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名师课例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ID: 402543

[ 佚名 文选 ]   

杜甫《阁夜》教学实录

◇ 佚名

  一、导入:
  
  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写的。
  
  二.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感知全诗的情感基调。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读时要注意把握作者情感。
  
  《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沉郁顿挫)2、对照课文注释,感知内容。
  
  3、这首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
  
  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4、生再次感情诵读。
  
  三、合作探讨,赏析诗文
  
  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明确1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情。
  
  明确2: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明确3: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明确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三、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四、带着情感朗读全诗五、作业
  
  1.背诵全诗。2.与《旅夜抒怀》对比阅读,分析两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阁夜》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