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7期 ID: 138624

[ 佚名 文选 ]   

论点摘编

◇ 佚名

  1
  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李镇西在《我的教育失误》一文中指出,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很多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比如经验不足,工作粗心,方法简单,褒贬失当;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伤害了他们的心灵,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一个学生真正的“堕落”,有时候恰恰是从我们教育者的“绝情”开始的。因此,永远不要对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江苏教育研究》2010-3C专题版)
  
  2
  现代文背诵不能缺失
  
  徐长林在《浅析语文教材中现代文背诵题的缺失》中指出,目前在初中阶段要求背诵的文段存在着古诗文背诵和现代文背诵比例失调、现代文背诵严重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得到改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丰富语言的积累”,但语言的积累绝不仅仅是古诗文的积累,也应当包括现代文的积累。加大现代文的背诵要求,加大背诵的力度,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材编写者首先要考虑到这一点。教师也要注意这一点,即使教材中没有明确要求背诵,教师也可以针对具体教材,选择合适的现代文文段要求学生背诵,以此来弥补现代文背诵的缺失,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教学通讯)》010年第4期)
  
  3
  给常规教研加点味儿
  
  廖纪元在《给常规教研加点味儿》一文中,对常规教研提出了这样一些建议:
  给教材解读加点“咸”味,教师在无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现场用“四意”解读教材:作者意、编者意、读者意、教者意。在此基础上,提倡教师的个性化解读。“咸”是百味之首,教材解读是教学之基。
  给上课加点“苦”味儿,每位教师必须下苦工夫,苦中品乐。 给评课加点’辣”味儿,要在不断的“问”和“答”的双向互动中,将评课导向深入,要涉及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给写作加点“酸”味儿。学校应该展开教师间的教研评比活动,最后由专家评出高下,这时“酸葡萄的现象”就会顺势产生,从而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给读书加点“甜”味儿,学校应要求教师读书,但不一定非要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可以以娱乐活动的方式展开,这样才能寓读书于娱乐。
  (《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4期)
  
  4
  建构写作共同体:中学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朱建军在《写作共同体建构:中学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一文中,主张学生通过三个策略——对话教学、成立多种形式的写作组织、建立动态的评价模式建构写作共同体。
  写作共同体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其成员是由具有共同经验、共同目标和共同愿望的人组成的。个体在写作情境中进行写作活动时不单是完成自己的任务,每个人都有义务共同协作完成共同体的写作任务。写作共同体尤其注重专业学习活动和个体生活世界的融合,不同于以往我们理解的单纯的“走向生活”和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递”的学习活动。(《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3期)
  
  5
  被异化的公开课
  
  蔡子华和吴克勇在《公开课的异化辨析》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公开课招致诟病的原因:
  过度准备。一节公开课准备个十天半月可能算少的,倾全教研组、全校之力甚至全市、全省之力打造一节公开课的情况也不鲜见。
  过度追求创新。很多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尚把握不好就想创新,到头来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新,什么是旧。
  借班上课。教师借班上课,在对教学对象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充其量只能算讲演或讲座,绝对不是教学。
  忽视教师的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缺乏创造性的知识的展示。
  单一和僵化的评课。许多评课把注意力放在教师的教上面,而没有放在学生的学上面,这是不应该的。
  过度的表演化。公开课变成了教师的才艺展示课,教学能力简单地等同于教师的表演能力。
  过度功利化。上公开课的目的已经越来越脱离它的初衷——教学研究,而多以发证书和得证书为目的。(《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
  
  6
  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建设应处理好门个关系
  
  马戎在《如何思考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建设》中认为,我们在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乡土教材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国家教材与乡土教材、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国家教材必须包括一定程度的乡土知识,乡土教材在侧重局部地区和当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的同时,应在地域和族别方面具有更宽的涵盖面,其主脉和基本精神必须与国家课程相协调。
  乡土知识与地区传统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课程与汉族文化知识的关系。乡土知识应当比该地区的传统文化知识更为丰富,国家课程与汉族文化知识也不易简单画等号。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与乡土教材之间的关系。提倡使用汉语文学习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知识,使用母语学习地方性知识。
  乡土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学生毕业后生活和就业知识需求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的选取要有助子学生毕业后的生存就业。
  乡土教材与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教育间的关系。乡土教材不应过子狭隘,应当介绍非本地的中华文化中其他传统文化的内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第1期)
  
  7
  美国新版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郑志平在《美国新版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简介了关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颁布的《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该标准包括五大能力维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和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和评价体系、示范数字时代的工作和学习、提升和示范数字化时代的公民意识和职责、参与专业发展和领导力建设。这个标准注重学生的创造与协作能力,注重教师的示范表率与领导能力,注重数字化环境的创建。它启示我们,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更新培训理念,丰富培训内容,灵活培训模式,注重培养教师协作学习的能力。(《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4期)

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