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美国莫里斯·比格说过:“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这种民主气氛的创造,可以通过问答等形式实现。无论什么样的课堂形式,都离不开师生语言的交流。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提问质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心设计的优质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有了积极性后,就会注意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给予重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语文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思潮澎湃,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以说,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其各种思维能力,乃是语文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既具有高深的学问,又懂得教育的规律,还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的技巧,这样就能把课上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必须讲究方法,讲究艺术性。下面几种提问颇有技巧性。
1.疏导式提问。这种提问从教材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出发,揭示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的关键,提示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教例】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要求学生通过人物、情节、环境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为此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1)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让你欢喜或悲哀,那么,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2) 小说以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情节,哪些语句能揭示出这次故乡之行给我的感受和体验?
(3) 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究其缘由是故乡景、故乡人的变化。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在这些人物中,谁又着墨较多?
(4) 二十年后的闰土、杨二嫂有哪些方面使“我”感到悲哀呢?
这几个问题是课文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可以促使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这种提问既可作为阅读后的课文思路的梳理,又可作为课前的“思考预习”,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2. 比较式提问。为了巩固旧知,获取新知,在教学中往往要运用对比、类比、分析异同等方法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例】在教《醉翁亭记》时,可问: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
在教《沁园春·雪》时,可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两文有什么异同?
比较式提问可以温故而知新,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在求同寻异的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3. 揭疑式提问。学生阅读课文往往浮光掠影,一带而过,因此往往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和内涵 ,理解流于肤浅,揭疑式提问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生疑”。当学生在学习时,似乎没有疑问,教师就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例】《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
这些提问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发掘文中蕴涵的深意,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4. 发散式提问。这种提问是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然后派生出若干个小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各个击破,那么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提挈全局、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提问技巧,对于学习层次较低的班级,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例】吴敬梓小说《范进中举》,为了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其典型意义,教师可设计若干小问题:
(1) 读1、2段,思考:这两段哪些语句表现了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偷偷地参加考试,这说明了什么?
(2) 读3—12段,思考:范进中举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
(3) 中举对范进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可他为什么会发疯呢?范进发疯意味着什么?
(4) 范进算不算老实人?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
5. 追问式提问。追问法,让“对话”从平面走向立体。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继续提问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对话式”教学的一种存在形式。追问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且追问内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灵活性和敏捷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发展。
【教例】在讲授《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这些朋友都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除上文提到的几种提问方法外,还有“情境式提问”、“启发式提问”等。如何设计问题,应根据教材的需要和教学目的而定,教学中适时提出问题,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功。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对问题进行艺术性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 刘建德:《关于课堂的思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2002年版。
③ 王超良:《对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版。
④ 王建宁:《语文课堂提问“七忌七要”》,《教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⑤ 周玉梅:《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谈》,《考试周刊》,2009年第9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