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大海睡了》教学实录
◇ 佚名
教材简析 《大海睡了》,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本课涉及的主题联系学生生活积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使学生们在对大海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语言、情境。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的语文课并涉及到一些自然常识。一年级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读课文、能用简单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能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像。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进行读词训练,培养语感,并能正确书写“月”这个独体字,会写“背”。 3、入情入境地体会深夜大海静谧而又美妙的景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去热爱生活中见识过的美景。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深夜时大海那静谧而又美丽的景象。尤其对“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这两行诗句的理解。 四、学前准备:1.生字卡片;2.课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 出示谜语:1.天上数不清,一闪一闪亮晶晶。(星星) 2.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把镰刀,有时像个圆盘。(明月) 3.放眼一望无边,上面行船万里,下面鱼虾成群。(大海) 师:[指板书:“大海”(“海”标拼音)]小朋友,黑板上这个词会读吗?一起读。生[齐读]:大海 师:你们见过大海吗?说说你见过有星星和明月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夜晚大海图] 到了夜晚,月亮升上了天空,星星们也露出了笑脸,大海睡了。[师板书“睡了”,并提醒“睡”是翘舌音] 谁来读课题?[指名学生读,教师相应作出评价.]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师配乐范读。 师:小朋友,想不想细细地欣赏一下大海睡觉时的景象? 师:有个好办法,读读书吧!请大家先借助拼音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课文,师走入学生中自读课文。] 师:跟大家一起读书感觉真好!我们先来检测一下生字字音都读准了没有!开火车来读! [及时提醒或正音:“里”、“着”都是轻声;还有几个三拼音节和翘舌音] 师:去掉拼音你们还会读吗? [出示:深夜里大海睡觉] 第一个词谁来读? 生:深夜里。 师:(师作出评价)很晚很晚就是深夜。谁再来读? 生:深夜里。 师:一起读! 师:接下去两个词谁来读? 生:大海睡觉 师:课文中谁睡觉了? 生:大海 师:多安静呀!谁能读好这两个词? 生:大海,睡觉。(齐读) 再看这几个词![出示:她那明月]指名读! 生:她那明月。 师:“她”在课文中指谁? 生:她在课文中指“大海”。 师:对!她在课文中指的是“大海”,请注意这儿的她是什么偏旁? 生:女字旁。 师:为什么称大海时用女字旁的“她”呢?待会儿我们细读课文后就会明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两个都是描写睡觉的词。[出示:睡觉睡熟] 谁会读?(生读)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写睡得香?(睡熟)(再指名学生读) 师:同样是描写睡觉,加上一个“熟”字就写出了睡得香,这一点我们小朋友以后要好好学。一起来读这两个词! 师:[出示:抱着背着]这是描写大海两个动作的词语,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想想,平时都有谁抱过你?你当时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师小结:是呀!被妈妈、爸爸等亲人抱着多温馨、多幸福呀!小时侯我们肯定还被他们背在背上玩过呢!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一边读词语,一边回忆那快乐的时光。 [生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师:最后请小朋友们来学习描写两种声音的词[出示:潮声鼾声]请你读!(生读) 师:听,哗-哗,哗-哗,这就是阵阵的潮声。鼾声的鼾左边是个鼻子的鼻,人睡熟时从鼻中发出的浓重的呼吸声就叫做鼾声。 明白了吗?一起记住这两种声音!(生齐读) 师:把这些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好!(生齐读词语) 师:词语读准了,我们来读读课文。这是一首诗歌,很短,两句话,但要读好不容易!谁先来?[指名读] 教师作出评价。[课件演示句中停顿。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第二句谁来读?[指名读] [出示停顿再指名读: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齐读] 师:[出示全文]连起来,我们把课文完整地读一读![齐读全文]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大海睡了时是怎样一番景象?(生答) 师小结:是啊!老师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让我们一句一句读课文,边读边欣赏那安静而又美丽的景象吧! (三)细读课文,感悟中欣赏美景。 1、先看第一句。[出示画面和句子]自己先读读,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生自读第一句] 师:谁来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生回答) 师:此时海面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用一个词来说,就是“风平浪静”,一起读! 师:白天,风和浪就像大海妈妈的两个顽皮的孩子,到了深夜,他们累了,不闹了,不笑了,大海妈妈看到自己的儿女睡了,她也终于安静地睡觉了。谁来把这情景读一读! [指名生读,并相应评价。][齐读] 师:[出图]你们看,大海妈妈睡得多香啊!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大海真的就像一位温柔的母亲。所以课文中称大海是女字旁的她[出示: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谁来读好这两行?生读。 师:小朋友想象得真妙,作者也和大家一样有着同样的想象,明月倒映在海面上,像一个孩子躺在妈妈的怀里,被妈妈抱着睡着了;星星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们都趴在大海妈妈的背上睡着了。 我们再读读这两行体会一下!(生读) 师:孩子们都睡着了,大海妈妈自己也睡香了,听![放潮声]她都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了!其实这鼾声就是阵阵的—— (生回答):潮声! 师:是啊!作者把它想象成一位妈妈睡熟的鼾声了,多美妙呀!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边美美地读着诗句一边来欣赏这深夜里美妙的画面吧。 生有感情地读全文[师给配上音乐,并一起加动作演读]。 (四)写字指导 1.师:看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有个字宝宝跳出来要和你们教朋友了。看,它是谁?(课件出示“月”) 师:谁能给它教教朋友。(学生给“月”组词.) 师: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它在田字格的位置,有什么需要向大家提醒的吗?(学生自由说) 师范写,学生边看边书空。 生打开课本将字进行描红,并在作业本上写三遍。 出示学生的作业,并相应评价。 2.“月”可会变形的,不信,你看看。教“背”,发现什么变化? 师:谁能给它教教朋友。(学生给“背”组词.) 师: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它在田字格的位置,有什么需要向大家提醒的吗?(学生自由说) 师范写,学生边看边书空。 生打开课本将字进行描红,并在作业本上写三遍。 3.打开硬笔习字册,描红临写。 教学反思: 《大海睡了》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理解力要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朗读又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就要动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但强调读,不等于盲目地多读,什么时候读,是读一段还是读几句?采取什么形式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都始终从教学目标出发,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在朗读指导中,也有遗憾之处。学生没有很好地读出课文的意韵。问题可能出在我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即使反复引导,仍未达到好的效果。另外,孩子本身对文字接触也刚起步,还需要多读、多听、多感悟。还有我忽视了个别学习薄弱孩子的体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2期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3期
-
佚名: 怪才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