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名师课例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ID: 402654

[ 佚名 文选 ]   

(初中组)一等奖《海燕》课堂实录

◇ 佚名

该课获2010年海南省首届中学语文教师十佳教学能手决赛课堂教学竞赛(初中组)一等奖

/执教、整理

 

 

    一、了解作者作品,导入新课

    (屏显背景图案、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齐):海燕。

    师:请翻开课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一般先要了解作者、作品,课文的注释往往会告诉我们这方面的信息。请同学们阅读注释,告诉老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读。)

    1:海燕是一种海鸟。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常在海面上飞翔。在俄文中,海燕暴风雨的报信者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的意思。

    2:我了解到《海燕》是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师:高尔基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包括——

    生(齐):《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师:注释还有一个重要信息——写作年代。

    生(齐):写于19013月。

    师:1901年的俄国处于怎样一种社会状态?哪个同学能给我们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3:沙皇专制。

    (屏显。)

    《海燕》写于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俄国正面临经济危机,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下岗。面对沙皇的黑暗统治,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也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非常激烈。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根据自己参加斗争的经历,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了一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结尾部分。《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广为传播。而高尔基本人,却因此被沙皇放逐到库尔斯克。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段文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广为传播的文章——《海燕》。

    (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正音辨字

    师: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生齐读。)

    师:同学们声音洪亮,读得很认真,有些同学还边读边用笔圈圈点点,是在圈点生字词吗?

    生(众):是的。

    师:这是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在你们看来,这篇课文生字词多吗?

    生(众):不多。

    师:有没有不会读的字?或你认为哪些字的写法要特别注意。

    1胆怯“qiè”还是“què”

    生(众):读“qiè”

    2:我觉得蜿蜒这两个字不好写。

    3:我觉得呻吟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多写一点。

    师:同学们很细心很认真啊。这样吧,我们听写一遍这些生字词,记住字音字形。

    (生写字词。)

    三、精读课文,分析形象

    师:海燕是文章重点描写的形象。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在这是

    的海燕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并找出相应的句子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屏显。)

    这是___的海燕。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提示:塑造形象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提示: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提示、点拨。)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一定要动笔,在书上留下你的学习痕迹。你们在横线上都填了哪些词语?

    生(杂):勇敢、乐观、高傲、迎击暴风雨……

    师:刚才老师巡视着看了一下,我们很多同学的点评很精彩,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感受吗?

    生(齐):愿意。

    师:前面提示过,塑造形象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烘托,对海燕,文章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或是二者兼有?

    生(齐):二者兼有。

    师:正面描写的段落如——

    生(杂):12391011

    师:侧面烘托的段落如——

    生(杂):456781213

    1:我觉得23段也有侧面烘托的句子,如第2乌云听出了欢乐和第3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师: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齐):同意。

    师:请同学们齐读正面描写的段落。

    (生齐读。)

    师: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读出了海燕的勇敢、乐观?

    2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箭一般写出了海燕飞得快,表现了它的勇敢。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后面还有一个句子和这个句子相似,对比一下用词的不同。

    3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穿过冲向更有战斗力,更能表现海燕的勇敢。

    师:通过两个词语,我们发现,海燕飞得越来越——

    生(众):快。

    师:也就是说,随着暴风雨的逼近,海燕越来越——

    生(杂):勇敢、兴奋。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这两个句子,要读出越来越勇敢,越来越兴奋的感觉来。

    (一生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4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掠起说明海燕飞得快,飞得轻盈,一点儿都不畏惧暴风雨,表现了它的勇敢和乐观。

    5:前面是翅膀碰着波浪碰着掠起也能表现随着暴风雨的越来越近,海燕越来越勇敢,越来越兴奋。

    师:我们刚才赏析了冲向穿过,这位同学能马上学以致用,对比着赏析碰着掠起的表达效果,值得表扬。文中还有类似的意思相近、表达效果不同的词语吗?

    1飞翔飞舞飞舞表现海燕的兴奋和乐观。

    2叫喊号叫号叫更表现出自信。

    师:好。请同学们齐读1-3段和第910段,读出海燕的越来越勇敢,越来越兴奋来。

    (生齐读。)

    师:第456781213等段落描写了哪些景物?怎样烘托出海燕的勇敢乐观?

    3:第456段写海鸥、海鸭、企鹅,通过它们的胆怯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师:这些动物的胆怯体现在哪些词语上?圈出来,与描写海燕的词语进行对比,感受表达效果的不同。

    (生圈画。)

    1呻吟叫喊对比,叫声不同,态度不同。

    2:海鸭吓坏,表现胆怯。

    3:企鹅想把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表现它的胆怯。

    4:海鸥也飞,但是飞窜,表现海鸥的紧张慌乱,与海燕的飞翔飞舞对比,更反衬出海燕的勇敢乐观。

    师:说得多好啊,有根有据,有头有尾。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勇敢的海燕,你会对这些海鸥、海鸭、企鹅说什么?

    1:别躲了,躲不掉的,还是勇敢点吧。

    2:环境越恶劣,我们要更勇敢,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来吧,我们一起搏击长空。

    3:你们这些胆小鬼,尽管躲吧,这是勇者的舞台。

    师:除了海鸥、海鸭、企鹅,这几段还描写了哪些景物来烘托海燕的勇敢?

    1:第8段写海面环境,恶劣的环境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师:恶劣具体表现在哪些词语上?

    2轰响愤怒的飞沫恶狠狠

    3:还有巨浪

    4:第7字用得好,写出了乌云越积越多的景象。

    师:同样是写乌云,第13段用了一个比喻,请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这个比喻并体会其作用。

    5一堆堆像青色的火焰燃烧写出了乌云密布的景象。

    6燃烧写出了乌云的猖獗、嚣张。

    师:这几个段落通过风云雷电渲染了恶劣的环境,请同学们模仿12段的句式用一个词语概括乌云和闪电的特点,例如狂风吼叫、雷声轰鸣。

    1:乌云燃烧。

    2:我觉得用燃烧不准确,说乌云燃烧,怪怪的,应该是乌云密布

    师:同学们怎么看?

    3燃烧是相对前面的比喻像青色的火焰而言,单独和乌云搭配我也觉得怪怪的。

    师:我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词语搭配讲究语境。

    4:闪电黑色。

    (生笑。)

    师:你怎么想到搭配这个词语?

    4:前面有一句话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师:同学们,他说得有根据啊,你们笑什么?

    5:那是一个比喻,是说海燕飞得快,不是描写闪电的。

    6吼叫轰响都是动词,闪电这里也应该填上一个动词。

    师:说得好。老师刚才是要求你们模仿12段的句式,所以这里应该填动词。我们就从描写闪电的句子中找一个现成的动词填这个空吧。

    1:蜿蜒。

    师:闪电蜿蜒?我怎么感觉怪怪的?

    1蜿蜒是相对活像一条条火蛇来说的,写出了闪电的形状。

    2:还表现出闪电的逃窜和垂死挣扎。

    师:逃窜垂死挣扎,这两个词语用得很形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很好。

    四、深层思考,理解象征义

    师:文章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海燕形象,仅仅是为了歌颂这种海鸟的勇敢、乐观吗?我们再来看看背景资料。

    (屏显背景资料,生阅读。)

    师:从资料中你看出了什么?

    1:资料告诉我们,《海燕》是高尔基根据自己参加斗争的经历,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写的,肯定跟革命有关。

    2:《海燕》发表后高尔基被沙皇放逐到库尔斯克,说明文章触犯了沙皇利益,所以文中的海燕就不单单是普通的海鸟了。

    师:那么,请结合写作背景思考,海燕还指什么?

    3:指革命者。

    4:指无产阶级革命者。

    5:应该是在战斗最前沿的那些革命者。

    师:在某行业最前沿、可为榜样的人我们称为先驱者,把三个同学的意见概括一下,海燕还指——

    师生(齐):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师: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生(齐):象征。

    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象征的表现手法。

    (屏显。)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师:除了海燕,文章中还有其他的象征表现手法吗?

    1:暴风雨象征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

    2:海鸥象征假革命者。

    3:海鸥象征逃跑者。

    师:是假革命者还是逃跑者?抓关键词分析。

    4:假革命者。飞窜表明海鸭也飞,但它不是海燕那样的搏击长空的飞翔,有逃窜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它象征假革命者。

    师(问生3):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生3点头。)

    5:狂风、雷电、乌云、波浪象征反动派。

    师:波浪和狂风、雷电、乌云是一伙的吗?请你给我们读一读第713段。

    (生5读。)

    师(问生5):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5去迎接那雷声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我从这两句读出来了,波浪和风云雷电是对立的。

    6(迫不及待地):波浪象征人民的力量。

    五、拓展延伸

    师: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能举一两个例子吗?

    (生思考。)

    1:椰子树使我联想到守卫海南的哨兵。

    2:梅花使我联想到不怕苦的精神。

    3:松柏象征坚强。

    4:螺丝钉使我联想到永不停息的钻研精神。

    师:同学们的联想很丰富,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象征的概念。

    (屏显概念,生齐读。)

    师:我们通过练笔来加深对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的理解。

    (屏显。)

    课外练笔:观察生活中的某一物体(景象、现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要求用象征手法。

    师:我们的生活中有暴风雨吗?

    生(齐):有。

    师:生活中的暴风雨指的是——

    1:挫折、失败。

    2:生活中的不如意。

    师:我们该如何面对?

    3:勇敢地面对。

    4:像海燕一样勇敢乐观。

    5:不惧怕,想办法战胜。

    师:当生活中的暴风雨来临时,你会想到《海燕》中的哪一句话?

    1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一句宣言,也是一种勇气。

    2:我也想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让我浑身充满力量。

    3:这是勇敢者的宣战书,我是男孩子,更要有这份勇敢。

    师:说得好。请你——勇敢的男孩子,对生活中的暴风雨大声地宣战。

    4(大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师:他读出勇者的气魄了吗?

    5:还欠一点,底气不怎么足。

    师:你来试一试?

    (生5读。)

    师:读得好,老师的热血都被你读沸腾了。请同学们底气十足地宣战!

    (生齐读。)

    师(大声):同学们,记住了,当生活中的暴风雨来临时,我们要大声地宣战——

    生(大声齐读):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下课。 

 

(初中组)一等奖《海燕》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