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默默的犁耕者,泥土的芳香常常让我陶醉。我耕耘在教育教学这块热土上,边实践,边思考,边成长,成为了姜堰市名师、泰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姜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一、 立足实践,做小语课堂的研究者
1989年,我师范毕业,在乡镇最艰苦的一所村小工作。上课的教室,阳光可以从屋脊射下点点光斑,雨天,学生的课桌只能移至不漏的地方,此时,桌子的排列也就错错落落了。现在想来,还真充满了诗意。就是在这样的教室里,我上过镇教研课和展示课。教室里总是挤挤的,也暖暖的。后来,我调至另一所村小做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但我始终任教一个班的语文,经常上示范课和教研课。1996年,我调至中心校担任教科室主任。2003年,经招聘考试,调入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成为了小语教研员。现在,还在张沐中心小学兼任副校长。
做小语教研员以来,我经常上“下水课”和教研课。其中有影响的有:2003年,为全市小学青年语文教师上《拔河比赛》作文评讲课。2004年,上全市小学语文教研课《特殊的葬礼》。2005年,在全市新教材培训会上,上二年级《击鼓传花》写话指导示范课。2006年,为全市青年骨干班学员上《黄河的主人》“下水课”。2007年,为响水县全体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献上了《黄鹤楼送别》一课。2008年,上《写好人物对话》作文指导课。2009年,在多所学校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节节课,使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更深了,也更加热爱这片充满魅力的热土了。
二、 以研促教,做课程改革的指导者
身为教研员,抓好全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是分内事。在培训上,我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组织好市级培训,二是指导各校校本培训。
市级培训着眼于解决宏观和具有共性的问题,主要通过学术讲座、优课展评、主题研讨等形式,及时地将新课改动态、先进理念、经验做法传达给广大基层学校和教师。特别是使用新教材的年级,总是将所有任教该年级的学科教师集中起来进行专门培训,系统阐述教材特点,真实展示课堂教学,点评剖析教学流程,使参训教师从中受益。
其次,我还狠抓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先后组织了三届小学语文骨干培训班,培训班坚持每月活动,将读书、上课、沙龙、写作结合起来,使全市70多名小学语文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参训的每位教师都成了学校骨干,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不少人已成为市学科带头人。近几年,这些骨干教师中有多人获得地级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两人获得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其中一人还获得全国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特等奖。
教研课是市级培训必不可少的。市级的每一节教研课,我都参与教案的形成过程。与上课教师一起钻研教材,一起研究教法,认真组织试教,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使教研课的主题更明确,导向更清晰。教研课后,我都认真组织评议,并亲自点评,辅之以专题讲座。
每学期,我都经常深入各校,参加学校的专题教学沙龙、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为全市每一所小学做专题辅导报告。有的是结合语文课程,帮助教师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有的是围绕学校课题,做教科研主题讲座;有的是围绕论文写作,开展写作辅导;有的是围绕课堂教学,讲教材教法……每一个讲座,我都认真准备,享受到犁耕的快乐。
三、 笔耕不辍,做教育教学的反思者
一是勤于思考,笔耕不辍。每次到学校听课或自己上课,我都及时地将反思写下来,并经常整理成文,向有关教育教学杂志投稿。到目前为止,我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分析、教学随笔、教学设计有60多篇发表于省级以上教研刊物。这些刊物主要有《新语文学习》《中国教师报》《小学语文教师》等等。我还在新浪网以网名“沙乐丘”开辟了个人教育教学博客,记录着自己犁耕的足迹。
二是积极参与并主持相关课题研究。在乡镇工作期间,我是中央教科所立项课题“农村小学作文四段一主实验”的课题组长,经过数年实践,顺利通过中央教科所现场结题验收,并得到较高评价。市教育局为此举行了面向全市的成果推广活动。到教研室工作以来,我参与组织了“小学开放习作”“构建具有姜堰特色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并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我主持着省级课题“在语言训练中体验情感的阅读教学研究”,带领全市各小学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师生的语文素养。
犁耕,是辛劳的,又是快乐的。只有付出了辛劳之后的快乐,才是最迷人、最幸福的。我愿做这样的默默犁耕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张沐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