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课堂实录
执教者简介:
李晓丹,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荣获2013年度齐齐哈尔市教育局考核优秀人员嘉奖;12年被聘为齐大中文系见习指导教师;“第五届东北三省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说课一等奖;“中学教学观摩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获荣一等奖;11年全市观课议课活动中,作为唯一代表我校语文学科参赛的教师,所授《孟子—民为贵》一课及说课《咬文嚼字之炼字》荣获特等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作文周刊>》获省课程改革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篇科研论文或国家、省市级一等奖。
时间:2013年12月5日15:25—16:05
地点:齐齐哈尔实验中学图书馆东厅
授课对象:齐齐哈尔实验中学高一十九班全体学生
情况说明:本课为常规课。《囚绿记》为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
教学过程:
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从小生活在北方,如果请同学们形容一下隆冬季节,大家会想到什么样的词语?
生1:寒冷。
生2:银装素裹。
生3:寒风彻骨。
生4:荒凉。
师:是啊!当我们看惯了漫天的雪白,已无视窗外干枯的枝条,甚至厌倦了慢慢冬季的冰天荒地,你是否也会渴盼那一抹新鲜的绿色,期待“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生机与活力,甚至憧憬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多彩多姿!人类就这样不断向大自然索求着精神的慰藉与心灵的欲求,太多的文人墨客在探寻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其中的典范佳作《囚绿记》。
步骤二:诵读感知,理清脉络。
师:同学们预习了,题目为《囚绿记》,文中那些段落直接写“囚绿”?
生齐:8—12段。
师: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家来重温预习时的读文感受,看一看“囚绿”前后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并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作者心灵的搏动。
生1:诵读1~4段。
师:诵读很流畅,如果语速再舒缓些就更好了。
生2:诵读5~7段。
师:诵读感情十分饱满,但要注意“因为”一词的读音:“yīn wèi”。
生3:诵读8~9段。
师:请不要紧张着急,注意“伸长”的读音,前后要统一。
生4:诵读10~12段。
师:诵读的情感很充沛。
生5:诵读13~14段。
师:注意“重”字音:“chóng”。大家简单评一下几位同学谁读的更好。
生齐:生2(任伊菲)、生4(刘子源)。
师:请大家展示一下预习成果:“囚绿”前后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与题目中“囚绿”这一短语结构相同的动宾短语来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生:我认为在“囚绿”之前,作者分两部分来写:第一部分1~4段,“寻绿”,在寻找公寓过程中,作者渴望绿,在遇到绿时,他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房间。第二部分我定义为:“赏绿”,因为作者在居住在这公寓的日子里,他每天都生活在绿色的环绕中,并获得了好心情。之后便是本文的中心部分:8~12段,“囚绿”,就是将绿色关进了自己的屋子里。第13段为“释绿”,在他离开北平的时候,将已经囚禁了很久的绿色放归了自然之中,并祝福它们获得生机、活力。第14段,定义为“思绿”,离开北平很长时间后,他还在想着他的“绿友”。(板书:寻—赏—囚—释—思)
步骤三:美读赏析,揆情度理。
师:概括的非常全面。咱们先来看1~4段,作者在寻绿,在择居过程中遇到了他所寻之绿,这部分,多数的文字都在写什么内容?
生齐:房间。
师:写了房间什么样的内容?
生:简陋、狭窄、(朝东)炎热、潮湿。
师:文章共14段,作者却用4段引出我们所看到的仅一丝“绿影”,是否过于拖沓?
生齐:不拖沓?
师:为什么?
生1: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绿的喜爱达到了一种疯狂的程度,为后文做铺垫。
师:为作者“欢喜”绿做铺垫。(板书:欢喜)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2:“囚绿”是很特殊的行为,不是我们每人每天都能做的。而这里恰恰交代了小圆窗上破碎的洞,为后文“囚绿”做铺垫。
师: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作者为什么如此爱绿?我们一起在下文中寻找答案。可以说,下面的5、6两段体现着本篇美文的特质,那么其美在何处?作者又是用哪些方法来表达他对绿的喜爱之情的呢?请同学们加以诵读,同学之间进行探讨。
学生诵读、讨论。
师:讨论到这里。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爱绿之情?
生1:作者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比如,第5段中排比修辞的运用:“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比喻的修辞:“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拟人:“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细节描写:第七段“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等。
师: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将其对绿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中,“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巧妙而自然的化用了“涸辙之鲋”的典故。哪位同学再来补充?
生2:对比:作者所喜爱的绿色与“黄漠的平原”形成对比;也与“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形成对比。
师:这位同学所说的也正衬托出作者对绿的渴盼与喜爱。还有吗?
生3:第6段,运用类比来表达作者内心对绿的疯狂的喜爱。
师:还有吗?前面同学提到了细节描写,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4:第5段,“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这是用动作描写来表现其对绿的喜爱。
师:作者用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来使物我互观,尽显灵性。另外,同学们说到作者用了排比句式等,这使得文段中整散句错落相间,句式有了变化。以上这些方法均是在抒发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整体上本部分美在抒情,热烈而震撼。例如:作者有热烈的迸发式的呼喊,“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有饥渴忘情的呢喃,“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也有急切的告白,“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还有痴情的对语,“我望着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有没有同学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想给大家诵读一下的?
生1、2:诵读5~6段。
教师范读。
师:作者如此喜爱绿,为何又要囚禁绿?请同学们快速地在8~12段中寻找答案。找一找,是什么促使作者产生了囚禁绿的念头呢?
生1:第8段,“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生2:分两个阶段:一为作者对绿的疯狂的喜爱,第9段“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二是因绿的固执使我要继续囚禁它。
师:正如同学所说,此时的作者对绿的喜爱近乎贪恋的程度,那么被囚之绿,在囚之初、囚之中、囚之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随之“我”的内心有了哪些变化?
生齐:囚之初“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囚之中“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囚之末“病损”。“我”的内心的变化:囚之初“生的欢喜”;囚之中“不快”;囚之末产生了“魔念”。
师:作者开始对绿喜爱至极,却又产生了“魔念”;他对绿欣喜爱恋,却又与绿紧张对峙;这前面的明朗和谐与后面的阴暗僵持看似十分矛盾,请同学们综观赏绿、囚绿两部分,抓住细节,洞悉作者内心的情绪变化的轨迹,探究这些变化的根源。提示:陆蠡《囚绿记·序言》:“我是感情的努力,也是理智的仆役”,“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
学生之间进行谈论。
生1:从作者在《序言》中的话切入,我认为,理智与情感就像“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一样,如果过于注重感情就可能忽略理智,那么如果过于注重理智,感情也可能忽略。本文中从情感角度讲,他喜欢绿所以才会囚绿,如果他不喜欢绿就会释放它了。但绿是向着阳光生长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那么对于作者而言认清这种规律就是理智的,而作者重于感情的话就会囚禁绿,如果重于理智就会把绿放生。他就在这二者之间进行着矛盾的斗争,至此尚且是作者的情感战胜了理智。作者并未放绿,而是用它来装饰自己的房屋和自己的心情。所以,我认为根源是感情战胜了理智。
师:说的思路很清晰。
生2:作者因为喜欢绿才会每天赏绿,作者囚绿也是因为他很感性,而作者由感性产生了他的私念,文中说“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从而促使作者用绿来装饰房间,装饰自己过于抑郁的心情。而当被囚之绿“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时,他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他认为自己的做法收获了成果,他并不觉得囚绿是什么罪过。然而,当绿在他的小屋“变成柔绿,变成嫩黄”,并且一直朝向原来的方向,作者就感觉绿损害了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就产生了“魔念”,尽管绿对他不亲热,他也不放走它。然而当作者即将离开时意识到,如果不让绿获得自由的时候,绿就不能获得很好的生长的机会,这是他的理智战胜了他的感性,所以在最后作者释放了绿。
师:说的很完整。其他同学来补充。
生3:我认为这个问题除此外,还可以从绿和“我”的角度来考虑,从“我”的感情角度讲,“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其实是作者很希望有爱和幸福,但是这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是常春藤在“我”的屋子里慢慢变黄、变老的。其根源还是作者在生活中缺少这种情感的。
师:作者渴求着爱与幸福,但是现在却是一厢情愿,作者在理智与情感交锋的独语中,暂时情感战胜了理智,本心好似渐行渐远,迷失了方向,他违背了自然的规律,用一种畸形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板书:迷失。)
紧扣13、14段中的细节,谈一谈作者为何在囚绿之后又放绿、怀绿?
生1:作者暂时情感战胜了理智,但这过程中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比如,在11段中作者称自己的想法为“魔念”,即认识到自己的想法错了。第12段“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他心中已经萌生了释放它的念头。所以我认为这时他的理智已经占了上风,绿是一株植物,把它囚禁过于冲动了,所以最后将其释放。
师:看来这是一种“爱的开释”。
生2:我认为他对绿的开释是一种无奈之举。第13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认为在迷失的途中他不断的反省,找到了一个出路,应该把绿囚释放,同时他也敬佩于绿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更加地珍爱绿,才会对它致诚意的祝福。
师:综合两位同学的看法,可以说作者因悔而释绿,因敬而释绿,他“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表达了他对这永不屈服的绿囚的精神的敬佩与赞美,还致以诚意的祝福。可见,本文借绿来抒怀,深沉而蕴藉。
赏读了这篇文章,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深刻启示?
生1: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我觉得题目为“囚绿记”不是很美,刚读了一遍、两遍,甚至三遍时,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深的意蕴,但经过我们的赏读,我觉得它已经拓展到人生态度上的问题。我觉得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如果仅是让情感战胜了理智是鲁莽,让理智战胜情感是冷漠。其实理智与情感要交替来进行。当我们欣喜一件事情时往往会情感占上风,而当我们收尾一件事情时,往往是理智占上风。如果我们爱一件事物,我们可以去欣赏它,就像作者对着这小圆窗,和它呢喃,和它说自己的语言,和它聊天,但一定要尊重它,要让它幸福,就像作者向绿致诚意的祝福。因为,只有在途中迷茫再醒悟后才会发现其实万事万物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应该让它们安之若素,各自安好的情况才是最好的。所以我觉得本文已经拓展到我们一生中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每一件事的问题上。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师:说的很好。就如“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生2:我认为绿在被囚禁之后总是朝着原来的方向,在它战胜作者的过程中,就像是当时的社会上的压迫与反抗,虽然囚禁是很残酷的,但常春藤永远都朝着原来的方向,即使当时的人民在那种黑暗的压迫下,但他们都永远都向往着自由,会做出不懈的努力的!是当时人们对自由的向往的体现。
步骤四:课后探究,尝试创作。
师:这体现着作者地自由的向往。有一段话与同学们共勉: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与辉煌!
以上是我们紧扣文本,对文本进行的主观阅读,正如刚刚同学所说,对本文主旨的探究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文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人教版配套教参语)。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课后希望大家结合相关资料加以探究。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囚绿”似的心理和行为吗?试仿照本文写一篇散文。
执教者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课前,我对学生提出了“课前三读”的建议。即:课前三读:一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句,读懂文意;二读,有声朗读,熟悉文本,理清结构,圏画关键词句,批注自我感悟;三读,设问朗读,立足文本,生成问题,深入思考,尝试解答。课堂上任伊菲同学发言时谈到:“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我觉得题目为“囚绿记”不是很美,刚读了一遍、两遍,甚至三遍时,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深的意蕴,但经过我们的赏读,我觉得它已经拓展到人生态度上的问题。”可见,同学们真正的将诵读纳入了预习的领域,而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诵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课前的独立自主的诵读,就很难有课上学生们的生成。
二、引入新课时所创设的情景,切实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人类不仅在物质层面,在精神层面也对大自然有着极大的需求,从而在本课中能够明确探究方向,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三、关于本篇文章的主旨,人教版配套教参中语:本文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我在师傅马忠哲老师的点拨与指导下,不断地研读文本,经过预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本文进行了紧扣文本的主观式阅读。课前,我很担心学生受各种教辅材料的影响,且较难领悟到关于“人性”的深度。于是在课前我阅读了相关资料,发现作者在本文《序言》中的话,并将其作为课上相关问题的提示语。没想到,学生们由此及结合文本中话语生成了较有深度的自我思考。如,张宇同学谈到“我认为这个问题除此外,还可以从绿和“我”的角度来考虑,从“我”的感情角度讲,“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其实是作者很希望有爱和幸福,但是这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是常春藤在“我”的屋子里慢慢变黄、变老的。其根源还是作者在生活中缺少这种情感的。”刘子源同学谈到“我认为绿在被囚禁之后总是朝着原来的方向,在它战胜作者的过程中,就像是当时的社会上的压迫与反抗,虽然囚禁是很残酷的,但常春藤永远都朝着原来的方向,即使当时的人民在那种黑暗的压迫下,但他们都永远都向往着自由,会做出不懈的努力的!是当时人们对自由的向往的体现”,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说到底,“文学即人学”,人类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无时无刻都渗透着人性的因素。
四、而作为青年教师,在朗读,尤其是对散文的朗读能力尚需提升,前提是要建立在对文本本身的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做教师需多读书,多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更是要多读书,尤其是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也是我需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积累的,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使自身得以质的提升。
马忠哲老师对李晓丹课的点评:
突出优点:立足文本,扣合文本,探究文本,主观性阅读。
优点:1、教学目标具体而微,落实有效;2、重点突出,难点释易,挖掘深刻;3、教学环节紧凑,科学有效;4、学生主体性突出较好,讨论环节设置恰当,学生朗读声情并茂,能力得以训练,潜力得以挖掘;5、展示了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建议:1、教师指导朗读和点评能否进一步具体化,教师给予朗读的具体指导和示范后学生齐读效果也许更佳;2、讨论环节设置是否应建立在自我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方更有意义,讨论是各自思考后观点的碰撞、融合、升华;3、教学氛围设置尤为重要,教师总强调学生不要紧张,学生反而更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