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12

[ 马书峰 文选 ]   

创设读书环境,提升感悟之情

◇ 马书峰

  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语言及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感悟能力,将为学生后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动心动情动脑地去读书,不失为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一种方法。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就要抓住“读”这个根本。即创设有效读书的情境,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那么,应该创设什么样的有效读书情境呢?
  一、 “心”境
  读贵用心,投入是感悟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语文具有文化的特性和功能,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儿童对语言的敏感性,通过反复朗读,将课文入于眼,融于心,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作者当时的情感。做到我入书心,书入我心。简单地说,就是一边读一边想,读到哭想着哭,读到笑想着笑,读到什么想着什么,从经验到体验,从生活到生活,从感情到感情。“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达到“形入心通,感同身受”的境地。如何引导学生投入地用心地去读书呢?
  1. 明确读的目的性
  关于读书有句名言:“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对这句话的理解运用不能只局限于让学生反复地、毫无目的性地去读,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意”也不能“自现”。读书活动,应当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初读课文时要对字词读准确,对课文大意有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时对字词句要品评诵读,对课文语言内容所蕴含意义要深层解读,对课文表达方式要理解、运用。在学生读书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读书目的,使学生用心地读书。
  2. 提倡个性化朗读
  教师应营造宽松、愉悦的朗读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想读、乐读的心理情趣,在学生朗读时运用多种辅助手段,比如配上优美的音乐,呈现引人的画面,真正使朗读成为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方式。在这种情趣盎然的朗读中,学生不断地感知着语言文字,不断地感受着美的形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朗读看做自己的“需要”,才能读得投入,读得快乐,才能在朗读中催生出感悟的情怀。此时,学生和作者的心灵是相通的,情感是相融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急于交流表达的心理,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心中的感受倾吐出来。
  学生读书,只有用心,才会出现交流时的真情流淌,而非人云亦云。学生只有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倾听到文本的声音,感悟到作者的心灵,体验到人文的情怀。
  二、 “情”境
  梁启超先生曾说:“情感的性质是本能的,但它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情感的性质是现在的,但它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现在的境界。”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情感的内涵能使学生达到高度的生命境界,学生沉浸在愉悦的情感中,感悟之情怎会不油然而生?
  1. 深挖文本的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都着力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表达着内心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各种方式去让学生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与课文的情感相碰撞并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感悟文章语言的内涵。
  2. 激起学生的情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对“一词、一句、一段”的不同理解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体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多元感受,就算他们的理解是片面的、有局限的,但只要教师不着痕迹地点拨,那将会为学生创造多次与文本“亲近”的机会,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的能力,学生收获的是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真情实感”,是感悟能力的不断发展。
  3. 亮出教师的情
  教师对文本的情如何展现?优美的、慷慨激昂的、饱含深情的语言固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最直接的展现方式莫过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的范读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能有效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教师对生活的感悟,对情感的把握,还有对课文的表现张力是学生远不及的。教学中不能轻视范读这一教学资源,让范读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明白老师心中的情,感悟文本深层的意。
  曾国藩曾如此描述读书心得:“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感悟佳境,须“悟文”,须“入情”。将文本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融为一体,情到深处,感悟自然渐生。
  三、 “思”境
  学习语文,品读课文,要用心,要倾情,同时还要在读书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内容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深入解读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语言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就是通过读书品文,不断提升感悟能力的过程,就是朗读水平、朗读情感不断外显的过程。
  文本语言内涵丰富,文本的意图比较含蓄,关键是让语言在学生的心中深思转化。
  1. 鼓励质疑
  现代阅读教学往往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思考,这样做是实实在在引领学生有效地读书,但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古人云:“读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这里,教师的任务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去回答讲解有关问题,而是通过巧妙的启发诱导,点燃学生读书的热情,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己去感悟、自己去探索、去交流,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让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断提高。
  2. 激发想象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可以就某个字、某个词、某句话,甚至某个标点、某幅插图,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的描写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深,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会更加深刻,感悟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
  3. 引导发现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过程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就是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气活力,充满愉悦和欣喜,充满思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读书的热情。
  语文的根本是语言文字,理解一篇文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读,只有在这种与语言文字的直接碰触中,才能感悟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从语言情境中感悟美的真谛,才能真正感悟到表达艺术的无限风光。教师,请努力创设各种读书环境,让学生投入地阅读感悟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教育中心校]

创设读书环境,提升感悟之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