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名师课例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ID: 402767

[ 佚名 文选 ]   

品词析句,走进孔子——《孔子拜师》课堂实录(赵永攀)

◇ 佚名

引子:2011年秋,我又一次参加了教学大比武。这一次大比武是提前一天抽签确定讲课内容。三年级《孔子拜师》,拿到这篇课文,我就有些懵了。因为自教书以来,一直任教高年级语文,最低的也是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不过,既然箭在弦上,就不得不发。经过一天一夜的思考,《孔子拜师》的教学设计终于成形。

一、教学引入,初识孔子老子

幻灯片出示:孔丘、老聃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个名字?

生:孔丘、老聃

师:我们平时怎么称呼他们?

生:称孔丘为孔子,称老聃为老子。板书:孔子  老子

师:奇怪了,明明一个叫孔丘,一个叫老聃,为什么称孔子、老子呢?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伟人。

课件播放孔子及老子的配音介绍: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人们称老子为太上老君。美国《纽约时报》列他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最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我们现在都还在学呢!

幻灯片出示:古代称品行高尚、学问高的男子为子。

师:这里的“子”读第三声,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读读他们的名字。

生:孔子、老子

师:在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品德高,学问高的人,你们能说出几个来吗?

生:我还知道韩非子、墨子、庄子

生:我知道的有荀子、文中子、孟子

师:大家了解的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圣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很认真,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第一组:曲阜   洛阳

师:这是两个地名,谁来读一读。

幻灯片出示地图

师:看了地图,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两个省,好远啊!

师:是啊,曲阜在山东省,而洛阳在河南省,它们之间相距上千里,坐火车也要78个小时。

出示第二组:远近闻名  知识渊博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师: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

师:谁来展示一下?

指名学生读词语

师:你把字音读得真准。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

师:从这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四个字的词语。

生:都是写孔子的。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

出示第三组:迎候  等候  毫无保留  传授

师:指一名学生读词语。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请推荐一个比你读得还要好的同学来读。

师:这一组词语中藏着一对近义词,谁发现了?

生:我发现迎候和等候是一对近义词。

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

生:迎候有欢迎的意思,而等候没有。

师:你真会思考,一下子就明白了。真棒!

师:从这组词语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一组词语都是写老子的。

师:你也有一双火眼金睛。

出示:同时出示二三组词语(去掉拼音)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请大家自由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请女同学读给大家听。

女生朗读

师;你们的声音真好听!男子汉们,你们敢向女生挑战吗?

男生朗读

师:你们的声音真响亮!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师:孔子拜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同学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

师:谁来简单地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孔子到洛阳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师:很简洁,这是你的想法。谁能够说得更详细一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孔子从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他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吃了很多苦。

师:比较具体了,同学们,把我们下面的词语填在这段话中,就能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幻灯片出示:

远近闻名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毫无保留   传授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拜老子为师。一路上(     ),(    ),终于走到了洛阳。老子(   )地把自己的知识(   )给了孔子。

师:谁来挑战一下自己。

指一名学生填空朗读,老师用鼠标填写。

师:看,只要认真,什么都难不倒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齐读

四、品词析句,感悟孔子品行

师:同学们真能干,把这么长的故事读成了短短的几句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孔子拜师途中遇到困难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学生齐读

师:从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生:我从上千里、几个月、终于感受到的。

师:请你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曲阜和洛阳的路程遥远。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你读的有400里了,还有谁能读得更远一点吗?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有800里了,还有更远的吗?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上千里的感觉读出来了。我们一起朗读,来感受一下路途的遥远。

学生朗读

师:从这个句子,你还感受到什么?

:我从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感受到孔子拜师很艰辛。

师:你从这两个词能想象孔子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生:孔子一路上会遇到狂风暴雨

生:会遇到野兽

生:会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

……

师:是啊,这一路上孔子经历了多少困难,经历了多少艰辛啊,这就是——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幻灯片出示:

狂风暴雨中,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严寒酷暑时,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一路跋涉,一路艰辛,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师:上千里路孔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师: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话要问孔子吗?

生:孔子啊,你学问那么高,为什么还来拜师?

师:老师和你有相同的疑惑。

生:孔子啊,你一路那么辛苦,为什么不回去呢?

师:孔子啊,你为什么不回去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的疑惑是,孔子几个月不吃饭,不喝水,他是怎么坚持走到洛阳的呢?

师:同学们,孔子这一路上吃饭吗?

生:吃饭。

师:从那个词看出孔子是吃饭的。

生:风餐露宿。

师:谁能说说风餐露宿的意思?

生:就是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

师:对呀,从这里看出,孔子是吃饭的,也是睡觉的,只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和我们有所不同,你们一般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

生:在屋子里,在餐桌边吃饭。

生:在房间里睡觉。

师:从这个词语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了孔子拜师很辛苦。

板书:不怕艰辛

五、联系实际,体会学无止境

师:刚才两位同学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中,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

生: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幻灯片出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学无止境。

师:止和境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生字。

教师范写止和境。

师:同学们把学无止境这个成语工工整整地写在书的边上。

师:这个成语还可用谚语来说。

幻灯片出示:

1)泉水流不尽,知识学不完。

2)活到老,学到老。

学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孔子的学无止境?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幻灯片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这就是学无止境。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十岁的孔子已经取得的成就。

出示:

三十岁的孔子已经博学多才,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样样精通。《诗经》、《尚书》、《周易》、《乐经》都了然于心。他还是当地最有名气的学者,在乡里收徒授业,拥有了一达批弟子。

师:读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生:知识渊博

师:孔子只是如此的渊博,还要拜老子为师,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生:虚心好学。

板书:虚心好学

师:孔子虚心好学,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人在这样做呢!比如,我们学校的老师们他们都很有学问了,可是,他们为了把我们教的更棒。每天还在不停地学习着,研究着。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生:我姑姑三十多岁了,还在函授大学。

生:我爷爷退休了,每天晚上都还要看报纸。

生:我妈妈是医生,已经工作很多年了,但是还在不断学习医学知识。

……

师:对,这些都是学无止境,都值得我们学习。

师:孔子不怕艰辛,谦虚好学,那么,拜访的老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让我们走进老子,去感受他的品行。

 

【教学反思】揣着惶惶不安之情终于完成了这次教学大比武。第一次给三年级学生上课,学生的天真、可爱和出色的表现让我甚感欣慰。在课堂生一个学生意外的提问成了本堂课教学的最亮点。

在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而且一路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却阻止不了孔子拜师的步伐,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要问孔子的吗?“孔子啊,你学问那么高,为什么还来拜师?”“子啊,你一路那么辛苦,为什么不回去呢?”所预设到的两个问题都被学生提了出来。原本此时不需要再让学生提问了,但此时我看到坐在一组角落里一个女孩还高高地举着手,她那迫切的眼光让我不忍不去叫她。

“我的疑惑是,孔子几个月不吃饭,不喝水,他是怎么坚持走到洛阳的呢?”真是童言无忌啊!这一问也迅速在班上掀起了波澜。教室里有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只只小手又一次举了起来。我顺势问孩子们:“你们说,孔子这一路吃饭吗?”“吃饭”。“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风餐露宿”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原本我是想通过朗读来理解“风餐露宿”的,因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过于生硬的词语解释也许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但这是,我改变了注意。“谁能说说孔子是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我问道。“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而我们呢?一般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通过对比,孔子不怕艰辛的品行再一次地呈现了出来。一次追问,带来了看似幼稚的问题,然而却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品词析句,走进孔子——《孔子拜师》课堂实录(赵永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