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14

[ 胡海舟 文选 ]   

在“有法”与“无法”之间“自由活动”

◇ 胡海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为“教学是一项有规则的自由活动”,既是科学的,必须按一定的程序进行,遵循必要的原则,完成特定的任务,又是艺术的,应该依据具体内容、具体对象灵活实施、变革创新。就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而言,既要注意体现规律性,又要讲究创造性,在“有法”(遵循由学科性质、学理依据构成的教学原则)与“无法”(灵活运用操作的策略)之间“自由活动”,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语文阅读课第一课时大多效率不高,原因是教学步入了两个误区。一是程式化、机械化:不少人认为第一课时无非是让学生读读书认认字,没有什么“花头”,也玩不出多少“花样”,随随便便应付一下就行,教学千篇一律,机械重复,毫无新意,教师无精打采,学生不感兴趣;二是将第一课时杂交化、虚无化:很多观摩课、展示课、比赛课大胆“变脸”,名义是第一课时,实际上杂交演变出既非第一课时又非第二课时的“怪胎”,导入、初读、识字一带而过,在学生还没有真正扫清阅读障碍、没有整体感知文本的情况下,教学便长驱直入,直捣黄龙,切入重点,开始了“精彩对话”。第一课时实际上被边缘化了。两种表现,一个问题——第一课时定位不准、职责不明。
  第一课时的特定任务是什么?它应该遵守哪些规则?经历哪些必要的步骤?又该如何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学情灵活应变、改革出新呢?
  一、 “有法”:第一课时的守常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作为起点,承担着唤醒阅读期待,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文本,交流心得、困惑,为第二课时深入精读奠定基础的重任。
  第一课时,学生初次接触课文,能否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将学生的阅读经验与文本的召唤结构联系起来,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扫清阅读障碍,落实字词目标,是第一课时的必经之路,教师要舍得投入精力,把生字新词教学抓细抓实。阅读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词汇越丰富,他对语言的感觉越敏锐,阅读能力、语言能力也越强。字词的学习与课时目标的落实、语感的培养密不可分,是促进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要务,绝不能等闲视之,切不可一带而过。很多小学中高年级老师将字词学习完全“下放”到预习环节,以便将课上的时间全部用于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这种做法既违反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也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过程存在生本、生生、师生等多重对话关系,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所有对话的基础。初读感知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是教学对话展开的前提,没有扎实有效的初读做支撑,精彩纷呈的精读、深刻细腻的体验、沟通心灵的对话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因此,要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将课文真正读正确、读流利,顺畅地走进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初读心得,提出疑难困惑,以便第二课时教师能立足学情,有针对性地抓住重点深入感悟,品味赏析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二、 “无法”:第一课时的变革
  以上是第一课时的基本职责,是由学科性质、学理依据构成的基本原则,应该完成,必须遵守,但具体实施、操作的方法、手段则不可僵化固定,否则,教学将陷入机械化、程式化的泥潭。对此,肖川教授谆谆告诫:“教学是人类诸多复杂、重要的事物之一,因为教学过程中涉及许多的变量。教学不单是一系列的操作行为,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的精神活动。把教育降格为一种技术,是对教育的一种狭隘和肤浅的理解,也是教育中可能犯的最大错误之一。”①新课程背景下的第一课时教学当然不能降格为技术行为,不能变为千篇一律的机械重复,而应将它上升到艺术的层次,常中有变,变中守常,量体裁衣,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既按阅读规律教学,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第一课时上得扎实而又灵动,真实而又精彩,充盈创新因子,充满个性色彩,焕发生机活力,点燃学生参与的热情。
  1. 精心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唤醒阅读期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利用文本的空白、悬念、矛盾、转折等唤醒阅读期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思维活跃、精神振奋、情感充沛地投入学习,为整个阅读教学奠定基础。如何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走进文本,又体现因文而导、因人而导的灵活性呢?
  可以情导入,发挥感染力。谈话激情,音乐激情,图画激情,诵读激情,可供选择的手段很多。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我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激情导入,让学生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交流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然后出示“寻人启事”:“我们是小蝌蚪,是一群没有妈妈的孩子。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可我们连自己的妈妈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听说你们有爱心肯助人,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们找到妈妈吗?”学生都非常动情,因为小蝌蚪不再是书上抽象的角色,不再是不相干的人物,而是自己的伙伴,是需要帮助的弱者。他们一下子进入了角色,进入了情境,投入到阅读中来。
  可以趣导入,发挥诱惑力。以疑问激趣,以实验激趣,以想象激趣,以故事激趣,还可以通过比赛激趣。教学《田忌赛马》,教师别出心裁,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以玩纸牌的形式导入。明明拿到的三张牌都比老师的大,为什么输的却是自己呢?学生大惑不解,注意力高度集中,好奇心和破解疑难的主动性、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从课文中找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答案,弄清其中的奥妙。
  可以理导入,发挥说服力。警句明理,点题明理,行动明理,还可以温故明理,从“温故”出发,促其“知新”。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位教师妙用连线题找相关人物导入:砸缸、史学家、《资治通鉴》,远渡重洋、生物学家、青蛙卵剥离手术,励志学画、《奔马》、画家,一万余里、《本草纲目》、药物学家;司马光、童第周、徐悲鸿、李时珍。这一导入新颖别致,不仅回顾复习了学过的课文,而且触及了课文主旨和人生哲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类型概念,便于前后联系,触类旁通,深化理解。如此导入,的确未成曲调先有情。
  2. 巧妙处理,落实字词目标,扫清阅读障碍
  对于每个人来讲,生字新词都是阅读障碍,但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如果方法得当,处理巧妙,充分利用阅读课堂的各种资源,充分适应学生的识字阅读心理,生字新词教学不但不会成为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障碍,反而会成为学生亲近母语、提升语感的重要形式,成为阅读课堂自由腾挪、引人入胜的重要环节。
  以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许嫣娜老师教学《小动物过冬》为例。许老师匠心独具,创造性地利用文本资源,将它作为课堂情境创设的载体,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在自然语境中认读生字,理解词义,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由于身处情境,结合语境,这些生字新词不再是枯燥、生硬的符号,而变得有内涵有情感,成了传情达意的载体。更值得称道的是许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她没有面面俱到,也不呆板机械,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有重点、有取舍地指导,“暖、商”重形,“钻、藏、巢”重音,“春暖花开、暖和、蜂巢”重义,采用不同的方式突破。不仅学习内容各有侧重,方法也是灵动多变,仅解释词义、识记字形,许老师就根据本课词语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并归纳升华了找近义词法(暖和)、看实物法(蜂巢)、拆字法(春暖花开)、表演法(钻)、旧字换新字法(第)等多种理解、记忆的妙招,不仅活化了教学,而且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隐性思维显性化,教给了学习方法,提高了独立识字能力。
  只要艺术设计,大胆变革,巧妙处理,字词教学甚至能一箭双雕,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引领学生纵身跃入文本情感的汪洋大海。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为我们提供了范例。他先出示两两相对的四组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然后指导学生读准读好这四组词语,不仅读出了语音语义的变化,而且读出了如诗如画的感觉,读出了美丽的画面。此时,这些词语已经不是冰凉的铅字,而是富有温度、情意的“诗意词汇”了。在此基础上,王老师话锋一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一语惊醒梦中人,刚刚还流连在二泉旖旎风光中的学生,陡然间走进阿炳凄惨的身世,走进阿炳痛苦的灵魂。生字新词不再是阅读的障碍和桎梏,而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言语资源”,成为进入人物心灵的“快速通道”,教学何等新颖、艺术!
  3. 想方设法,抓牢抓实初读,整体感知文本
  初读,是阅读教学的“保底工程”,是教学对话展开的前提条件,必须抓牢抓实。初读的方法很多,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可大声朗读,可静心默读,可同伴互读,可教师范读;自读时可指导学生动笔动脑,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记下初读感触;试读时可引导回读、反复读,扣住重点,突破难点。总之,手段不拘一格,但目标务必达到,真正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对文本的整体感受。孙建峰老师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第一课时,放手让学生三读:教学伊始,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再读课文时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展示自己美妙的声音;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静心阅读:“仔细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读了这些句子你产生了什么想法?请随手写下来。”由于强化了参与意识、给足了时间,学生都真正进入了阅读状态,主动对文本展开整体性、创造性感知,与作者展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交流,初步达到了与文本视界的融合。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第一课时,为确保每个学生都完成初读任务,他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逐段过关,必要时还领读示范。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每个学生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甚至读出了逗号与句号的区别,读出了叹号与问号的不同,为第二课时的精读感悟做好了铺垫。两位特级教师手法各异,但对阅读教学规律的理解是一样的,狠抓初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4. 热情鼓励,指导质疑问难,引发探究欲望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从不赞成把现成的思想注入学生的心灵,而主张启发他们积极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发现。我国古代教育家也强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好奇、多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旺盛的表现,我们不能压抑这种天性,而应因势利导,热情鼓励,通过第一课时交流初读心得、提出疑难困惑环节,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大胆提出问题,并借此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将第二课时的阅读、思考提升到新的高度。这样,第一课时会因学生问题的五花八门而变得摇曳多姿,会因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归纳、引导、提升而变得自由活泼,从而使教学远离刻板;第二课时也会因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而更有针对性,会因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的深入探讨而变得深刻、生动,异彩纷呈,从而使教学远离平庸。
  如果课文较长,难点较多,第一课时还应在有效初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切入重点,展开精读。切入精读的角度多种多样,可以是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可以是课文的标题,可以是开头、结尾,可以是文中人物的言行、心理,可以是某一细节,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问题②,视具体情形和需要而定,没有固定程式。
  教学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我们顺应学生的身心规律,顺应阅读教学规律,大胆创新,灵活改革,就一定能明确职责、准确定位,走出程式化、虚无化的误区,在“变”与“不变”、“有法”与“无法”之间“自由活动”,实现第一课时教学原则性与变通性、规律性与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① 《“教什么”和“怎么教”》,《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年第5期。
  ② 姚烺强:《“一点突破法”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

在“有法”与“无法”之间“自由活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