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37

[ 包荣华 文选 ]   

培养语感五法

◇ 包荣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所谓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语感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笔者现根据自身实践总结出语感培养五法。
  一、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关键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读书,通过读书来增加语言的习得,积累语言的表象,最终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言能力。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文章是作者情趣意旨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的感觉,激起学生的情感潜流,产生情感的共鸣,从中学得为人为文之道。
  硬逼学生反复诵读,效果是不理想的,难免会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要真正有效,语文教师须千方百计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诵读能力的锤炼,不断培养自己的语感。只有自身硬,才能打出好铁来。教师对所教课文均要能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或背诵,让学生爱听、想听,听出情、听出味儿来,产生羡慕之心。其次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诵读。比如笔者在教学《金蝉脱壳》重点段落时,让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听老师范读、指名读、对照黑板上的“金蝉壳”简笔画自由读,学生兴致勃勃。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尽管教师对课文内容未作很多的分析讲解,但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很好,对课文的主旨认识很深,情感体验也很丰富深刻。
  二、 联系生活,积淀语感
  培养语感,仅靠诵读揣摩是不够的,还应当联系生活经验去感受。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如教学《生命桥》 “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悬崖边”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味跟长辈间的亲情,问学生从这“一老一小”的“一叫一应”中听懂了什么?课堂呈现出“生活化”的感人场景。有学生说:“我听到了小羚羊在说‘我怕!’老羚羊亲切地鼓励小羚羊:‘孩子别怕,你还年轻,好日子在等着呢。我的腰板硬着呢,跳的时候可要用力些,看准了。’”有的学生说:“小羚羊会说‘那您怎么办?我不能……’老羚羊说:‘孩子,别管我,为了我们家族的未来,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联系生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让他们明白为了种族的生存和繁衍,必要时要作出生死抉择。
  三、 品词析句,增强语感
  一篇课文是由词和句组成的。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感受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欣赏,实现对语言的深层感悟,提高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如《夹竹桃》中有这样的两句话:“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熏”和“袭”用得各有精妙之处。“熏”强调的是香气“弥漫”、“长久”,“袭”强调的香气“浓”、来势“猛”。两个词用得恰到好处。
  四、 引导想象,提升语感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实属不易。教师不光要能够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操,加深感悟,更重要的是还应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良好习惯,通过想象,在脑中再现各种艺术形象。只有使学生沉浸在作品中,深入品味关键词语,细细推敲语气的变化,才能领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出作品深藏的意蕴和情感。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借助电教手段出示李白送别孟浩然的画面,启发学生看着画面想一想、说一说当时送别的场景。可以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学生们随即在教室内自行组合表演起来,很快进入了角色,畅所欲言。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1:孟兄,你看这里繁花似锦,云雾迷蒙,景色多美啊!
  学生2:是啊,要是我们能长期在此饮酒作诗,那该多好啊!可是今日我即将远行,实在是难舍难分。
  学生1:孟兄,说句心里话,自从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您给了我许多的帮助。为了感谢您,我特地准备了一坛好酒,来,孟兄,我们干一杯!
  学生2:贤弟啊,你太谦虚了!来,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朗读,学生读出了深情,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意境。这样,在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中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 加强运用,巩固语感
  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及时引导、启发学生积极运用值得玩味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可能是在诵读中刚刚理解的,也可能是刚刚有所感悟的,若隐若现,若不及时加以运用,进行巩固,很可能稍纵即逝,前功尽弃。在指导学生运用中,要有所侧重,对全班学生不能强求一致,而要因人而异。必要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想用、有用、会用。且形式要灵活,可以口头说、唱,可以动笔写、画,可以表演等,以此加深学生对词句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达到巩固语感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丁集镇中心小学]

培养语感五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