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3月13日
地点:湖北省阳新县第一中学高二(20)班
主持人:陈细女 文字整理:汪晓芳
正方代表:吴昭纳 骆香君 邹金涛 邓云擎 指导老师:明道树
反方代表:叶实杰 郭晶晶 陈旖晴 黄希华 指导老师:胡江城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一直以来,高考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更是牵动着我们的神经。据媒体报道,北京五所市属高校宣布2014年停招艺术特长生,降分照顾随即取消。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人士或支持,或反对,莫衷一是。有人甚至担心这会形成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趋势。高校取消艺术特长生招生是否适宜,今天我们就此话题进行辩论。现在请正反双方辩手分别立论陈词。
正方吴昭纳:我方认为高校艺术特长生招生制度应该保留。首先,对学生而言,这种特招制度为我们拓宽了人生发展之路,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促进人尽其才,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其次,对学校而言,教育模式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文化课教育,特招生制度促使学校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为教育注入了活力,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对国家而言,特招生制度体现了国家全面素质教育的引领方向,扩大了人才选拔的途径,为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总之,特招生制度是对目前“一考定终身”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是对特色人才的一种尊重和珍视,是对当下中国教育的一种促进和优化。整体而言,实施特招生制度是必要和有益的。
反方叶实杰:对方辩友认为,特招生制度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而我方认为这种制度恰恰体现了一种不公平。我方观点是支持取消艺术特长生招生制度。
第一:特招生制度具有不公平性。我国现阶段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各方面素质普遍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学生,这就意味着城市学生成为特招生制度的最大受益者,这对经济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及农村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第二:高校特招功利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今高校特招已经被一些家长当作让孩子进入大学门槛的捷径,家长从小就强迫性地有目的性的培养孩子单一的才艺,束缚了孩子自由发展的天性。
第三:高校特招制度容易滋生腐败,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人大事件中暴露出来的招生中的腐败,主要集中表现在艺术特长生招生过程中,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据统计,高校职务犯罪,大部分集中招生这个方面。
主持人:谢谢双方一辩的精彩表现,通过双方陈词,我们了解了他们各自的观点,接下来进入更为激动人心的自由答辩时间。首先有请正方辩友开始答辩。
正方骆香君:对方辩友,你好!我方认为,艺术特长生在音乐、美术等领域具有特殊才能,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前,面对国内单一的人才选拔模式,倡导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特招生制度中的加分政策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文化课。当然,有些学生从小接受音乐美术方面的培养是被迫的,但你们能否认这种培养在客观上所起到的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作用吗?倘若取消特招生制度,势必减弱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动力,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所以我方认为,至少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取消特招生制度是不适宜的。
反方郭晶晶:对方辩友提出的素质教育并不可靠,因为你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很多学生对于艺术方面的学习首先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家长的逼迫,家长让他们学习艺术,目的不是什么提高素质,而是想通过一种捷径进入大学,因为有了所谓特长,就有了高考加分的筹码。结果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既不放松文化课学习,又得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特长培训,加重了学业负担。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一些所谓艺术生,他们并没有把艺术工作当作职业,换得的仅仅是一张文凭而已。作为校方而言,中学把它作为提高升学率的手段,大学则更多的是“为我所用”,“哪里需要哪里搬”,让艺术生做为校添光彩的事情。这种加重学生负担、功利性强的教育还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吗?
正方邹金涛:对于对方辩友认为特招生制度加重学生负担的观点,我方不敢苟同。众所周知,艺考生在加强艺术训练的同时,文化课负担是有所减轻的,这从加分政策可窥一斑,这显然形成了一种制约平衡,何来加重学业负担呢?至于功利化问题,如果认为家长因为加分政策而鼓励孩子学习艺术是出于功利,那么我们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文化课考试就没有功利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和艺术生的目标是一样的,那就是上大学。我方一辩已经陈述,特招生制度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高考应该是立交桥,而非独木桥,应该人尽其才,因材施教。远一点来看,如果没有清华大学慧眼识珠的特殊招生,数学0分的钱钟书老先生能进入大学深造吗?近一点看,如果没有北京电影学院伯乐的极力引荐,灵活招生,早已超龄的张艺谋能有如今的成就吗?如果没有特招生制度,我们就少了钱钟书、钱伟长、张艺谋等等这一类特殊人才,国家该是多大的损失啊?
反方陈旖晴:对方辩友,我首先要问的是,你所提到的钱钟书先生好,张艺谋也好,他们对专业的学习是被迫的,还是出于一种兴趣?他们诞生的背景和当下的情况是不同的。我方辩友已经反复陈述,而今的很多艺术生并不把艺术当作工作来做,这和钱钟书、张艺谋等的情况是不同的。我们支持取消特招生制度的背景是,从学生和学校的层面看,目前的艺术教育已经变了味,艺术教育成了经济实力的比拼,艺术学习成本愈来愈高,无形中带来了不公平,不是任何学生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学习、竞争;从招生主体而言,众所周知,艺术生面试成绩占有很大成分,而面试给评委很大的运作空间,于是高校职业腐败应运而生,带来了不公正。学生考上艺术专业却不学艺术专业,学生考上艺术专业却不从事艺术工作,这又带来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凡此种种,难道还有必要保留这种特招生制度吗?
正方邓云擎:对方辩友谈到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我方认为应该从全局考虑,尽管确实存在以艺考生的名义考入大学却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不能对国家作什么贡献,特招生制度为他们提高了一把开启大学之门的钥匙,他们通过大学培养了与自己专业无关的才能,然后利用才能实现价值有什么不好吗?恒大足球就采取了一种“愿意在足球领域继续发展的孩子可以深入发展,没有这方面意愿的孩子也能踢得一脚好球的”政策,复旦大学的学术牛人尹卓就是以特招生的身份在物理领域自尽其才。不仅如此,就是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在浩浩汤汤的就业大潮中更具优势,还能说是他们这些特长生带来教育资源的浪费吗?天下没有绝对的公平,机会对任何一个人应该是均等的,因为谁都可以以特长生的方式去报考。特招生制度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补充,我们不否认其中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产生,改革中有曲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刚出母体的婴儿身上带血,而把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
反方郭晶晶:对方辩友关于尹卓的例子固然有积极意义,但毕竟是个例,你也说了,教育资源问题得从全局考虑,尹卓现象只是个别现象,就许多艺考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是被迫的,因为太多的压力而不可能把所谓特长当作一种追求,从而束缚了自己的个性。让艺术回归兴趣才是我们所应该倡导的。
主持人:刚才的自由辩论真可谓唇枪舌剑,非常精彩,而接下来的总结陈词对双方来说更是举足轻重了。下面有请反方辩友总结陈词。
反方黄希华:各位评委,各位同学,我方始终认为高校应该取消艺术特长生招生制度。首先,虽然高校艺术特长生招生制度设计初衷是好的,但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教育的功利化,职业腐败等,证明目前条件下还不适宜实施这种制度。教育的功利化与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而且扼杀了学生自由发展的个性;教育的功利化,使所谓特长教育成本越来越高,客观上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多,拓宽了城市孩子上大学的渠道,而削减了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机会,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教育的功利化,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韩寒有这样的一句话,“一旦排场比用场更大,再多的热心与善良可能适得其反。”同样,当政策的形式大于内容时,再好的初衷也可能沦为既得利益者的工具。况且,取消这一制度并不意味着拒绝有特长的学生走发展道路,而是让他们和其他考生站在同一平台竞争,相反,一个存在巨大漏洞的制度反而更容易形成滋生腐败的温床,阻碍真正具备才能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有悖于素质教育理念。因而,我方再次重申,支持取消艺术特长生招生制度。
正方吴昭纳:我方坚持认为艺术特长生招生制度不应该取消。首先,对方所反复强调的职业腐败问题,是否有以偏概全之嫌呢?任何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它的缺陷而忽视其优越性,我想任何制度都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职业腐败问题,不是招生制度本身的问题,是配套监管措施不得力的问题。其次,特招生制度为我们引领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让学生有意识发展多种才能,在玩中学,学中玩,怎么能说是扼杀孩子个性呢?再者,培养有艺术素养的人才,并不等于一定是艺术人才,其目标还是基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多方面才能的学生怎么能说是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呢?真正的公平不是用统一的标准模式化衡量所有类型的人的,而是让每一个人都有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间,也就是说公平是相对的。公平体现在机会均等,特招生制度为学生提供的环境是平等的,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得以发挥。饱受诟病的反应强烈的所谓教育不公平,更多的原因在于户籍制度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让特招生制度背上这种罪名是不公平的。
综上所述,特招生制度符合素质教育理念,解放了学生的个性,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只要我们不断完善这种制度,制度的优越性定会大放异彩。
主持人:真所谓“在山论山高,在海论海深”,相信大家通过本次辩论会,对是否应该取消艺术特长生招生制度各自有了自己的看法。冷静下来面对这个问题,很难判断孰是孰非。时代在发展,适应时代的就是合理的。我们每一位同学眼下要做的是,韬光养晦,努力提升自我,相信我们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招生制度,我们都可以上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现在我宣布辩论会结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