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1期 ID: 138783

[ 佚名 文选 ]   

论点摘编

◇ 佚名

  1
  关于近十年来“状元教育”现象的思考
  朱曙初在《关于近十年来“状元教育”现象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近十年来,“高考状元”的报道频见各大媒体,“高考状元”的造势运动蔚然成风,由此催生出的”状元教育”现象,凸显出一种强大的名利期待,已然泛化成一个社会性的群体效应事件。
  “状元教育”热炒的背后是各种利益的博弈。首先,能否培养出“高考状元”已成为衡量中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考状元”成为学校吸引优质生源的法宝。其次,能否及时总结“高考状元”的培养经验已成为衡量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再次,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充分挖掘“高考状元”的巨大价值。
  “状元教育”对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符,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要求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素质教育要求培养人格健全、意志坚强、品质优良、善于沟通、积极乐观、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状元教育”只重视少数学生出人头地,唯分数至上,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2.“状元教育”的过度发展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校际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资源比例失调。长此下去,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学校办学目标窄化,办学性质异化。3.“状元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高考状元自身的发展。(《中国教师》2011年10月上半月版)
  2
  从学生“表达困惑”的视角指导阅读
  钱正权在《从学生“表达困惑”的视角指导阅读》一文中指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妨从学生的“表达困惑”切入,使阅读的过程变为“理解文本如何表达,纾解表达困惑的过程”。抓住文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这一主题,既符合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又切合学生阅读理解的实际。
  首先,确立“语文知识和能力”为教学的核心价值目标。完整的阅读教学应遵循“出入法”,“入”是进入课文本身,身临其境,”出”是走出课文,从内容到语言形式提出见解。也就是说,完整的阅读教学要经历一个往返过程,由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从理解内容再追溯文字的表达形式,重点落在语言本身上。
  其次,重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特别重视学生语言习得。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重在课文内容理解,耗时于问答与分析,学生做练习时,布置大量孤立的、机械的语言训I练题,把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从课文中硬生生地剥离出来,很少在读中有机结合。值得推崇的做法是:在阅读中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语言训练,用多种形式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0期)
  3
  阅读不言“利”
  王栋生在《阅读不言“利”》一文中指出,有些语文教师只让学生读散文而不许学生读小说或诗歌,理由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会考小说或诗歌”。有些老师鼓励学生阅读时,往往用“考试要考”来刺激学生。
  阅读积累,形成习惯与能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急功近利,也许可能救应试的“急”,但不可能形成经验,形成习惯,也就很难上升为一种持久的能力,因而这种阅读是“无效”的。
  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少是老师教出来的,多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人世的经验,获取知识,获得一定的教养,产生精神追求。这些经验让他的积累变得更加丰厚,他的阅读眼光也逐渐非同一般,在语文课堂上他显然比一般学生更能关注文本,更容易通过交流获得方法。他也总能够从生活中、阅读中发现一些新的、有趣的、美好的东西,同时注意自由表达的价值。这些阅读不言“利”的学生每班都有,他们的语言素养是有目共睹的。(《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11A期)
  4
  公开课如何上出新意
  李卫东在《公开课如何上出新意》一文中,针对“公开课如何上出新意”这个问题,提出以下观点:
  第一,必须深刻认识公开课。公开课一般有两种:一是教学研究性质的,二是评比展示性质的。前者展现的是最新的教研成果,后者呈现的是高超的教学水平。其实,教学和教研是水乳交融的,呈现教研成果是公开课应有的品质,而且,这种教研成果应该是崭新的,应突出一个“新”字。
  第二,必须深入研究教学的前沿问题。教学的前沿问题体现了教育变革的大趋势,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只有很好地关注和研究前沿问题,公开课才能出新。
  第三,注意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但却常常忽视它们,创造性地研究并解决这类问题,也能让公开课上出新意。
  第四,展现个性才华。每位老师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才华,看待教育教学问题的视角、思路有所不同,结合自己的特点展开研究,会使教学展现个性的光彩。
  第五,公开课应最大限度地接近家常课的状态,朴素如常,让听课的老师觉得这样的课自己也能上出来。如此一来,公开课的价值才能凸显出来。(《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10期)
  5
  回到话语之乡
  周益民在《回到话语之乡——我的民间文学阅读与教学》一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儿童阅读民间文学还有意义吗々他指出,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民族历史的积淀,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原始意象与深层心理结构,是不可缺少的话语。那些久远的故事,流淌进一辈辈中国人的血液,在我们心中打下相同的印记。应当把民间文学的阅读传播作为一种“寻根”,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
  口耳相传是民间文学教学最质朴最重要的方式,韵体的歌谣可以采取诵读的方式,神话、故事等可以采用讲述的方式。民间文学背后的文化语境需要显现,要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让学生关注歌谣、故事等背后的文化语境,包括形式的赏析、文化意象的揣摩、跨文化的比较、相关艺术表现形式的了解。民间文学是古老的,但又是新鲜的,对于今天的我们,它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与方式,如在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关于风景名胜的传说和故事;在学生写作时,鼓励他们在民间文学方面积极探索,创作有价值的作品。(《人民教育》2011年第21期)
  6
  提升课堂讲授的文化品位
  李长吉在《讲授文化:课堂教学的责任》一文中指出,课堂讲授之所以缺乏吸引力,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文化品位,主要表现为:因过于强调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课堂缺乏理想的指引与智慧的启迪;课程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元素受到冷落,讲授内容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花费大量时间来保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带来的新文化不能及时引入课堂:讲授方式上过于依赖思辨与说理,不能把相应的内容置于学科的文化背景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涵养,等等。
  提升课堂讲授的文化品位,就是要使课堂讲授成为“文化对话”的过程。文化对话意味着观点的多元性与多样性,意味着文化交往,意味着信息、思想、观点、理论的多种交流,意味着允许思想、观念和世界观的冲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多地进行文化方面的准备,把握人类文化的流脉,洞悉本学科的文化历程,并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进行文化讲述。要提供多元的文化观点,不断引领学生进行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让学生在各种文化事例中感悟和理解知识。此外,还应鼓励学生从文化层面理解课程与教材,与教材进行文化对话。(《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