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改以来,广大教师一直关注学生自主阅读、多元解读,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和剖析,觉得现在教学中也存在学生个性阅读的两个误区,同时提出对策设想。
一、 阅读个性化的缺失及对策
作为阅读教学根本的教学原则、教学理念,个性化阅读未能在多数教师的头脑中生根,因而难以在课堂中坚守。如课堂依然被教师主宰着,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确保。如在教学《小白兔与小灰兔》时,在学生初读了课文后,教师要学生说说对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感受。一位学生说小白兔勤劳,不要老山羊送的一车白菜,要了菜子回家种白菜。小灰兔懒惰,收下了老山羊送的一车白菜,回家天天吃。其余学生均无异议。学生从中获得“勤劳”与“懒惰”两个概念,教师接着就要求学生把写小白兔“勤劳”和小灰兔“懒惰”的有关段落、句子找出来细读。学生一边读一边回答教师的提问:“感受到了什么?”最后老师问学生:“小白兔和小灰兔你喜欢谁,为什么?”答案当然不言而喻。这种教学思路与框架在整个小学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如教学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先知道陶罐“谦虚”、铁罐“傲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在细节中得到印证。长此以往,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没有批判性的思维、没有创新精神,只能人云亦云。
阅读所需要的不是教师先设下概念框框,而应该让学生在步步深入的阅读中亲自去发现、去体验。初读课文,学生有这样那样的感受纯属正常。教师应以此来探测学情,把它作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为后续的深入阅读找到起点。问题出在把它作为精读的先行框框。出发点有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小白兔与小灰兔》里的小灰兔并不“懒惰”,课文开头不是写小灰免与小白兔一起帮老山羊收白菜吗?小白兔用老山羊给的菜子种白菜,当挑了一担白菜送给老山羊时,小灰兔觉得很奇怪,问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小灰兔只是不知道可以用老山羊给的菜子种白菜。细心的小朋友还可以读出小灰兔很懂礼貌,收下老山羊给的菜时不忘说声“谢谢您”,很可爱。非此即彼,非对即错,这种简单化两极化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思维方法,是极其有害的,早就为世人诟病。课文主旨在哪儿?主旨在小白兔最后说的那句话上:“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就不仅是个勤劳的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聪明的小白兔要的是学习“捕鱼”本领。它懂得有了能力、掌握了本领,就能创造出财富来。这样去感悟,内涵丰富了,学生也受到智慧启迪了。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自序”中说,教师“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二、 多元解读偏离文本主旨及对策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但是,学生是有差异的,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思维悟性往往不同,价值观尚不成熟,对文本的理解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能切中主旨、视角新颖的不会是全部,因此必然会出现种种偏差,甚至浅薄和错误,而教师放弃引导责任,人云亦云,是导致教学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案例:《滥竽充数》教学片段
师:这篇故事我们学完了,你有什么体会?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觉得南郭先生很聪明,他能看透形势,随机而动。
师:你的体会角度真新颖。
生2:我觉得南郭先生做事很老练,很会利用机会,有头脑。
师: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生3:我觉得南郭先生很会利用别人的长处遮盖自己的不足,很有计谋。
师:大家的体会都很有新意。
这样的多元解读已经偏离了文本的主旨,学习《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关键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没有真正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靠不住的,强调人应该勤学苦练,要有真才实学,而不是向南郭先生学习什么“精神”。现在,学生的解读明显与主旨相左,甚至已经走进了错误的“死胡同”,一味钻进向“南郭先生”学习如何“混饭吃”的“牛角尖”里,而教师还竟然一味地鼓励夸奖,追求所谓的个性阅读体验,这其实是一种放任自流的解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解读。
多元解读文本确是一个重要理念,人们常把“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依据,但是不管如何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解读,教师都必须进行有效引导,对错误要辨析纠正,对肤浅要引向深入,对偏离要导入正轨。在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解读上的偏差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把孩子“引”出来,让他们进入到一个新的认识领域。对于上述案例,第一个学生发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南郭先生这样“聪明”是为了什么 ?(混饭吃)这样的聪明难道是值得学习的吗?把学生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样就不会出现后面好几个学生也跟着钻进了“死胡同”的情况。因此,学生健康的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原本是个性化的。由于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有别,阅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个性阅读,它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所必须的,更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必须的。教学生怎样阅读,就是用怎样的思想和方法塑造学生,是塑造人云亦云的庸人呢,还是培养有独特见解的能人?个性化阅读任重道远,教师的责任不容推脱,吾辈将为此而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① 孙绍振主编:《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③ 段宗平、李作芳:《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荟萃》,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④ 钱正权:《追求阅读的心灵自由——关于个性阅读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师》, 2006年11月。
⑤ 《好课如荼:闫学新语文的“生命与爱”》,《中国小学教育》,2008年第5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古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