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70

[ 陶进 文选 ]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 陶进

  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参与”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没有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去参与,不能以教案构思代替学生思考。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应该是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有行动,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一、 导入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传授知识,就必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导入是第一步,一开头就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登堂入室,进入知识的大厦。有了这种“兴趣”,就能促进学生积极、持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如教学《童趣》一文时,我带了两小块玻璃和蓝墨水,当着学生的面,我滴了一滴墨水在一块玻璃上,盖上另一块玻璃,两手挤压,立刻看见墨水通过挤压呈现出图案,有学生说“像只小狗”,有学生说“像地图”。我换个位置挤压,有学生惊喜地喊道“像个老人头像”,又有学生说“是个小孩在跳舞”,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我说:“你们看,两块玻璃和一滴墨水竟然能变幻出这么多造型,这都离不开同学们观察时丰富的想象。由此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快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童趣》。”这样的导入,一下就吸引了学生,增强了他们的兴趣,学生学习劲头很大。
  二、 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在教学中很重要。学生进入了课文角色,再以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如此,课文的内容情感就被落到了实处。在教《核舟记》时,我事先布置5名学生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两个舟子。扮演者一上场,学生们都乐开了:扮演苏东坡的学生,头戴一顶高高的帽子,嘴上装了胡子,还带了一本大的线装书;扮演佛印的学生敞开外衣,以此代“袒胸露乳”,手臂上挂了一串珠子;扮演“舟子”的两位学生用竹竿作船桨,用纸折了一个水壶,手里拿了一把扇子。然后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字句铿锵,有声有色。扮演者依据课文各自摆好姿势,随读随演,其他学生依据课文评议他们的表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连有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纷纷举手。学生们边提意见,表演者边改,课文知识就在提提改改中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中。
  当然,由于课文题材、体裁等不同,学生角色的变换也不同。比如教学诗歌,就应该重视朗读,让学生以诗作者的身份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学剧本,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教学说明文就可以让学生做主人来讲解,如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我让学生充当“导游”带大家游览故宫。
  三、 提倡有效的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它通过讨论解决个体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合作成员通过合作从对方身上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渠道拓宽,知识容量增长,学习能力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在讲到孔乙己腿断了,学生都说是丁举人打的,我问:“作者安排丁举人打折孔乙己的双腿,为什么不是安排丁老爷、丁乡绅?这有区别吗?” 问题一出,学生“炸开了锅”,我组织他们分组探讨,这么一讨论,不仅深化了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而且提高了他们学习小说的兴趣,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中学烷基苯校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