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
顾明远在《再谈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指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就是爱孩子。很多老师并不知道什么叫爱。对学生的爱,就是对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就是要和学生沟通。学生最不喜欢的老师,一是说话损人的老师(学生并不讨厌老师的严格要求,但是他们最不喜欢老师说话伤害学生的人格),二是处理事情不公平、不公正的老师。所以,爱孩子,就要正确对待孩子,要理解孩子,要和他们沟通。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核心是人的和谐潜力的发展。他提出和谐教育要把人的活动的两种智能配合起来,使两者都得到平衡,促进人的和谐潜力的发展。这两种智能是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人的自我表现、自我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我世界观的表现。因此,他又说,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每一个人展现天赋时最充分地表现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还特别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顾明远先生指出中国培养不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很大的原因在于没有重视从小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没有根据其个性布置作业、提出不同的要求。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的中国仍旧很有必要。(《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莫让语文课堂成为“骡子”
汪昌友在《莫让语文课堂成为“骡子”》一文中把当下的语文课堂比喻成一头“骡子”。骡子,似驴非驴,似马非马。当下的语文课堂,或工具性与人文性杂交,或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杂交,或本土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杂交。各式各样的“语文”粉墨登场,遗憾的是,很多老师依然在课堂上通过强势的地位、强硬的手段,进行着知识的贩卖和人格的校正,而忽视了语文课堂的根——精神的独立、思想的自由、思维的飞翔。语文课堂最稀缺的元素是“学生的思维”。在知识和能力层面,老师是“慈母”,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方法和过程层面,老师是“保姆”,学生“拈轻怕重、装模作样”: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老师是“祖母”,学生“新瓶装旧酒”。我们的语文课堂依然是学生思维缺失的“陈列室”,因为我们的语文老师依然是话语霸权的“锻造师”。
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教育”,语文课堂是孩子生命的奠基,课堂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长点、是增长点。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不仅是改造社会,也是塑造人的灵魂,拓展人的生命价值。(《湖南教育》)2010年第3期)
儒家教育思想可以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源头活水
李立国在《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一文中指出,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主体内容,人性论是其理论依据,修身正己是其逻辑起点,教化天下是其核心价值,内化育人是其实践方式,经过创造性转化,儒家教育思想可以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源头活水。“创造性转化”就是既要看到儒家教育思想的“共通元素”和“中国元素”,又要看到它对现代社会不适应的方面。“共通元素”是指中国古代与现代教育有共通之处,也指中国与西方的教育有共通之处。中国古代教育家对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对于人性、环境与教育关系的认识,对于道德教育的认识,以及对“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教学”“顺情导性”“身教重于言教”等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视,无不闪烁着教育智慧的光芒,既与西方教育思想有共通之处,也可为现代教育发展所借鉴。“中国元素”是指要建立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就必须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另外,教育的许多根本性问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教育的内涵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需求,因此,对于传统教育思想,要继承弘扬、借鉴变通、创造转化,而不能只是继承而已。(《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统一招考制度仍将是高校招生的主体
针对当下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和许多人主张取消高考统一招生的状况,刘海峰发表《中国高考向何处去?》一文,文中指出现行高考制度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统一招考制度是高校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将各个高校招生工作中的共性方面统一起来,方便考生,减省报考费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利于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择优录取,有利于提高命题水平和试卷质量,也便于以高考成绩来比较、评估各高校的生源质量。因此,统一招考制度的建立,是招生考试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统一考试会逐渐减轻其权重,但仍将是中国高校招生的主体。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要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这是一个规律,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国情来实行某种招考制度。无论某些高考改革理论如何美好、多元录取方式的设想多么完善,如果高度重视甚至过度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没有改变,如果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风气没有改变,如果诚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统一考试仍将是高校招生录取时的主要依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第2期)
男生处于弱势,更值得关注
王文、盖笑松、胡晓红在《弱势男生——性别平等教育中被忽视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男生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弱势,例如男生在学业成就方面表现出弱势:女生的平均学业成绩高于男生,各地的高考状元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在社会行为方面男生处于弱势:女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男生则表现出更多的攻击社会行为,男生的社会退缩引起的社会适应问题比女生更加严重;在性别角色发展方面男生处于弱势:由于学校和家庭的原因。男生长期生长在以女性为主的环境中,容易形成男生女性化或未分化的人格倾向,使其依赖性较强:另外,学龄阶段常见的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发展性阅读障碍和网络成瘾等,男生发病率较女生高。造成男生弱势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男女本身客观的生理差异,由性别刻板印象引起的两性差异,教育评价的女性化倾向,学校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失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解决:因性施教,建立立体化评价体系,协调男女教师比例,增加父亲的参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莫为“回归”而回归
黄亚芬在《莫为“回归”而回归》一文中指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把回归生活视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中,对“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解有些片面和狭隘。让学生蒙上眼睛并不一定就能体会到海伦·凯勒的焦躁和绝望,在语文教学中,有时我们真正需要激活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再现“生活情境”。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生活,是建构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价值。阅读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指在教学与生活相沟通的教学情境中,文本以生命状态呈现,师生以强烈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态度相互交往,谋求人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整合,协调发展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应在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中体味生活,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悟生活。(《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