立的分析判断,不盲从别人的观点。在设计任务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主体性、真实的交际性、真诚的合作性以及生活性。(《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期)
  
  帮助每一所学校恢复“草根”生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教育要在未来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康健在《帮助每一所学校恢复“草根”生机》一文中指出,从世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凡是在学校和教师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进行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现在很多学校深陷于行政、等级、划一和封闭的困境之中,深陷于高考和分数的困境之中。千校一面的窘况使学校渐渐失去了“草根”生机。尤为可悲的是,重点、集中、划一和巨型化的发展战略加剧了学校生态的单一化,还有相当多地区的学校深陷在为公平和义务教育基本权利彻底实现的奋斗之中,在边远地区,基础条件差的学校、催人泪下的学校也依然存在。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校为本,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学校迎接改革冲击的应对之策。在体制上,学校应该去行政化、去官僚化,实现学校的独立性和专业化。在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眼睛向内,重建学校的内部组织和机制,促进其内涵发展,坚持教育的多元生态,力求学校特色发展和“自圆其说”,理想的目标是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所学校生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和机制,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滋生自身的“草根”活力。(《教育科学研究》2011 年第1 期)
  
  到达最边缘
  
  陶西平在《到达最边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事业仍需树立“到达最边缘”的理想,将入学机会推达最边缘人群,使办学条件要求到达最边缘地区,因材施教到达最边缘学生。
  现在就学困难的群体主要有三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贫困家庭的子女、残障少年儿童。健全体制保障乃至法制保障,防止他们被边缘化,是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务。办学条件最困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部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部分贫困地区,到2020 年,我们虽然不能保证每所学校都到达同一办学水平,但应当保证每所学校都达到规定的办学条件标准。解决因材施教到达最边缘学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内部的教育公平,需要教师树立“每个学生都重要”的理念,不少教师和学校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使另一部分学生成为“隐形学生”,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结构和优势智能,都有着成才的潜质,教育的责任就是通过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的潜质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百分比是我们描述教育政绩的重要指标,但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较高的百分比,“到达最边缘”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教育导刊》2011 年第1 期上半月)不再以高考加分为动力的素质教育该如何实施2010年11月19 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文件。李希贵在《2011 年关注什么》一文中指出,没有了高考加分动力的素质教育究竟该如何实施,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现实问题。
  新的时期,需要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把自己想清楚,从一个真实的自己开始,规划人生、锻造自我。每一所学校,都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弄清自己的文化,整合可用的资源,办一所真正具有个性特色的学校。
  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家长和学校能够平心静气地等待学生的个性之花绽放,小心呵护甚至大胆鼓励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能够尽可能提供丰富的课程让孩子自由选择,能够尽可能提供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让孩子自由舒展生命的枝丫,用不了多少年,我们肯定会为大学输送个性鲜明的高素质新生,会为社会发展提供创造力突出的各类人才。
  摆脱了加分的功利目的,各个特长学科还能良好发展,我们的孩子肯定受益良多。素质教育的动力应该来自人本身的成长需求,来自教育的本义,也来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人民教育》2011年第1期)

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