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6055

[ 佚名 文选 ]   

“叶公好龙”真相

◇ 佚名

  据载,河南省叶县,春秋战国确实有位姓沈名诸梁字子高的名宦,做过出国叶县县尹(或称县令),因此被称为叶公。
  史书记载,当时楚国遭到白公之乱,惠王被劫,在国难当头之时,叶公率师与国人攻打白公,平定了叛乱,楚国国势得以稳定。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奠定了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基础。但叶公有功而不自居,竟荐贤让贤,自己甘愿回到北疆边陲叶县,只做了个封疆之吏,地方长官。叶公继承其父的“扶民”主张,提倡农桑,兴修水利。
  可是历史为什么会给这位叶公沈诸梁头上扣上屎盆子呢?这与大圣人孔子有关。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赴叶邑游说叶公沈诸梁求官,他与叶公治国理念上存在根本分歧:叶公是尚法的,是提倡大义灭亲的;孔子注重亲情伦理,是反对大义灭亲的。上述根本分歧,注定孔子来叶“求官”的失败结局,他的行情不被看好,甚至叶邑农夫都讥讽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对于孔子游叶时不愉快的经历,他的徒子徒孙们一直耿耿于怀。在尊孔贬叶中,汉儒刘向就因此杜撰出《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奔而走之,失其魂魄,无色无主。于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从此,这则寓言形成,并广为流传。

“叶公好龙”真相
目录

  •  / 陈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