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6期 ID: 138591

[ 佚名 文选 ]   

论点摘编

◇ 佚名

  论点摘编1 学校中“平庸的恶”
  
  严从银在《论学校中“平庸的恶”》中指出,现在学校中普遍存在着“平庸的恶”的现象。所谓“平庸的恶”,指没有行恶动机的“恶”,犯下这种“恶”的人,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他们只是完全按照自上而下的命令来行动,不思考或者力图忘却命令本身的善恶。这种恶虽然平淡无奇,但是却能激发起潜伏在人类中所有恶的本能。在我国,学校普遍认为优秀学生就是能够实现教师期待的学生,太有主见的学生往往被划到“难管学生”之列。在此情况下,学生都力图迎合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力图按照各种规范和要求去行事,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其中一些人往往自动化地按照自上而下的指令行事,而不会去反思自身行为是否正当,是否道德。他们毫不愧疚并心安理得地去监控自己的伙伴,向老师告密,帮助学校伪造虚假现象以应付上级检查。如果学校不能摒弃这种“平庸的恶”,我们的社会可能会陷入危险之中。(《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6期)
  
  论点摘编2 人本心理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赵维娜在《人本心理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一文中指出,人本心理学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的重心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及自发的经验学习,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受此启发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权利,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成为知识和文明的再创造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学习的情境创设上,学生应发挥更大的自主选择权,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改革评价方式,建立促进性自我评价方法,学习者可以根据现实需要以及自我学习状况,进行横向评价或纵向评价,对自身的能力、重要性和价值有一个清楚的认知,然后发现不足,调整学习方式。(《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2期)
  
  论点摘编3 促进学习的评价成为教育评价的主流
  
  崔允漷在《促进学习一学业评价的新范式》中指出,教育评价的实践正在产生巨大的变革,诸多新型的评价方式得到广泛运用,新的教育评价文化正在兴起。这些变革与学校教育使命从选拔转向“促进学习”密切相关,意味着“促进学习”成为新的学业评价范式的核心。“促进学习的评价”即运用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或证据来支持教师的教学决策和学生的学习决策,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地达成预定的学习目标。这一评价范式应有清晰的目标,应在课堂层面持续实施,应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还需老师有高度的评价素养。(《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
  
  论点摘编4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省份构建
  
  潘露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身份建构》一文中指出,近年来,“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等教师专业角色的提出,本希望为教师的发展设定标准与目标,却往往因为缺乏教师的认同,变成了一厢情愿的说法。其实,教师身份的变革不是预先设定的,也没有既定的标准,而是必须由教师以自身的经验、信念及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情境为中介去寻求的。在教育事业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师难免对各种新的理念与自身实践的冲突产生疑惑。教师要将此种疑惑转化为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思索,产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教师”这种寻求身份认同的欲望。教师应学习各种角色的概念与行为,将自己置于社会和教育的变革中,把自己和学生之间不断变化的交往情境作为对象进行考察,借助于对自身行为方式的探索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建构起个人的专业身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经过反思、实践,把握各种教育改革方案的真谛,逐渐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中国教师》2010年第2期)
  
  论点摘编5 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室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包俊莉在《教而不思则罔——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反思》一文中指出,教学反思是语文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教学反思主要包括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合理使用了教材,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精彩之处,反思学生的“闪光点”。具体的形式可以包括教后记、案例分析、观摩他人的教学、网络论坛交流等。教师应掌握有效的反思策略,时常提醒自己增强反思意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反思能力,掌握自我提问法、交流对话法、教学诊断法等反思方法。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新课程研究》2010年第1期)
  
  论点摘编6 学语文未必为人师,教语文终身是学生
  
  何希凡在《学语文未必为人师,教语文终生是学生》一文中指出,当教师只是一种职业定位,当学生才是恒久的精神定位。我们只有不断体验学习语文的愉悦和困惑,才能真正感受语文教师的幸福,也才能反观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从而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永远毕不了业的学生。只有当我们以学生身份反思自我的时候,才会在治学的甘苦中积累起足以与学生和谐交流且唤起学生生命乐趣的有效学生资源。以“为人师”的感受去和学生做朋友,毕竟有着身份体认的隔阂,以“同是学生”的感受,凭着丰富的学生资源去和学生做朋友,学生不仅会从心底把你当成朋友,而且还会感到语文魅力的真实存在。语文教师征服学生的长效性魅力是常教常新的绝活,是不断刷新和升华自己已有的教学纪录,是不断丰富和提纯自己已有的学识库藏。博学和善教永远是语文教师的双翼,为此,我们教一辈子语文就要当一辈子学生。(《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5期)

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