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赏析
不是历尽沧桑的智者,不会以这样质朴的语言,平静而又从容地叙说自己的人生体验。
全文围绕着“家是什么”这一核心题旨,按照生命成长的历程,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稚嫩到成熟地逐层演绎“家”的涵义:童年的家是放在床头的小人书,是藏在床下角落里的一把弹弓,是母亲的一声声呼唤;青年时的家是一张床,是一座客栈和一处临时居所;青春失意时的家是父亲伸过来的臂膀,是母亲盛满爱意的热面,是一座加油站和避风港……而当青年人也为人父母,这时的家便是责任与牵挂;经历了成功与失败,家便是他们永远也无法回归的儿时风景和永远无法割断的想念。而我们的人生便在这样的矛盾中展现她的精彩:一方面,成长的冲动推着我们冲破父母的拦阻,远方的风景诱惑着我们突破家的限制;另一方面,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磨难又让成熟的我们想在父母的身边重新做一回孩子,仿佛自己沉重的心只能安放在老家的航船上,我们才能获得再次出发的力量。突破与回归在此文中矛盾而又美丽地统一在作者对生活的深层感悟中,也矛盾而又美丽地存在于我们的阅读经验里。
文章的感人力度不是依仗虚张声势的语言和炫目的技巧,全文找不到一句强烈的抒情,更见不到一个表达感慨与叹息的词句,有的只是一种透视生活的淡定和领悟人生的从容。这种淡定与从容表现在语言上便是一种平静而又深藏波澜的叙述语调,这种摒弃抒情与议论的平静叙述体现了作家对自己叙述功力的自信:不需要抒情,读者也自会感动;不发表感慨,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也已然显露在叙述的事实之中。
而叙述的精彩来源于作家对生活细节中的诗意的捕捉和诗意的营造。细节一:“父母小心地仰视眼前的青年,他无所顾忌地甩一下头,很响地带上房门,走了。留在家里的是父母亲担心的叹息。”细节二:“提心吊胆了一整日,下班铃一响,抓起包往家赶。推开门,看见孩子仰着小脸正冲着自己笑,叫一声爸爸或妈妈,这一刻,就是家的全部。”细节三:“远远地望见了故乡上空飘着的炊烟,又看见了那条青石板路,还有那条已经干涸的小河,深情地唤一声:到家了。”
——这些温暖的生活细节我们都曾经历又都被我们大意地忽略。当作者的笔锋缓缓地将这些生活细节轻轻送入我们的眼帘时,那流淌在往事里的温情便如春雨般悄悄酥软了我们坚硬的心,眼角便如雨后的泥土般潮湿而鲜润。这便是细节的力量,一种无声却又穿透心灵的力量。
难点指津
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来说,阅读此文的最大难点便是准确地理解作者隐藏在叙述的事实后的深意,也就是说作者在文中的叙述语言后还隐藏着没有说出的隐语。例一:“父母小心地仰视着眼前的青年,他无所顾忌地甩一下头,很响地带上房门,走了。”这一细节传神地显露出青年的自负与狂妄,也含蓄地暗示了父母对子女细腻的爱与担忧,父母的仰视既有对子女的成长壮大的谨慎的欣喜,更隐含着对子女因过度的自负可能遭遇的人生挫折的担忧。因此父母的仰望只能是“小心的仰望”。例二:“推开门,看见孩子仰着小脸正冲着自己笑,叫一声爸爸或妈妈,这一刻,就是家的全部。”因为年轻父母此时的关注点和幸福点都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平安家便平安,孩子快乐家便幸福,作者既借此表现青年父母的幸福,更是以此表现他们随着身份的改变而自觉强化了的一种人生责任。例三:“从父母的家里分离出来,正如当年从父母的身体里分裂出来一样。”青年从父母家分离出来独自成家,是生命走向成熟的一种必然,正如婴儿不能永远睡在母亲的腹中一样,但这种分离对于父母来说,既有着欣喜也有着痛苦。父母理解并幸福地看着孩子走向自己的幸福,但同时他们也将陷入孤单与思念的痛苦之中。例四:“远远地望见了故乡上空飘着的炊烟,又看见了那条青石板路,还有那条已经干涸的小河,深情地唤一声:到家了。”“到家了”,既是一种空间的归属,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故乡对于游子而言永远是他们心灵的依托。
考点训练
1.请找出表达本文主旨的核心语句,并概括作者不同时期对家的不同理解。
2.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细节描写,指出作者描写这些细节的深层用意。
附:参考答案
1.答案见“美点赏析”。
2.答案见“难点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