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及反思
◇ 佚名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及反思 西安爱知中学 朱宝军 (2015年1月31日执教于爱知大学区) 师:五月初五端午节,有声有色的各种风俗带给人们无穷的乐趣。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纯粹文人”的汪曾祺老先生从孩童的角度品赏“端午的鸭蛋”,平淡而有味,超然而自在,趣味横生,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共同研读,共享其趣。(老师板书:趣) 师:我们借助工具书,结合课后注释预习了文本,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 (学生沉默了1分钟左右,无人举手) 师:说明大家预习的很充分,但老师有个词语想请教大家,那就是作者引用腌蛋一文中的“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一句,其中的“颜色”怎么理解?颜色能说细吗? 生1:质量的意思吧! 生2:感觉的意思吧! 师:有道理,结合两位同学的意见,理解成质感比较准确。 反思:这个问题,学生在回答过程中,的确有难度,老师备课时查阅字典为“质地”的意思,但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老师光把问题抛出是不够的。应该这样引导学生:颜色细而油多,断句为两层意思,一是颜色细,二是油多,再让学生看第三段的第一句话“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其中“质细而油多”,对应引文中的“颜色细而油多”,这样学生就会很快理解颜色的意思为“质”。 师:为了能有一个整体把握,我们先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的“趣”。 (李若婧朗读第一段,老师朗读第二三段,在重点字词及个别标点符号上有意识的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韩俊轩朗读第四段,大家齐声朗读五六段。) 反思: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走近文本,初步体悟,公开课中,许多老师担心朗读占用课堂时间,我认为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因为离开文本的分析是毫无意义的。 师:你感觉文中哪些地方写的非常有趣? 生: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师:为什么有趣? (生笑了笑,不作答。) 生3: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师:为什么有趣? 生4:表现出了孩子们天真爱玩的天性,所以觉得很有趣。 生5:“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对于孩子而言,丝线掉色印得红一道绿一道,肯定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成年人可能不这么认为。 生6:“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在孩子们眼里,“道道”的确莫名其妙,况且充满好奇与疑惑,这就能避邪吗? 生7: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师:哪个词用得好? 生7:抵。表现出孩子们的可爱顽皮,惟妙惟肖,形象生动。 反思:这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学生能体会到有趣,但不一定能说出为什么?我想这就足够了。如果要引导的话,提醒学生在品味句子中的动词,名词,以及副词上下功夫。 师:大家说得的确好!那我们继续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种“趣”的?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文章的题目,其中包含了几个信息? 学生异口同声:端午,鸭蛋两个信息。 师:就两个吗? 有个别学生大声喊:还有端午的鸭蛋这个信息点。 师:很好,那我们就从这三个信息点来分析,具体到文章中,这三个信息点分别在哪些段落中体现出来了? 生8:第一段写端午的风俗,二三段写家乡的鸭蛋,四五六段写端午的鸭蛋。 师:好!继续思考,三个信息点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9:端午的习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师:回答正确,那你注意到第一段中的三个标志句了吗?如果注意到了的话,对你提炼信息点很有帮助。 生10:“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还有一个风俗” 师:很好!我们回过头来看风俗中的这几个动词“系,做,贴,放,喝,吃”,节日里,有玩的,有做的,有吃的,有喝的,对于孩子而言,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 生11:写家乡的鸭蛋从名,多,奇,质,吃等方面来写的。 师:概括而言,就是名和质两方面。名大而质优啊! 学生点头默认。 生12:写端午的鸭蛋从鸭蛋络子和蛋壳萤火闪两方面来写。 师:趣味在介绍家乡的鸭蛋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13: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的自豪和骄傲之情,况且这种情感近乎于夸张。 师: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妙的情感吗?给人愉悦,给人舒畅,趣味满满。 生点头默认。 反思:此处是一个难点,要把趣味和家乡的鸭蛋联系起来,学生的确有难度。老师在引导时还是欠火候。如何更好的让学生体会这种自豪中的趣味,值得认真反思。我想,如果把这定位为一种情趣,学生可能就好理解了。 师:有两个问题需要大家注意:既然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文中真正写端午鸭蛋的内容只有两段,为什么要大篇幅写“鸭蛋”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学生回答此问题仅仅局限于“没有鸭蛋哪来端午的鸭蛋”这样的思维上,所以老师此时及时引导。 师:一是“鸭蛋”是作者所有情思的“根”所在,虽小,但意义重大:二是写作角度不一样,写“鸭蛋”侧重于对家乡的赞美与思念,写“端午的鸭蛋”侧重于童真童趣。 师:第二个问题是,既然题目是“端午的鸭蛋”,那么第1段完全可以删去啊! 生14:不能删啊,写端午风俗是渲染端午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并且是在孩童的角度写,生动而有趣。 反思:此处主要是通过学生找趣,带动学生对文章结构及内容的具体把握。当然还有作者的写法体会。但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第6段,课后第三题设计的很清楚,课堂时间紧张,没有及时给学生提出来,让他们讨论辩驳。好的一点是,及时提出了汪曾祺的散文风格,自然而随意,闲适而自由。也许能给学生一定的启迪。 师:我们刚才已经反复阅读了文本,也清楚的知道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了文意。那么,请你以一幅对联的形式,来赞美汪曾祺笔下端午的鸭蛋。要求:角度自选,可以是童趣,也可以是赞美鸭蛋,也可是端午的习俗等,但必须运用文本中的字词或短语。 反思:此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提取主要字词短语的角度,再次揣摩体悟作者的童趣,情趣,习俗之趣,语言之趣等。至于对联的规范写作,则不作过多要求,只要字数相等,结构大致相同,词性基本一致就可以了。从现实情况看,学生的兴趣很高,创作质量很丰硕,出乎我的意料。 有个别学生两分钟后就已完成。 老师朗读板书并点评。 作品一:五色丝线系索子,黄烟虎字成一笔。点评:体现童趣。 作品二:端午习俗有吃有喝,端午鸭蛋能吃能玩。横批:端午鸭蛋。 师笑着点评:还有横批啊!不错,内容也是从童趣的角度,挺好!但要注意,要求是务必用到文章中的字词或短语。 作品三:络子鸭蛋挂纽扣,薄罗萤火比练囊。点评:体现童趣。 (下课铃响,很遗憾!) 师:文章中有两处声音的描写,一处是外乡人听到作者是高邮人时,肃然起敬的说,哦!你们那里出鸭蛋。还有一处是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老师根据这两处声音描写,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大家: 哦!鸭蛋好。 吱——红油香。 (学生大笑。老师宣布下课!) 附:老师课前创作的对联 (1)蛋白柔嫩蛋黄通红高邮鸭蛋(赞美) 丝线五彩形状秀气鸭蛋络子(童趣) (2)质细油多与有荣焉(赞美;文言;典雅) 壳净萤闪好看极了(童趣;口语) (3)袁枚腌蛋很亲切 他乡咸蛋瞧不上(不入眼)(对比,赞美) (4)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高邮不成蛋(自豪,骄傲) (5)特别标明肃然起敬咸鸭蛋 成批输出惊奇不已双黄蛋(赞美) 反思:时间原因,学生写的对联没有充分展示,应该在结束时,提醒学生两件事,一是大家下去后认真整理这些对联,并反复揣摩文章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体味作者独特思乡之乐,童真之趣。二是,如有机会,下去不妨读读汪老先生写的夏天的昆虫,苦瓜是瓜吗等文章,体会老先生文章中的凡人小事之美!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2期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3期
-
佚名: 怪才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