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3期 ID: 138499

[ 佚名 文选 ]   

观点

◇ 佚名

教育:创设台理代际交流机制
  
  郭从斌、闵维方在(教育:创设合理的代际流动机制)一文中,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的数据,进行定量实证研究,指出在中国城镇。子女社会地位的获得更多地取决于子女教育这一后致性因素,而非家庭背景这一先赋性因素;教育虽然一定程度上在复制原有的生产关系,但这种复制功能相对较弱,而其促进代际流动的功能更强。可见,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不仅包括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包括一个更深层次的作用,即作为一种重要的代际流动机制,承载着促进社会流动、保证社会公平和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所以国家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教育平等化,创造更加平等的就业机会,最终促进社会公平。
  
  对美国教育政策的
  反思和批判
  
  在周文叶和兰璇<批判教育学视野中的美国教育政策—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阿普尔教授访谈>中,美国批判教育学流派的学者迈克尔·W,阿普尔(Michael W.Apple)发表了自己对美国教育政策的看法:
  一、布什总统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CLB№Child LeftBehind)”不啻为一场灾难。首先,政府很少拨款给学校来实施这项法案,给地方政府和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其次,这项法察实施后,联邦政府开始对教育实行集权管理,使一些有特色的教育项目无法实行。再次,这项法案降低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
  二、标准化考试体制缺乏公平性。第一,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使学生缺乏更多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特别是对于贫困学生耐言,如果一次失败了,就注定了一生差不多就如此了。第二,贫困学生接受的只是学校提供的应试教育,其中没有音乐、艺术等课程,在进入另一个阶段的时候会显出落后的一面。第三,学生们认为,决定他们价值的只有考试成绩,但攀实上不是如此也不应该如此。理想的考试制度应该更加灵活。
  阿普尔还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教育界的标准化运动是一种退步,认为绩效工资政策使教师失去专业性,沦为和普通工人一样的劳动者。
  
  什么知识最具教育价值
  
  石中英在(什么知识最具教育价值>中指出,比较和判断某种知识教育价值大小的标准有三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知识发展的需要。由此看来。当前一些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观点就值得推敲。例如,有的同志主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毫无疑问,这里的“人”实际上就是指。儿童。或”中小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就意味着要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来选择、组织和传授课程知识。这种主张的“进步性”和。针对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主张又将社会的与知识的发展需要置于什么位置呢?又与自然主义、实用主义者提倡的。儿童中心”或“经验中心”有何实质不同呢?实际上,有的人就干脆将“以人为本”直接表述为。儿童中心”或“学习者中心”。又如,有的同志认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从内容上说存在着陈旧的问题,因而提出要更新课程内容,使之反映人类知识发展的最新成果。单从知识发展或者同时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角度来说,这个观点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如果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个观点就不一定那么“无可争议”了。对于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说,难道“新知识”一定优于。旧知识”吗?课程知识真的是“越新越好”吗?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习惯和科学精神,就非得讲。干细胞学说”或“纳米技术”吗?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非得使用今人的作品而不能使用古人的作品吗?
  
  错出来的尊重
  
  徐学福在<“错”出来的尊重>一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些教师被学生指出错误后,不敢公开承认,甚至暴跳如雷,采取逃避、辩解、遮掩的办法为自己开脱。殊不知,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犯错虽不是什么好事,但也不是绝对的坏事。错误蕴藏着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机会,可以转化为积极的教育资源。向学生当面认错,并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对自己的错误展开大胆批评,不仅不丢面子,反而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辩证认识错误。犯错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教师不可能准确无误地掌控一切,永不犯错;错误既有消极影响。又有潜在的积极因素,可开发成生成性教育资源。
  第二,要坦率认错。犯错暴露了教师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改进和提高,因而教师犯错后,不管学生发现与否,都不应回避掩饰,而应当主动、坦率地承认错误,以免错过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第三,要巧妙利用错误。教师要视具体情境,恰当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犯错的危害以及主客观原因,尽力把错误转化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资源,使学生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并养成敢于认错的习惯。
  
  灾难教育: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要场域
  
  李高峰在<灾难教育,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要场域》中倡导灾难教育在正视灾难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的关于灾难的预警和防治以及心理疏导的教育。灾难教育不仅从技术上提供对灾难的应急措施和应变能力,提高生存的可能性,而且更以一种非常态的方式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力量,进而开启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灾难教育对学校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生命教育的契机和重要场域。学校灾难教育的现状是:1.灾难教育遭到冷遇,流于形式;2.灾难知识和逃生技能薄弱;3.灾难意识贫乏,抗灾应对心理不成熟。
  灾难教育纳入学校生命教育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质相同。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和灾难教育的实质所系。2.目标拓展。灾难教育拓宽了生命教育的目标视野,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使生命教育目标充满灵动性。3.原则相近。都遵循差异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区域性原则等。4.实践切合。学校应根据地方特色,选编教材,通过设立演习、自救与互救等课程开展灾难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对灾难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校长有时也要“装聋作哑”
  
  朱向明在《校长有时也要“装聋作哑”》一文中认为,校长在管理过程中有些时候应“装聋作哑”。
  首先,校长要学会“听不到”。有些校长听觉敏锐,喜欢“猎取”一些捕风捉影的“杂音”来加强管理,但这样可能导致正常的信息渠道阻塞,甚至瘫痪。有智慧的校长往往该听的认真听,不该听的“听不到”,这也是作为一名有作为的校长应该追求的境界。
  其次,校长要学会“看不到”。校长在完善了学校管理体系后,只要把工作交代了出去,就不要过多干涉下属的权限,否则,“校长做事大家看”的怪现象就有可能出现。长此以往,学校管理就会人浮于事。
  再次,校长还要学会“想不到”。有智慧的校长除了自己一天到晚在办公室琢磨外,还经常开开小会,让下面的人多用心思考,以开启大家的智慧,培养众人做事情的能力。即便有些事情校长已经”胸有成竹”,也要先说“想不到”,要让下面的相关人员先拿出主意来。这样,既体现了校长对下属的尊重,又可能发掘出更好的方案。
  教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主体,让教师全身心地参与学校管理是最好的管理方式。校长与其事事亲为,不如放手让老师去做。校长也只有真正放手了。学校才能攀得更高,教师才能走得更远。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