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
知识和能力
禹旭红在《“三维”课程目标的,核心是“知识和能力”》一文中认为:在“三维”课程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过程和方法”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知识和能力”层面,要加强语文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数量和力度,在传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有效交流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快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把“知识和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发展就有了指向和依托,其发展是在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过程中同步进行的。这样的理解既能抑制语文教育研究中语文素养包打天下的自我膨胀心态,又能避免在语文实践中发生重“人文”、轻“工具”,以及语文课失“色”变“味”的现象。这样,“语文素养”就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呼应起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2 煽情,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什么
毕泗建在《煽情,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什么》一文中以一则教学节录为例批判了当前语文课堂中煽情的不真实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对文本顶礼膜拜,极尽煽情,用过度的解释换取幼稚的感动,而在这种所谓的“感动”中,失去的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对“真”的追求。如果教师的解释把儿童引向一种规范化的理解,如果教师的表演、煽情对儿童形成一种温和的情感强制,如果儿童的真实情感体验被教师的教学情感所代替,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教学强制。在教师的强制下,学生只好放弃自己的感受,而迎合权威的标准化的诠释。语文教师过多地对课文进行分解,过度地对意义进行阐发l过分地对情感进行渲染,都是对儿童心灵的臆测,甚至是扭曲,而不是激发。我们不能让语文教学表演化和煽情化,否则,反映在我们语言教学中的精神和心智就是堕落的、庸俗的。《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20期)
3 以语言应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
刘仁增在《以“语言应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一文中认为,以语言应用为杨心的阅读教学着眼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实现言义兼得;以发展言语能力为价值指向,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体,通过言语实践让学生“亲历”和“历练”。阅读教学必须以语言应用为核心,聚焦语言因素,把握语文杨心价值;凭借文本语言,以语言学习带动内容理解;着力言语应用,促进言语的有效“增值”;重视应用能力检测,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11期)
4 开展传媒素养教育,以更好地发挥文学熏陶的作用
张艺在《论传媒素养教育与文学熏陶之关系》中认为,文学信息接收者对传播文学信息的载体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不容忽视。文学,熏陶作用的充分发挥不只关乎文学信息本身的漫染力,也关乎文学信息接受者认知和利用传媒的水平,以及他所受到的传媒素养教育。从文学发展现状来看,文学的图像化和数字化导致两种现象几乎同时出现:一方面,文学单一的语言文本更多地让位于影视文本和网络文本,文学封闭的线性文本更多地转化为互动的非线性超文本: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传媒的副作用,随意的“游戏冲动”正在造成对严肃的“审美动机”的消解,以物为中心韵“工具理性”正在造成对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性”韵消解。这两种现象说明,文学文本的变化已经对文学审美活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想充分发挥文学熏陶的作用,必须重视并广泛、深入地开展传媒素养教育,尤其要重视以影视和网络为重心的现代传媒素养教育,帮助文学活动参与者更好地适应文学的现代传媒环境及表现形式,不断调整感知文学信息的方式和审美思维模式,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009军11月)
5 虚拟文校:芬兰在文学阅读课上的创新
王悦芳在《虚拟文校:芬兰在文学阅读课上的创新》野文中对芬兰的虚拟文校进行了介绍。虚拟文校,是人们利用电脑和互联网技术提高儿童和青少年文学阅读能力和兴趣的一种网络学校,其核心功能是在虚拟空间中开展中小学阅读课程的学习。芬兰最早的虚拟文校项目于1997年启动,后成为一个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综合性的文学阅读教育网络学校。虚拟文校目前有5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各自的阅读小组,小组有自己的网页,网页主要包括图书选择区、小组讨论区、公开讨论区、事件和提示、图书馆链接、网络杂志等几个板块。每个小组成员每月至少都要读两本书,并写读书笔记,以便在讨论区中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分享和探讨。同一项目的成员一般一年有4—8次的网下交流机会,以便让彼此相互认识,增加了解。虚拟文校的网络杂志一般由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轮流编辑。并对所有人开放。(《素质教育大参考》2009年第11期)
6 守住阅读教学的根--—诵读
刘辉平在《守住阅读教学的根——诵读》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进行了探讨和评析。语文具有诗性的光辉、浪漫的情怀和崇高的灵魂,但由于受传统观念以及教师思维习惯的影响,语文已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灵性,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陷入了以讲代读、以析代读、以问代读、以练代读的种种尴尬与误区,使学生语文学习失去主动性,阅读课堂失去了灵性,语文教学陷入单一性,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本性。时下不少教师将一节课所教的内容,变成一份试卷,使学生从课前、课中到课后都在做题中度过。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本性的一种亵渎,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浓厚兴趣的伤害。(《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