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名师课例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ID: 402656

[ 佚名 文选 ]   

野树《海燕》课堂实录点评

◇ 佚名

师:各位,大家好!我来自洛阳,第一次讲公开课,而且以前从来没有讲过公开课,在学校也从来没在其他班级讲过课。这是第一次,有点紧张。
  今天上午我们一起来学习,实际上我们已经学习过这篇课文(坐的是高中学生)——《海燕》。(主持人送来话筒)以前从来也没拿着话筒上过课,有点不太习惯。
  【简短的问候,挤掉不必要的煽情性的问候,因为面对的是高中生,这样做是比较恰当的,省出时间,好让学生能更快更深入的进入文本。】
  以前给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每一节我总要说这句话:这一节,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看我们大家一起能思考多远,能走多远。
  【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老师之间长期形成的一些默契,在这里没有了。和面对的一群崭新的学生郑重申明一下,还是有必要的——这是对学生,也是对老师在这一堂课上的一个期许。】
  这一节讲《海燕》,课文已经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虽然非常熟悉,但我们每个人读一段,再把这篇熟悉的课文再熟悉一遍。这样读吧,从第一个同学一直往这边读,然后S型一直往后读,每个人一段。先把这个段标一下序,这样便于我们交流,交流的时候能快速找到哪一段。
  好的,咱们开始,共同再熟悉一下这篇熟悉的课文。
  
  生轮流读全文。
  【我个人是比较排斥朗读的,特别是这类翻译过来的文章——当然,如果是小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还是必要的。但考虑到教师安排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再熟悉一下文本,还是赞同一下。】
  师:非常好。大部分同学读的时候,字读得还比较准。个别同学有几个字读错了,特别像刚才那个他因为欢乐而号叫,对吧?基本上,这个句子读得还清晰。接下来(刚才),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熟悉,然后我们共同看几个问题。
  (出示幻灯1
  
  师:这是这课的作者高尔基。这是课下注释告诉我们高尔基的一些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长篇小说《母亲》。

  (出示幻灯片2
  
  
  师:这个背景资料是咱们教参书上本身带的资料,而且印在每一个学生的课文后边。你可以看一下。然后给大家一个预习任务。
  (出示幻灯片3
  
  在5分钟之内吧,5分钟之内把这3个问题完成。每个人都发有一张练习纸,把题号标清,123,把每个题你认为的答案写上去,待会我们交流一下。

  【这三个问题的次序安排可否调整一下。把第三个问题文中的暴风雨象征什么?放在第一个。因为,暴风雨是海燕和海鸭、海鸥、企鹅等的活动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来理解海燕等的形象可能更好懂一些。另外,在分析象征意义之前是否可以适当复习一下关于象征的有关知识。还有就是背景资料的展示时机问题,我觉得应该迟一点出示给学生,先把学生的思路打开,在此基础上,再出示背景资料予以精确定向。】
  (生开始做题。)
  师走动看。插话:可以在我们发的课文上画,我看有些同学在上面做一些标记,也可以,非常好。

  师:本来以为大家应该非常熟悉,5分钟应该可以了。看来时间还不够,再延长两分钟吧。
  【这个环节设置的非常好,非常大胆。现在的公开课一味地强调课堂的热闹,生怕出现一点冷场的现象,于是教师在不停地说,并且逼着学生不停地说,学生根本没有深入进入文本的时间。所以有时候,学生的很多所谓感受,所谓思考都是在教师的强力引导、暗示、诱导下得出来的,很难说是学生自己体验、思考的结果。】
  师:各位同学,咱们停一下,有些同学还没预习完,有些已经预习完,比较好一点。咱们这样,先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结果。咱们先交流第一道题的预习结果。
  
  师:我说一下规则,咱们一个人说一个,你从文中发现了几个象征事物,可能很多。一个人说一个,然后你认为这个事物象征什么,说一下自己的理由。然后,下一个同学说下一个,在说的时候不要重复。如果没说到的话,其他同学就补充。好,你先说。

  【讨论规则的确立非常有必要。一则规则意识是培养民主素质的一个要件;二则可以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发言。从后面的学生讨论发言来看,虽经教师提醒,还是有学生忘记了这个规则,没有办法,这是在平时的课堂上形成的不良习惯的惯性使然。】
  生:我把象征事物分成四组,第一组就是海燕。第二组是暴风雨,狂风和乌云——
  师:这个同学停一下,你没听请我的规则,就是你发现的一个象征事物。

  生:海燕。
  师:海燕象征什么?
  生:无产阶级革命家。
  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从他的勇敢高傲。
  师:从勇敢和高傲为什么看出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生: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勇敢和高傲的。
  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勇敢高傲的,呵呵,有一定逻辑,是吧。但是从文中有其他的地方可以证明它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吗?
  生:……
  师:也可以结合背景资料。也可以从文中看出。

  生:……
  师:除此之外——你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是高傲的勇敢的,所以它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生:因为海燕在面对暴风雨时充满战斗力,而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面对革命时也是充满战斗力。
  师:你这样认为啊?好的。你坐。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对海燕这个形象,有没有其他的象征意义?
  没人举手。
  师:下一个同学,你同意不同意他的观点?
  生:同意。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因为海燕是与暴风雨作搏斗的。而且革命(卡壳)。
  【我是非常反对给文学作品强加上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的,也反对对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形象的象征意义进行一一坐实,因为这违反了文学作品赏析的基本规律。具体到这篇文章,高尔基写作此文的时候,他应该是出于一个作家的对于所生活的时代的艺术敏感性,才创造了海燕这样的一个艺术形象。他本人及其文学创作可能跟无产阶级文学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但在这个时候过早地给他贴上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的标签,似乎有点鲁莽。学生得出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样的一个结论,无疑是来自于背景资料的强烈暗示,至于对其内涵有多少理解,不好说。由于有这样的一个基本定调,后面的学生得出其他形象的象征意义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当然,我注意到,野树由于受美国语文教材的影响,因而比较重视课堂上学生发言的内在逻辑性,讲究逻辑推理的严密。】
  师:你也认为它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吧。好。其他同学有补充的话可以随时举手。没有补充的话,我们就从他的思考往下走。他认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果大家都没有别的意见,咱们就从无产阶级革命家往下走。好,下一个同学,你说第二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生:海鸥,企鹅,海鸭——
  师:一个就可以了。给我们分析一个就可以了。

  生:他们都是一类的。
  师:你说一个。
  生:象征那个——
  师:什么?

  生:海鸥。
  师:你说。
  生:象征面对困难退缩的人。
  师:那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第四段。
  师:大家看。第四段那一句?
  生: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师:所以你认为海鸥象征哪一类人啊?
  生:面对革命和困难退缩的人。
  师:退缩的人。文中有一个原词,哪一个词啊?
  生:……
  师: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关键词,一个是?

  生:恐惧。
  师:恐惧。他对暴风雨是恐惧。而且他还要什么?掩藏自己的恐惧。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一个是恐惧,一个是掩藏。抓住这两个重点字词。好,下一个同学。每分析一个形象,有不同意见,可以随时举手反驳。
  【咬文嚼字,不脱离文本,避免浮泛的讨论,不错。】
  生:我想说的是——
  师:哪一个形象?

  生:波浪和海浪。
  师:波浪和海浪应该差不多吧。就写一个吧。你分析一下波浪海浪象征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应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因为波浪和海浪他们都是非常激烈的,勇敢的去迎接着那雷声。而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指——
  师(打断):文中有一句,你可以读一下。刚才你说的那句。

  生: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恨恨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师:所以你认为波浪是哪一类啊?
  生:应该是,波浪应该是指无产阶级……革命……者。
  【这里有诱导学生之嫌。】
  师:无产阶级革命者。好。下一个同学。你说一下你是否同意前一个同学的观点。
  生:同意。
  师:你也认为是无产阶级革命者?
  生:是。
  师:好。那(海燕)一个是革命家,这一个是革命者。是吧?其他同学有异议的话可以随时举手。好,你请——
  生:波浪来自大海。

  师:对,是来自大海。
  生:大海是指待崛起的人民群众。
  师:你又说到另一个象征,咱们可以把这一个也写出来(板书)。你认为大海是象征?
  生:待崛起的人民群众。
  师:波浪是大海的一部分。你对波浪怎样理解?
  生:这里的波浪?
  师:对。
  生:这里的波浪应该是那个,我觉得应该是象征那个,那个,
  师:那个什么?
  生:沙俄的那个统治。波浪还是人民。那个动作,就是摔成尘雾和碎末是象征对人们的压迫。
  师:哦,你说的比较多一点,是吧。你说大海是待崛起的革命群众,他说波浪是革命者。
  生:波浪也是人民群众。
  师:它是人民群众。它是人民群众里那部分革命者。和前面那个同学的,好像分析也可以一致,也不算太矛盾。你又说道狂风,你认为狂风象征什么?
  生:狂风、雷电和乌云三个都象征沙俄的腐朽统治。
  师:你说了3个了。你打破了规则。狂风,乌云还有什么?
  生:对,都是一起的。
  师:我可以把它写下来,你说我写吧(板书)。让你打破一次规矩。还有大海,还有狂风是吧?还有什么?
  生:不要和大海写一起。
  师:他们不一类是吧?OK
  生:狂风不要和大海写一起。大海写到下一行。
  师:可以。可以满足你这一个要求。
  生:然后把乌云和雷电写一起。这一些是一类的。
  师:哪一类?
  生:沙俄的腐朽统治。
  师:为什么说是沙俄的腐朽统治。
  生:因为首先,第十小节,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因为雷声的震怒就是沙俄对海燕这种高傲的高贵的这种革命行为的镇压。
  师: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他是谁?
  生:他是海燕。
  师:海燕从雷声的震怒里听出了困乏,谁的困乏?
  生:是海燕的困乏。
  师:海燕从雷声的震怒里听出了困乏,是海燕的困乏还是雷声的困乏?
  生:应该是雷声的困乏。
  师:对,应该是雷声的困乏。海燕听出雷声的困乏,你认为雷代表什么啊?
  生:沙俄的腐朽统治。他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统治。
  师:那么,困乏是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也可以这样理解。但是雷声,——腐朽统治他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雷声,应该是雷,雷象征什么?
  生:……
  师:雷应该只那一部分人?

  生:雷嘛,应该是当权者。
  师:当权者!?
  生:统治者。
  师:统治者!?OK,有不同意见可以随时发表。你说。
  生:我认为雷声不应该是统治者,应该是那些追随统治者的人,追从沙俄的人。他们还没有觉醒,他们还没有理解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
  师:你再说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雷声是追从沙俄的人。
  师:好。两种意见。一种是统治者,一种是追从统治者的人。雷到底是统治者还是追从统治者的人?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不同意见的话,我们暂时把雷声做两个理解。一种理解是统治者,一种理解是追从统治者的人。追从统治者的人暂时也可以划分到统治者一类。它可能和统治者有区别。这个同学的分析比较细一点。那个同学不要坐,站起来继续。说完雷,你说这几个,说狂风,雷、电。你认为狂风属于哪些人?
  【这里对雷电的这种分析是很荒谬的,狂风,雷、电就一定是指人吗?这就是一一对号入座的弊端,文学形象的理解应该允许有一定的模糊性。】
  生:他们都是一类的啊。我把他们分在一类,就是指当权者。
  师:几个都是指当权者是吧?
  生:恩。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这句话就是,象征当权者对革命的镇压是挡不住的,革命的力量就像潮水一般,是挡不住的。
  师:乌云是遮不住太阳——他这里是不是挡不住镇压?
  生:我的意思是它的镇压是挡不住我们无产阶级的浪潮的。
  师:镇压是挡不住我们无产阶级的浪潮的——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
  师:太阳是革命的浪潮吗?
  生:胜利的曙光。
  师: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太阳是指革命的浪潮吗?
  生:都是一类词。胜利的曙光,革命的浪潮,都是一类词。
  师:你再想一下:太阳是不是指革命的浪潮?
  生:不是,不是。
  师:不是那指什么?
  生:太阳应该是指胜利的希望,胜利的曙光。
  师:胜利的曙光——也可以指光明、曙光这一类是吧?好,你认为狂风、乌云、电都是一类的是吧?
  生:对。
  师:那我清楚你的意思。你坐。咱们班现在对狂风、乌云、电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没有是吧。没有的话,我们从现在开始就继续往下走。你们分析多少,就是多少。下一个同学。除这几个象征事物之外,你还有没有发现其他象征事物?
  生:没有。
  【我认为这样琐碎的对于文中出现的大量形象的分析,是十分可笑的。不科学不说,还破坏了文章作为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与美感——当然,这篇文章本身美感就稍微差了一点,概念性的成分多了一点,因为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毕竟不同于科学研究。】
  师:那么,咱们班其他同学有没有发现有象征意义的象征事物。有的话可以举一下手。好。没有的话,咱们全班同学目前从课文中间一共发现了这几个象征事物。而且,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发现了,或者说理解了这些象征事物的意义。发现了这些象征事物背后对应了相应的一类人。那么我们看第二个问题——
  换下一张幻灯片。

  
  师:课文的名字叫海燕,海燕的性格我们共同分析一下。他既然是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者,这个无产阶级革命者,作者高尔基刻画了其什么形象?什么性格?下一个同学,你说我写。第一个词?

  生:高傲。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第一段。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
   师:继续。第二个性格?

  生:勇敢。
  师:那一句?
  生:第二段——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师:继续第三个特点?
  生:对沙俄镇压的愤怒。
  师:那个地方看出来愤怒?
  生:第三段——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师:愤怒是一种情绪还是一种性格?

  生:……
  师:能否确定?愤怒是一种情绪还是一种性格?

  生:情绪。
  师:你继续说性格。
  生:在暴风雨来临前,他乐观。
  师:乐观。哪一句?
  生: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能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词句来理解海燕的形象,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特点。海燕的形象应该是比较丰富的,学生能够分析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师:欢乐这个词看出他乐观,是吧?
  生:恩。
  师:在战斗时欢乐——看出乐观。我可以把这个词写上去。有不同意见的话可以随时举手。你认为你说完了可以坐下,让下一个同学作补充。你继续,看海燕还有没有其他性格。
  生:自信。
  师:哪个地方?
  生: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师:实际上这里有两个词。信心,也可以叫自信,还有?

  生:热情。
  师:对,热情应该也是一种性格,是吧?继续,还有没有其他分析?没有的话传可以给下一个同学。你有没有发现海燕其他的性格?
  生:没有。
  师:继续传给下一个同学。
  生:敏感。
  师:哪个地方?
  生:这个敏感的精灵。
  师:能够预测暴风雨的来临应该是一个敏感的人,不应该是一个麻木的人。继续,还有没有其他分析?

  生:没有。
  师:下一个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没有。
  师:那么,咱们班同学有没有补充?有的话可以举一下手。好,你继续。
  生:自由自在。
  师:哪个地方?
  生:第六段。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师:自由自在。也可以把这个词写上去。可能从这个词也可以看出他一点性格。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间,他能自由自在。还有没有其他词语?

  生:没有。
  师:下一个同学。
  生:没有。
  师:咱们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作补充。好,你补充?
  生:我认为他能坚持。
  师:哪个地方能看出来?
  生: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一种坚持。
  师:深信,不是一般地相信,是深深地相信,深信是一种坚持吗?
  生:我觉得她要坚持到太阳出现那一刻。
  师:坚持——好像有一点。我暂时把它写上去。接下来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生:我觉得他还有一种冒险精神和革命精神。
  师:说一下,哪里有冒险?
  生: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师:你从这里看到他有一种冒险精神是吧?

  生:还有一种革命精神。
  师:革命的冒险精神,是吧?这个词好像有一点道理,我可以把它再写上去。下一个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没有。
  师:好,咱们同学还有没有其他补充?如果现在有新的发现有什么性格,还可以继续补充。没有是吧,那么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
  出示幻灯片。
  
  师:文中的暴风雨指什么?下一个同学。

  生:我觉得首先暴风雨是指所有的那些压迫势力。我想说的是前边的狂风乌云雷电。
  师:好,可以的。
  生:这三个事物可以说都是为暴风雨做铺垫。因为狂风和乌云都是暴风雨的前兆,然后,雷电的话应该是暴风雨时的现象。所以我觉得如果说暴风雨是一个总体的黑暗势力,那么这三个都是那些跟随他的那些——
  师:跟随的势力,是吧?

  生:对。
  师:这是前兆,当时出现的一些现象是吧?那么,暴风雨,最后一句——暴风雨就要来了,什么就要来了?
  生:革命。
  师:你是说革命就要来了?
  生:对。
  师:这个革命是指谁的革命?
  生:……
  师:能否把革命说的具体点?

  生:应该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掀起了革命的风暴。
  师: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革命的风暴就要来了。我可以暂时把这个词写上去。接下来,其他同学再做补充?这个暴风雨就要来了是不是革命的风暴就要来了?下一个同学再做补充,你对暴风雨怎样认识?
  生:我认为暴风雨是指阻碍革命的恶势力。
  师:她认为是革命的风暴,你认为是镇压的风暴,是不是这样?
  生:不是。
  师:不是你继续说一下你的理由和分析。
  生:是指对无产阶级斗争起到阻碍作用的风暴。
  师:有一场风暴要阻碍无产阶级的革命,是这样理解吗?镇压的风暴,反革命风暴,可以用反革命风暴概括你的意思吗?
  生:可以。
  师:那我再写一个——反革命风暴。下一个同学有没有补充,也可以再说一下。
  生:我觉得暴风雨是指恶劣的外部环境。人民进行革命中的困难和挫折。
  师:风和雨都是革命的困难和挫折,是吧?也可以这样理解,是吧?暴风雨就要来了——挫折就要来了。好像也可以这样理解。下一个同学有没有补充——关于暴风雨。
  生:我赞成前面一种是革命风暴。我认为这是渴望革命的精神。
  师:实际上文中有一个句子,那个句子啊?
  生:……
  师:充满了对什么啊?

  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一种渴望是吧?前面也有一句——在海燕的叫喊声里充满了对暴风雨的渴望,那一段啊?
  生:第三段。
  师:好,下一个同学,有没有分析?没有是吧?其他同学有没有?有的话可以随时补充。咱们一起努力,看咱们可以走多远,进多深。没有的话,咱们进入下一个环节。
  【这一段讨论,教师看似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见,没有在中间夹杂教师个人的意见。但是实际上还是有自己的倾向,只不过比较巧妙而已。我仍然倾向于把暴风雨理解成比较中性的社会变革,这对于后面的讨论的丰富性是有好处的。】
  出示幻灯片。
  
  【以上的环节,按照教师的说法,是让学生在教材编写者意图范围内理解文本,这不失为一种把握教材的路径,起码能培养学生应试的能力,呵呵。不过比较人格分裂。】

  师:你同不同意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举手表决一下吧。同意的举一下手,几个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好,超过一半了。你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同意就是同意,不同意就是不同意?同意的多一点,不同意的少一点。为了尊重多数人,先让多数人先说吧?你说一下。
  【在进入这个环节之前,我觉得如果进行一下铺垫,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否则,这个问题的提出,难免有突兀之感。比如在这里再加进一个问题:暴风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然后明确一下:1、摧毁旧有的秩序,涤荡出一个崭新的世界;2、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因为革命毕竟不是请客吃饭,呵呵。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出问题:你同不同意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
  生: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的人不同的人——
  师:你说你什么观点?

  生:同意。
  师:你为什么同意?
  生:我觉得暴风雨象征着无产阶级群众的运动。
  师:你认为他是无产阶级群众的运动,所以你同意,这是你的逻辑,是吧?
  生:对。
  师:好。你说得非常清楚。下一个同学,你是什么观点?什么理由?
  生:可以来得更猛烈些。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时的俄国是处于一种黑暗的社会里面的。那么,这个暴风雨既然是指无产阶级的革命。那么,也就是说要带他们走向光明。
  师:因为可以走向光明,所以可以更猛烈点是吧?这边这个同学,你说一下你的观点。
  生:同意。
  师:说一下理由。
  生:因为当时的俄国在一战过后内忧外患,内部沙俄统治非常腐朽,外部……还有就是资本主义链中最薄弱的一环,所以说人们大众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连温饱都不能解决。一没钱,二没地,还要受这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人民群众当然要反抗起来,夺权,夺钱、夺地啦。因为我们至少温饱问题要解决吧。大家,无产阶级革命群众都觉醒起来去推翻腐朽的统治,去赢得光明,这是一件非常非常听起来让人们激动的事情。所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摧毁沙俄的统治。
  【学生对于俄国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分析,一些术语运用得非常熟练,对此不知道是该感到高兴呢,还是感到悲哀?】
  师:说得好,这么多人为你鼓掌。下一个同学。你什么观点?理由?
  生:同意。我觉得暴风雨之后会有彩虹。如果暴风雨更猛烈的话彩虹也会更美丽。并且这是,因为暴风雨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所以革命一定要彻底把原来腐朽的统治和资产阶级连根除去,这样人民才能生活得更美好。
  师:所以可以更猛烈些是吧?
  生:是的。
  师:你刚才用到一个词,风雨之后怎么啊?
  生:可以看见彩虹。
  师:歌词中有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不过,见了风雨能不能见彩虹呢?这个也可以思考一下。好的。这个观点——我认为暴风雨可以来得更猛烈点,其他同学也是这个观点的,有没有补充的?好,你说你什么观点?
  生:我认为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
  师:为什么没有意义?
  生:我同意不同没什么关系。
  师:为什么没关系呢?
  生:因为暴风雨已经来了,从历史来说,已经过去了。
  师:这个文章写于?
  生: 1901年。
  师:暴风雨出现在?
  生: 1905年。
  师:我们同不同意已经过去了,所以,我们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是吧?
  生:恩。
  师:突然想到一句歌词,《中国人》,《中国人》第一句是什么啊?五千年的风和雨什么啊?
  生:藏了多少梦。
  师:对。你说暴风雨经过去了,谈论它来不来没有关系?
  生:恩。
  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这是你的观点。你认为没有意义。那么你再听一下其他同学的观点,看还有没有意义。
  李玉龙提醒:最后三分钟。
  师:好的。我突然忘记了。刚才是举手不同意的。
  生:我觉得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同意还是不同意。我只说我的观点。同意的话,我和他们的理由一样,我觉得这个腐朽的统治可以推翻。但是,如果说不同意的话,凡是革命都是要流血牺牲的。我觉得,处于人道主义,能不来就不来吧。
  师:能不参加就不参加?
  生:对。只要能从另外一种方式能不流血牺牲就不流血牺牲,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干嘛一定要选择革命呢?
  师: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
  生:我觉得,要反驳这样一种观点。
  师:好,你说。
  生:如果没有支持暴风雨,没有支持流血的话,会让更多的人受到压迫,受到更多的伤害。
  师:你认为这些革命的暴风雨能解决这些压迫这些情况。
  生:如果你没有这些流血牺牲的话,你会牺牲所有人来受许多的伤害。
  师:她要继续发言,让他继续发言。
  【以上讨论环节应该是这堂课最有价值的部分。而且学生是在一种非常宽松的环境中进行讨论的,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了,教师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拿捏得非常有分寸感,完全是对话和讨论的组织者。学生的看法出现了分歧,这是这堂课的亮点。不过,个人认为《中国人》歌词的加入是一个败笔,有种莫名奇妙的感觉。】
  生:你可以完全换一种方式啊。虽然现在中国不是非常好,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也没有人闹革命。老百姓还不是平平安安过日子,虽然什么都涨了,这有什么办法?就是说,不应闹革命啊,不是说让你去革命啊——
  李玉龙提醒:最后三分钟。

  师:你是说,中国也出现了革命问题。咱们可以思考下一个问题。出示下一幻灯片。
  
  师:你认为,现在我们的老百姓不会有什么问题是吧?虽然有这些问题,也不会出现问题。

  生: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出不了问题。
  师:出不了问题是吧?相信我党的能力,很好。
  生:短期内出不了问题。
  师:短期内出不了问题?你是认为暴风雨终究会来的?
  生:虽然有很多风暴,金融风暴啊什么的,但是那种革命的血腥的风暴不可能出现。
  师:革命的血腥的风暴不可能出现,是吧?你的观点很有意思。展开的话会更有意思。你感觉我们现在革命的风暴不会到来,你说现在社会有很多问题,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哪些问题有可能引起暴风雨,或者不暴的风雨也可以?
  生:就是拆迁啊,还有信访办啊,政府的一些制度,不利于老百姓的制度,我觉得会引起。日渐让老百姓觉得忍无可忍了,我觉得就可能爆炸。
  师:我们的社会有可能有暴风雨。很重大的一个发现,是吧?你也是一个预言家,尽管你是一个还没有胜利的预言家。好。下一个同学。你认为我们的社会会不会来暴风雨?
  生:政治,不会出现政治危机,因为现在比较稳定。会出现金融危机。
  师:哦,其他方面会不会出现风暴?
  生:应该不会。
  师:下一个同学,继续。
  生:我觉得在中国内部出这些危机,暴风雨几率比较小。但是,中国受到国际的影响就有可能会受到西方一些列强,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展开的暴风雨。
  师:具体说哪些方面会引起?
  生:比如在政治和经济上的。
  师:这个同学说政治上不会,你说会。你说政治上哪些方面会?
  生:比如说,中国现在国际上的地位是很高的,但是西方列强有可能抓住共产党的一些小辫子,利用这些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下降。
  师:你具体说一下,哪些小辫子?举一个例子说一下。
  生:这个我知道的话,西方列强也都知道了。
  【这一段学生的发言有一些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但是给人的感觉有点乱。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及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总结,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话,讨论可能会更加深入,质量也会更高。】
  李玉龙提醒时间,快速结束。
  师:那这个问题到这里为止。时间关系。最后给大家留一个问答题。出示幻灯片。
  
  怎样避免这些暴风雨?还有就是我们能从中做些什么?这个同学说,暴风雨就要来了。如果来的话,我们做些什么?我们做些什么他不回来?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另外一个,还是那句歌词: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实际上,每一次暴风雨里面都肯定有梦。这一次我们学《海燕》,海燕这一课,他呼唤的暴风雨,像刚才那个同学所说,暴风雨已经过去了,我们讨论它没有意义,因为暴风雨已经过去了。这个暴风雨,也可以评价一下历史上这个暴风雨。暴风雨中间又藏着很多梦,哪些梦实现了?哪些还没有实现?需要继续努力。这是一个比较宏大的比较沉重的问题。非常有趣。
  【教师似乎特别喜欢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这句歌词,念念不忘,硬塞进去的对于歌词的理解与发挥,仍然给人以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好了。谢谢大家。

野树《海燕》课堂实录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