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个音节(字)一个词,即单音节词居多,偶尔有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与现代汉语一个词字面相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所谓的古今异义词,在古代实际上是两个词,如“妻子”“指示”,古代指“妻”和“子”,“指”和“示”两层意思。对于古今异义词,师生们注意得较多,而古汉语中真正的双音节词大都被忽略了,这影响了学生的古汉语学习。
古汉语双音节词少,但应该知道一些。如“无(亡)何”一词,如果你不知道它是双音节词,硬把它分开来,变成“无”和“何”,解释成“没有什么”,这就错了,实际上,该词的意思是“不久”。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古汉语双音节词的学习。古汉语双音节词大致有以下几类:
专有名词大都是双音节词。古代地名、人名、官名、年号等是专有名词,这些词大都是双音节词。如“德佑”“丞相”“枢密”“缙绅”“大夫”“学士”等等。对于这类词翻译没有什么障碍,只要抄下来即可。
谦、敬词有些是双音节词。《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里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请以烦执事”,“执事”不能解释为“执行事务的人”,而是对对方的敬称,“您”的意思。
连绵词都是双音节词。连绵词由双声、叠韵词组成,双声(声母相同)词如,“抗辞慷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的“慷慨”,“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参差”;叠韵(韵母相同)词如,“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中的“须臾”,“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中的“窈窕”。双声、叠韵词古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一些典故用的是双音节词。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贪泉”“涸辙”;“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中的“陨首”“结草”。
现在,我们就依据苏教版课本,将古汉语双音节词例举如下:
(1)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一会儿。
(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黄泉:地下的水;另外指迷信说的阴间。
(3) 歌窈窕之章。窈窕:女子身材优美。
(4)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缓慢移动。
(5) 抗辞慷慨。慷慨:意气激昂。
(6) 相与枕藉于舟中。相与:相互。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与:相处,相交。
(7)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逦迤:连续不断。
(8)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参差:长短不齐。
(9) 赢得仓皇北顾。仓皇:匆忙而慌张。
(10)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中兴:国家由衰落而复兴。庶几:差不多;另外,还表示期望、希望,如“庶几戮力上国”(希望合力报国)。
(11) 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展转:从一处到另一处,转移不定;另同今义,“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样子”,如“忧心展转”。
(12) 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邂逅:不期而遇。
(13)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14) 乘骐骥以驰骋兮。驰骋:奔跑。
(15) 竖子不足与谋。竖子:骂人话,小子。
(16)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恐怕,岂不是。
(17) 真州逐之城门,几彷徨死。彷徨:走投无路;另同今义。
(18) 无何,国变。无何:不久。
(19) 因为长句。长句:七言词。
(20) 五陵年少争缠头。缠头:古代风俗,歌伎演奏完毕,赠以绫帛之物,相当于现在的小费。
(21) 等终军之弱冠。弱冠:男子二十,已成人。
(22)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
(23) 渔父莞尔而笑。莞尔:微笑的样子。
(24) 若辈得无苦贫乎。得无: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该不会”“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又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意思同上。
(25) 召有司案图。有司:主管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有司:主管部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