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1期 ID: 79600

[ 佚名 文选 ]   

学习管理,实现语文教学自我最优化

◇ 佚名


  语文教学工作可以视为管理吗?我引述一点资料:
  《现代汉语词典》管理一词的注释有三,①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②保管和料理,③照管并约束。
  大连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管理学原理》所下的宽泛的定义为“管理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配置与利用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过程。”具体的定义为“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陈孝彬有个简明的说法,“管理就是负责人应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大家的力量去完成预定目标的工作。”
  我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社会管理的解释是“人们为使整个社会机体和它的各个部分向着一定目标运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引导等活动。”并且指出“管理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实践。”因而“国外有人把管理学称为现代文明三大支柱之一。”
  我相信语文教师读到关于管理的这些解释,拿我们的教学工作稍稍对照一下,都能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工作当然也是管理!而且应属较复杂的管理活动,因为上述各家所列的全部构成管理的因素、职能都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内在成分。
  这一点,十多年前魏书生老师虽已先觉撰文谈他如何管理,但至今未见人跟进;十年前我在《语文教育学》中作了点试探。至今未见反响。今天再次提出这一命题,而且计划用一整年的时间来涉猎语文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的方方面面,目的就是希望同仁们一起来认识这一问题,共同吸取现代管理学理论丰富的养料,从管理科学的角度认识我们的工作,使之摆脱手工作坊式的落后状况,逐步进化为现代系统工程,扎扎实实提高语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语文教学工作的效能,使语文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彻底摆脱“误尽苍生”之类的批评。
  借助科学管理的观念实现语文教学工作全过程的最优化,这是我为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开的一个药方。
  就是说,我主张在语文教学领域,引进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使两者融合起来以提升我们语文教学工作专业化的水平。
  实现语文教学工作的最优化,本来就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愿望,因此。提出最优化的主张我想谁也不会不赞成。但这一直好像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现在的问题是。要弄清什么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特别是怎么做才叫最优,当然更要解决怎样才能实现最优化的问题,使愿望成为现实。
  可以说最佳、最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时代精神,各行各业都在追求获得最好的业绩。教育界也不例外,教育部天天评优——制订一系列标准评估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大奖赛之类更是风靡全国,引得学校、教师争先创优。但是评估的进行和结果,已受到广泛的质疑,各校都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用两三年的时间来“创优”“迎评”,其中大量的工作就是造假,对照教育部评估内容的条条,一一准备,无数的教师花大量时间重写过去三年来所谓不规范的大纲、课时计划、教案、试卷分析,甚至重新改卷……最后争得一个优!但实际教育教学水平,却只见下降不见提高,这确确实实值得深思。我认为问题不在评优、创优,而在于怎样评、怎样创,在于优的标准是什么,评、创的是什么样的优,要明白怎么才算学校教育教学的优。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解除了极“左”思潮的束缚,思想活跃开放又冷静,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教育思潮重新审视,对赫尔巴特、杜威,对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都实事求是重新加以评价。同时开始介绍(翻译)美、苏六七十年代基于教学大实验、大改革而写出的教育教学论著,其中便有前苏联HO·K·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80年代教育志杂多有介绍,这里我推荐教育科学出版社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中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该理论是前苏联60年代初,总结一个省近四千名教师消灭班级留级现象的经验,然后制订方案进行实验而总结出来,1972年开始成书的。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是我所知的最实际、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最优化理论,远优于美国、日本的类似论著。我下述的观点就是以巴氏理论为基础,结合我自己的教改经验而形成的。
  关于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含义,我在《语文教育学》第335页写道,“语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对过程中各因素进行最优控制,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并指出“最优化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今天看来这个表述不够严密准确,但基本内容还是可以的,就不作修改了,下面作一些必要的说明:
  含义(可以视为定义)的前半句,为完成教学目的选定方案,即要做好计划设计、备课工作;对过程中各因素进行控制,便需要实现组织、领导、调控等职能。这些实质上就是教学管理工作。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管理工作的优化。
  后半句是对最优的界定,请注意,这里的“最优”与教学评估大奖赛之类的优,有本质的区别。定义中的优是指“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大是针对特定的教师。上特定班级的课,完威特定的目的任务,在实际可能的条件下,去争取最大(最好)的教学效果。显然这个“优”,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凝固的,而是有灵活性的。“尽可能”,尽已之可能也。为什么要这样界定?
  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我们面对的不是物质生产活动的管理,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个性各不相同的人。而且具体针对的是人的素质,教育教学的目的主要还是精神方面的素质。语文教学在于提高学生运用母语汉语的水平,其核心是提高学生言语活动的能力。但是,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至少目前我们是没有办法让它数量化的,没有能对其进行直接的测量评价的办法,无法制订出绝对的一是一二是二的评价标准。语文教学的效果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科学的评价也只是模糊的相对的。当今再合理的科学的考试,不管你怎么评分,都无法准确评定语文能力的水平,得出的仅仅是能力水平的一种表现、一种反应而已。教育教学是人对人、教师与学生心灵间的相互影响,或说双向互动的心灵交流活动,教师不过是主导方,必须使学生的心灵与之互动,否则教学活动一定无效。况且师生均是活生生的有互不相同的个性的个体。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的班级学生的教学的基础与条件,亦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可以定一些标准去客观评价学校物质条件的水平,评出优或差,也可以确切弄清教师的学历水平、学业成绩,甚至也可以相对较客观判断教师字写得如何,文章(合计划、教案)写得如何,普通话是否标准,使用教具包括多媒体的水平等等,但这些并不能反应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些均只是影响教学水平的 [##] 因素而已。教育教学千百年来,人们一致认可的最理想的教学方法与原则。是“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教学,自然评教、评学必须落实到各不相同的学生头上、落实到学生的心中(还需补充一句,教师也必须因已之材,扬长避短来施教)。因此,评教、评学的结果永远是相对的,优与差只是相对的。这里我要指出,近20年来不少地区由教研室规定进度,出考题评分标准,进行日常学业成就检测(单元、期中、期末考试),并据此评价学校与教师教学水平,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绝对错误的做法。是提高教学水平、进行教学改革之大祸害,当然是进行教学科学管理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大敌。日常学业成就检测考试的命题权必须归还学校具体任课的教师。
  因此,我强调“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在标题中用了“自我最优化”这一提法。就是说,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全力引导自己所教的学生也在自己的基础上尽力学习,去争取我们师生自己的最好的教学效果,争得我们自己的最优!这种最优是每个教师、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可以达到也应该达到的最优。这样来争优、评优。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的,也就真是以人为本,真正人性化的。
  定义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限制条件,就是说优的获得,是不能加班加点的,必须在规定的课时内(当然包括必要的少量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作业,对课外的学习时间也应有规定)完成教学任务,获得可能也应该达到的自我的最优。学生和教师加班加点,加重负担而获得的所谓的优秀,绝不是我们应去争取、创造的最优化。多年来的应试教育,都是各科教师抢学生的课外时间,逼学生加班加点,靠加重负担去争高分,这是背离教育原则,不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错误做法,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主张是相背的,必须全力纠正。我们要做的是减轻负担,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那么自我最优化就没有客观标准了吗。当然不是,它必须要有最低标准。在正常的班级中,首先每位学生的水平都应得到提高,在正常情况下班级每个学生的成绩都不低于及格水平,在国家颁布科学的正式的课程标准后,应使每位学生都基本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水平。达到这一标准后,才能谈尽己之力,实现自我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管理、优化都是活动、过程,是从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到结束活动取得效果的整个工作过程。因此,最优化要求我们在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时,从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制订计划到总结的过程中的每一阶段、每一步骤、每一活动中,每节课里的每一项教与学的具体活动中,都遵循教学原则,根据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效组织全班每一个学生、每一小小组、生与生、组与组的活动,恰当地运用方法与手段,向着预定的目标运动,以实现班级语文教学的目标。

学习管理,实现语文教学自我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