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是学习的起始阶段,虽是在课前,却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预习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效率。学生一旦养成了预习的良好习惯,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课前预习有三大好处:首先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查漏补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帮助学生抓住新课的重点、难点以及不懂的问题,上课时,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集中,将不懂、难懂的问题学会,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人在引导学生预习时,尝试了下述方法:1. 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2. 让学生“勾画”学习重点;3. 请学生完成“预习菜单”,充分理解教材中所涉及的显性问题;4. 请学生完成思考及练习题目,除了巩固对显性问题的理解外,还引发学生对隐性问题的思考。
对具体课文的预习应是三读、三思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的过程。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解疑。
1. 略读,扫清障碍。针对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学生可将查阅出的字音、词意标注于旁,结合语境加以理解。对于多音字、近义词及某些特殊用法的词语要格外引起注意。《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迸溅”的“迸”字,很多学生读为“bìng”,实则读音为“bèng”。因此在预习的过程中应不厌其烦地查阅工具书,扫清拦路虎。
2. 精读,勾画批注。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在预习的过程中,应将精彩之处勾画出来,可做标记、眉批、尾批等,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簿。
3. 研读,质疑问难。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学生不理解可在课堂上提问,在老师的点拨下去理解其中所渗透的人生道理——每个人都应像紫藤萝那般,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
经过多次预习指导的实践本人发现:
1. 课前预习能使学生先了解下一课的主要内容,能使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参与同学间的问题讨论。而且回答问题总是清楚简洁,命中率高。
2. 课前预习后,学生发现有些内容都自学会了,到了上课时会感觉很轻松。而且课前预习过的知识,记忆起来会比别人快而牢。因为在家已经学会这些知识,在课堂又学了一遍,别人学一遍,我学两遍,肯定比别人记得更牢,学得更好。
3. 在学习下一个知识点时,一定要预习。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要学的内容,等到教师上课时,就会吸收得更好,很容易就理解了所学的内容,这样成绩更好,自信心也增强了。
4.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常性地课前预习,有助于巩固原有的知识,还会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学能力。
5. 学生要及时反馈预习结果。教师要及时了解预习情况,对学生预习结果作出一定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明确课前预习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只有当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在预习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尽可能让学生自学、自悟,必要时教师再进行精要的讲解。
总之,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学习起来才有针对性,主动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而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不易忘记,它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进步大,阅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各方面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塔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