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旁听生
52岁的浙江菜贩范国梁2011年2月来到北京,只读了三年书的他,为了研究、重修先祖古籍,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旁听生。据北京《新京报》《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在各大高校,像范国梁这样的旁听生还有很多,有的甚至旁听了20多年,年龄最大的一位年近80岁高龄。北大旁听由来已久,自从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以后,允许旁听逐渐成为北大约定俗成的传统。历史上出过一大批曾在北大旁听或临时工作而成就的名人,如瞿秋白、沈从文、丁玲、杨沫等,就连北大学界泰斗季羡林等,也有过北大旁听的经历。(洪鸣摘编)
才华与妥协
一家大公司对建筑设计方案不满,要求改变一些细节。而在设计师看来,这些改变会影响整座建筑的审美取向。公司是买主,对设计方案的评判直接关系到设计师的薪酬,但这个设计师竟然坚持己见,不买账。公司很恼火,威胁他:如果不改变,我们有权终止合同!设计师说:我宁愿带着自己的才华回家睡觉,也不会将平庸的思想安插进我的设计蓝图……这个设计师叫贝聿铭。在他驰名世界后,曾经为北京香山一处建筑做规划设计。但是,施工者并没有严格按照贝聿铭的蓝图去做,而将建筑大门前的小广场按自己的“感觉”另行安排。贝聿铭发现后,他痛心疾首,从此再也没有回到那儿。至今,那座建筑也没有因设计师是贝聿铭而辉煌,因为它不像是大师的作品(李凤兰摘编)
牛和青蛙
有两只披着绿衣服的小青蛙在水池边玩,有一只大水牛来喝水。两只小青蛙赶紧停止了唱歌,说:“哇,好大的脚啊!不知道妈妈看见过没有?”一只小青蛙跑到牛的脚跟底下,说:“我要看仔细一点,回去好跟妈妈说!”但是,那只大水牛挪了一下大脚,不小心踩死了这只小青蛙!剩下的一只小青蛙害怕极了,急忙逃回家,对青蛙妈妈说:“妈妈!糟了呀!哥哥被一只有脚的大动物给踩死了!”青蛙妈妈还不曾见过牛,说:“很大,是这样的吗?”青蛙妈妈把肚皮吹大给孩子看。小青蛙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不,更大!”“那么,是这样吗?”于是,青蛙妈妈再把肚皮吹的更大些。小青蛙又使劲摇脑袋,摇的像拨浪鼓:“妈妈还要大,还要更大些呀!”于是,青蛙妈妈更加拼命的吸气,将肚皮吹的像气球,圆鼓鼓的。“哦!就是这样吧?”青蛙妈妈正说着话,肚皮却啪一声裂开了。(秦蕾摘编)
天才勃兰威尔
勃兰威尔从小聪明伶俐,特别在绘画和文学创作方面格外超群,被公认为“天才男孩”。他们家并不富裕。为了培养勃兰威尔早日成功,全家人,特别是他的三位姐姐,节衣缩食,省下钱来送他到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去学习。可是,不久他便灰心丧气地回了家,学业无成。他觉得学绘画太难了,不如搞文学创作有意思。于是,三位姐姐有的到学校教书,有的当家庭教师,又全力支持他进行文学创作。然而,勃兰威尔却感到写作太苦了,许多年过去,他连一两篇像样的作品都没能写出,反而吃喝玩乐,染上了酗酒、抽鸦片的不良嗜好。临终之前,他回忆往事,十分痛悔,写了一篇人生杂感《天才的悲剧》。(张思摘编)
让心先跳过去
布勃卡是举世闻名的奥运会撑杆跳冠军,享有“撑杆跳沙皇”的美誉。他曾35次创造撑杆跳世界纪录,保持的两项世界记录,迄今无人打破。前不久,他接受由总统亲自授予的国家勋章。在授勋典礼上,记者们纷纷提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布勃卡微笑着说:“很简单,每次起跳前,我先将自己的心‘跳’过标杆。”(周聪摘编)
完美的驴皮
商人往西域贩丝绸,一头驴子突然倒毙。商人折返市镇去买替换牲口,临走前交代李伙计,千万别让剥下的驴皮受潮。他走后不久,下起了雨,李伙计用丝绸把驴皮盖上。商人回来,痛骂李伙计一顿,相对驴皮,丝绸价值要高千倍啊!(郑利玲摘编)
我还有一个苹果
上世纪初,充满传奇色彩的瑞典老人斯坦利·库尔茨去世了,他为自己写了这样一句墓志铭——我还有一个苹果。他是一个对沙漠探险情有独钟的瑞典医生。年轻时,曾试图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在沙漠腹地,一场铺天盖地的风暴使他变得一无所有,向导不见了,满载着水和食物的驼群消失了,死亡的恐惧笼罩在他的周围。绝望的那一刻,斯坦利把手伸向自己的口袋,意外地发现,他还有一个苹果。他从绝望中清醒过来,生的希望在心头升起。几天后,当地的土著人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斯坦利,昏迷不醒的他紧紧地握着那个完整却干瘪的苹果,谁也无法从他手中将苹果拿走。(高述新摘编)
海风琴
在克罗地亚的海滨扎达尔,有一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风琴。这是一架经过精心设计的海浪管风琴,白色石阶下暗藏35个大型风琴管,大海就是风箱。海水拍打和潮汐涨落会在风琴中自动形成气压变化,美妙的乐声也随之产生。海风琴建成于2005年,设计者是建筑师尼古拉·巴希奇。巴希奇生长在海边,小时候就喜欢听海浪拍打岩石的声响,海风琴的设计灵感也来源于此。去年,海风琴获得了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奖。(黄碧斋摘编)
角度
两个井边的小木桶在聊天,第一个小木桶说:“看,我们的人生多没意义,不管打了多少水上来,下去的时候都是空空的,我们什么也没得到。”第二个小木桶提出反驳:“我想的跟你不一样,我们每次下去的时候都是空空的,上来的时候都是满满的,我们得到了好多!”(王玲摘编)
用牙齿走路
海象终生生活在北极圈内,在冰雪世界里的这些庞然大物,是如何在厚且光滑的冰面上行走、捕食的呢?当动物学家来到北极的冰雪世界,非常吃惊地发现:这些庞然大物竟然用嘴巴上的两只尖利的长牙钩住冰面,然后带动身体前行。海象的长牙,最长可达一米(重约4千克),特别引人注目。这对长牙在动物学家的印象中,应该是海象攻击敌人时不可或缺的武器或是捕食的工具,谁知它们竟用它来攀登冰山、拖体前进。动物学家经过考证和研究认为:在远古,最初的海象靠身体的冲力一耸一耸地向前爬行,常常因行动迟缓而遭到攻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进入北极圈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到处是冰雪。它们原有的行走方式行不通了,于是它们就别出心裁地“发明”了这种“牙齿行走法”。(秦晓燕摘编)
孩子的童年
“我们没有周末,全市几乎所有的孩子周末都在上各种补习班,没有童年和童趣。”在全国政协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宣读了一封简短来信,它是北京市中关村小学一名学生所写。信中批评了时下小升初电脑排位政策的变味,认为这种做法给小学生及其家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一个小学生的童年如果塞满了奥数、英语考级,塞满了从小学三年级就提前开始的升学准备,这样的童年当然没有什么童趣可言。然而,这又是时下许多小学生都无法绕过的门槛,除非你不想上一所理想的中学。这是一场将整个家庭都裹挟进去、欲罢不能的人生竞逐,难过的又岂止那些总是穿着不合体校服的小小童子。(舒坦摘编)
我心送君三十里
清初,王夫之隐居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船山先生”。有一天,一位朋友来拜访,王夫之十分高兴,连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倾其所有,置办饭菜,相对而坐,把酒对酌,大有酣畅淋漓之感。天色将晚,朋友告辞,王夫之依依不舍,本想多送一段路,然而自己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只能起身恭送朋友三步,于是郑重对朋友说:“君自保重,我心送你三十里。”朋友拱手而别,走了十五里,忽然想起有东西忘在了王夫之家里,又急忙往回赶,等他转回到家门口,看见王夫之还毕恭毕敬地站在原地,心里默念着时间,“心送”朋友走完三十里……“我心送你三十里”,在朋友听来,不过是一句表示敬意的客气话,可在王夫之,却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承诺。(李凤兰摘编)
两条鱼的命运
鲸鱼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鱼却浑然不觉。等鲸鱼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老猛摘编)
喝茶与治国
唐末五代时期,群雄逐鹿,硝烟四起。闽王为了收服人心,祈求江山永固,也为了忏悔滥杀无辜的恶业,开始笃信佛教。他曾创下剃度两万人的壮举,并先后拜请雪峰义存、鼓山神晏、武夷扣冰诸大禅师出任国师,为其开示佛法,指点迷津。公元928年的一天,闽王在福州西湖拜见扣冰古佛,叩请治国方略。无论闽王如何好语讨巧,扣冰古佛一直保持沉默,只顾喝茶。尽管闽王不爱喝茶,扣冰古佛仍然不时往闽王的杯子里添茶。眼看着闽王杯子里的茶水溢出,扣冰古佛仍然不时往闽王的杯子里添茶。 闽王看见茶水流满桌面,一脸讶异,便问:“师父,杯子已经满了,为什么还要添茶呢?”扣冰古佛依然沉默,继续为他添茶。闽王似有所悟,便把杯子里的茶一口喝干。扣冰古佛还是把闽王的茶杯满上,问:“你会喝茶吗?”闽王回答:“不会。”扣冰古佛说:“那就先学喝茶吧。”闽王纳闷地问:“喝茶还要学吗?”扣冰古佛说:“你的心就像这个杯子一样,已经装得满满当当的了,不把茶喝掉,不把杯子倒空,如何装得下别的东西呢?”如是,闽王终于明白此中禅意,恍然大悟,从此开始研习茶道,并从喝茶中悟得治国之道。(黄春黎摘编)
富有
老王与老伴,两个人的工龄加起来已经超过111年了,积攒了几十万元。二老合计,再买套房子吧,就是房价短期下滑也还多一处房子在。开始买房才明白,他们的存款太少,买远郊公寓楼的一个小单元还凑合,买真正能让二老提气的房子,相距甚远。搞按揭吧,老两口又超龄了。那就不买了。一旦决定不买,两人轻松愉快起来,而且老王觉得自己这一辈子还真存了不少人民币:可以自费旅游,可以进像样的餐馆,有个病呀灾呀,还可以自费住单间病房,享受副部级待遇。老王总结说,你不想买贵东西,你当然就富啦!(洪鸣摘编)
狗咬鲨鱼
一名男子在澳大利亚西海岸拍摄下一段两只狗与鲨鱼戏水的视频。更令人惊奇的是,其中一只狗还潜入水底向鲨鱼发起攻击。事发当时,两只狗在海里戏水时至少被7条体积是它们两倍以上的鲨鱼包围,情况似乎对狗很不利。但两只狗并没有害怕,它们似乎泰然自若,甚至在浅水中与鲨鱼戏水。接下来,其中一只狗突然潜入水中向鲨鱼发起攻击。随着两只狗潜入水中逆浪而行,这名拍摄视频的男子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说:“狗正在咬鲨鱼。”鲨鱼在澳大利亚受到保护,它们也很少攻击人类。这段视频是一名业余爱好者在澳大利亚西部的布鲁姆拍到的。视频在网上公布后获得极高的点击率,播放次数已经超过140万次。(覃少平摘编)
807等于0
有个科学家经过808次实验,终于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药物。这种药物的发明,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记者问他:“在808次实验中,哪一次实验使你感到最痛苦?”“当然是第807次失败的那回!”科学家回答。“那么,哪一次实验又使你感到最快乐呢?”记者又问。“当然是第808次成功的那一回呀!”科学家笑着回答。“请你再谈谈,在这项发明创造中,你体会最深的又是什么?”记者再次追问。“事实证明,”科学家无限深情地回顾,“807等于0!在科学实验中,当我最痛苦的时候,也就临近了最欢乐的时候。这,就是我最深刻的体会!”(左晓光摘编)
三脚猫功夫
人们常用“三脚猫功夫”来形容一个人学艺不精,水平不够。但究竟为何,却有两种不同说法。 最早的一种说法是明朝郎瑛在《七修类稿》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猫的专职,“三脚猫”的本职技能很不错,却“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就这样,“三脚猫”一词成了做事技艺不精的意思了。另一种说法是清代光绪年间,有一武林高手经常在上海十六铺江边卖艺,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精,最后一招即提举起江边的铁锚做表演。待他走后,许多人也上前试提铁锚,但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人们便戏称对某种技艺懂而不精的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日久,“三脚锚”讹传为“三脚猫”了。(秦蕾摘编)
偏见的力量
有传教士在非洲的蛮荒地区宣扬耶稣舍身救人的行为。当地的土人听了,很受感动,他们围着传教士问长问短,希望对耶稣能知道得更多、更清楚。于是传教士取出耶稣的画像挂在墙上让他们看。非洲的黑人一向是讨厌白人的,他们看了耶稣的画像之后,为之哗然。他怎么会是一个白人呢?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会是白人呢?大家一哄而散。到现在,非洲有些部落要把耶稣画成黑人的样子,大家才肯接受。(李凤兰摘编)
社会焦虑症
《人民日报》报道称:焦虑渐成社会普遍心态,身边危机四伏令人不安。中年奔波担心抽不出时间接送孩子;青年挤地铁发愁买不起房子;大学生怕找不到工作,愿零工资试用;老人念叨退休待遇低看病难上加难;农民害怕化肥涨价,粮价偏低,眼下生意难以为继……转型期,旧保护壳被打碎,新安全阀未完全建立,人民很焦虑。(洪鸣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