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颗星子下》课堂实录
◇ 佚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爱心和所讲的道理。
2.品味生动传神、富有诗意的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品味生动传神、富有诗意的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爱心和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些天老师给你们介绍的舒婷的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吗?是一篇什么文章?
生:《我儿子一家》
师: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生:很风趣!很幽默!
师:哦!很风趣!很幽默!那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她的另一篇散文——大家一起来回答,文章的名字叫什么?
生:(齐读)在那颗星子下(老师板书)
师:请把书打开,大家看文章的标题,这篇文章的标题和以往我们学的一些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不同?
生:有个副标题。
师:对!那么我们来齐读一下这个副标题好吗?
生:(读)
师: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下面我们快速浏览一下文章并围绕副标题来回答:文章讲了舒婷中学时代的一件什么事?请简单概括一下。
生:在一次英语考试前夜,我违反校规去看电影,在电影院看见了英语老师,第二天考试考了113分,老师又重考了她一次,她仅仅考了47分,她很不好意思。
师:哦!你认为是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不错。那么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不太明白。
师:那谁能在介绍一下,让大家既能听明白,语言还通顺哪!
生:在一次英语考试的前夜,“我”和同学违反校规去看电影,不巧看到了英语老师,和“我”看电影的几个同学吓跑了,而“我”继续看电影。考试前因为没有好好复习只好快速的看书,考了113分。成绩出来后,老师又考了“我”一次,我只考了47分,老师没有批评我,我很不好意思。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回答的好不好啊!生:(好)。师:大家给点掌声好不好?生:(掌声)
师:大家都知道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有关考试的事情。围绕“考前、考时、考后”(板书)展开的。那么文章出现了几个人物啊?
生:两个。一个是林老师,另一个是“我”。
师:大家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中学时代的这件往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深不深啊?
生:深。
师:为什么一次普通的英语考试,给作者留下如此深的印象?请在书上找出有关语句来回答。
生:我认为文章第16节写出了此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深刻。
师:哦!你认为16节写出了对林老师的印象深刻,大家赞同吗?
生:老师我不赞同,我认为是第7节。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那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师:她这时候和林老师见面了,并悄悄对望了一眼,那大家齐读一下,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好吗?
生:齐读。
师:她们在电影院见面了,为什么悄悄对望了一眼?没有说话?
生:因为学校有规定除了周末外,学生不允许看电影,她害怕老师批评她,所以故作轻松还吹起了口哨。
师:好!你看书很仔细,请坐下。
师:那么大家再仔细想想,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她们才悄悄对望码?“我”(板书)撮起嘴唇,从中你看出我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林老师(板书)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她为什么没有当众指出我的错误?)
生1:林老师是个“宽容”(板书)的人。
生2:林老师是个很(“体贴”)的人。
生3:林老师是个“理解”(板书)学生的人。
师:我!也就是说她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能换位思考,虽然第二天就要考试了;那么我“撮”起嘴唇,你又能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哪?
生1:顽皮的孩子。
生2:她这个时候有点怕,所以吹口哨,故作轻松。
师:哦!你回答得非常好!也就是说她很心虚。
师:这是考前发生的事情,我们再看看即将考试的时候她又遇到了什么事情?从中你又可以看出她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生1:我认为她是大胆的孩子。第4节中可以看出,她大摇大摆的违反校规去看电影。
师:胆子是有点大,从中可以也可以看出她怎么样?
生2:“顽皮”。
生3:我认为她是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的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3:第9节。
师“大家读一下。从中你除了认为她是临时抱佛脚外,她又是怎么样的孩子?、
生:齐读。
生:她除了临时抱佛脚外,还很“聪明“。(板书)因为她考前能记住那么多的内容。
师:回答很好!
师:请大家在仔细看看这段,这段里都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生:比喻。“翻开书,就像骑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作出判断,那儿人多,哪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
师:“拥挤的中山路”比喻什么?“空当穿行”有比喻什么?
生:“拥挤的中山路”比喻她没有复习的功课太多了;“空当穿行”比喻她想投机取巧想走捷径。
师:走捷径干什么啊?
生:以最快速度的去强记书上的内容。
师:哦!考前因为她没有复习,所以她“急”(板书)。“强记”书上的内容,说明她非常聪明。这是考前她遇到的事情,我们再看看考试的时候,她与林老师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第十节。 师:那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读第10节。
师:她为什么在我的身边走来走去?
生1:她很关心我。
生2: 老师我认为是格外“关注”我。
师:你们同意哪个观点?
生:齐答:第二个观点“格外关注。”
师:那林老师为什么在考试的时候对我格外关注哪?
生:因为她知道我考试前偷偷看电影,没有复习功课。
师:你回答的很好!真棒!那么大家看看在考试的时候,“我”的表现又如何哪?
生:“考卷发下来,我发疯似的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里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想活泼的鸭群圈撵到纸上去。”
师:好!请坐。在老师给你们介绍舒婷的《我儿子一家》的时候,大家已经知道了舒婷是一位诗人;所以她的文章语言除了富有诗意外,特别生动、幽默。你们看看这段哪些词语用的幽默、生动?
生1:发疯、复印、撵。
师:这些词写出了她考试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状态?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生:(大家都会心的一笑)。
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会怎么样啊?
生3:不这样做会忘了。
师:那这些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当时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哪?
生4:当时她很“窘迫”(板书)。
师:你回答的真好!能回答出这样一个词;那么谁能再换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假如考试的时候你不会写这个词。
生5:老师我认为“狼狈”也可以。
师:好!不错。
师:这就是在考试的时候发生的事;那么考试的结果出来了,“我”与林老师之间有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她得了113分。
师:假如是你的话,你会怎么样? 生答:会很开心!
师:那文中的“我”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1:12节,“那一天,别提我走路时膝盖抬得有多高。”说明她很得意。
生2:自我感觉良好。
师: 那你们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她很活泼。
生2:又可以看出她的调皮。
师:你们在书上再找找她的调皮,是你们这个年龄中共有的天性,她除了学习外,还喜欢什么?
生:文章第3节,“钓鱼、上树、看小说、看电影。”
师:说明她当时怎么样?
生1:她很贪玩。
生2:还可以看出她是个爱好广泛的孩子。
师:大家齐读第3节。
生:齐读。
师:大家都知道了舒婷的语言生动、幽默;那么大家看看在这一段中那些词体现了这些特点?再现了当时她的中学时代是一种什么状况?
生1:“勒”体现了当时她的功课很多,学习任务很重。
生2:“绷”字写出了她当时背的书很多。
师:这些词体现了舒婷语言生动、幽默的特点。
师:成绩出来了,她得了113分;那么大家继续看看她得了113分又发生了哪些波折?舒婷的中学时代的这件事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是哪个词哪?
生1:波澜起伏。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她的波折?
生1:老师又重考了一次,结果仅仅考了47分。
师:这时候“我”的表现如何?
生1:她很伤心。
师:同学们,她伤心了吗?
生2:没有,比较惊讶。
生3:无地自容。
师:从113分到47分的差别是不是很大? 生:是的。
师:如果换成一个老师,你认为会怎样?
生1:会当众戳穿她。
生2:也许会很生气,可能会把她晾在一边不理睬她。
师:是的。但是不管用哪种办法,处理不好都极有可能伤及孩子的自尊,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但是林老师没有这样做,那她是怎么做的哪?你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哪?从书上找出有关语句。
生:15节。”课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档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式的“优”。
师:那她说了什么话哪?
生:16节,林老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受我的老师称赞的。”
师:你认为她是个怎么样的一个老师?
生:循循善诱。
师:大家看着一节,“糟蹋”指什么?“它”又指什么?
生:“糟蹋”指不珍惜。“它”指他的强记能力。
师:很好。那么谁能把整句话解释一下?
生:对待优势应该珍惜、应该爱护,不应该这样浪费。
师:回答的很好!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如果你不去利用它、不去珍惜它、一直浪费它;总有一天你的大脑会怎样?
生:(齐)一片空白。
师:说明林老师对学生是循循善诱的、没有当众指责她;而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导“我”;可以说对我是入心入肺的。在循循善诱中可以看出林老师对我还有一种爱,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7节。
师:好!大家齐读一下吧!
生:齐读。
师: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纤细的手沉甸甸的搁在我瘦小的肩上”。那不是矛盾吗?(想一想:在这之前老师已经做出了铺垫)
生1:我认为不矛盾,它深刻的写出了林老师对我的关爱和器重。
师:还有吗?
师:大家再齐读一下文章的副标题。思考一下:“星星”象征什么?
生1;象征希望。
生2;象征期望。
师:非常好!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从作者这句话中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以看出林老师对我寄予很大的期望。
师:说明林老师除了对我有着关爱外,对我还有着期望。
师:正因为中学时代的“我”是如此的调皮、贪玩、聪明甚至又有些糊涂;林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循循善诱;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林老师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她成年后对她的林老师还念念不忘、还在想念她那段如梦似幻的那段中学时代的往事。
请大家饱含深情来读读文章的1-2节。
生:读。
师:看看文章的第一节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1:景物描写。写出了“我”对林老师的思念。
师:仅仅写出“我“对林老师的思念吗?
生2:不对。我认为是写她对中学时代的留念。
师:这段景物描写美不美啊?
生:美。
师:这就体现了舒婷散文富有诗意诗意的特点。
师:怎样理解“一只小玲”、“轻轻”、和“分外清晰”。
生1:“小玲”说明事情小。
生2:“轻轻”,说明林老师在批评“我”时没有直接批评我,没有发火。
生3:“分外清晰”说明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大家从整篇文章看,林老师对我的教育是循循善诱的,谁能用《春夜喜雨》中的一句话来形容一下?
生:“润物细无声”。
师:你们真的聪明。面对一个如此“贪玩、顽皮、而又聪明的学生,林老师对“我”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所以“我”中学时代在林老师这种爱的感召下,茁壮成长。
师:在我们的一生中能遇到像林老师这样的老师真的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也许有时清醒、有时迷糊、有时兴奋、有时烦恼;有时也会遇到像星子般为我们拨开迷雾的引路人。
请大家以“我心目中的那颗星子”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2期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3期
-
佚名: 怪才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