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名师课例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ID: 402483

[ 佚名 文选 ]   

钟海平《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 佚名

  授课教师:浙江丽水市莲都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钟海平
  
  授课地点:丽水市龙泉育才中学
  
  授课时间:2015年4月17日
  
  整理人:沈秋芳
  
  师:老师昨天已经和同学们交流过了,但是有个问题忘记问了,同学们,追星吗?
  
  生:不追。
  
  师:不追?咱们这年纪,不追星,你干嘛呀?学我老人家吗?追的吧。
  
  少数生:追。
  
  师:不管追与不追,在这些影视明星当中,最喜欢谁?
  
  生:范冰冰。
  
  师:继续。来,你说。
  
  生:权志龙。
  
  师:不认识,韩国的吧。来这位同学。
  
  生:科比。
  
  师:奥,科比,打球那个吧。我也喜欢。
  
  师:刚才所说的这些,哪一个是在我们班呼声特别高,大家一致喜欢的?
  
  生:权志龙。
  
  师:那假设,权志龙来咱们龙泉了,被你看见了,是不是很兴奋?那假设,咱们育才学校,只有你一个人看见了,在外面这国际大酒店前看到了,那么你回到咱们育才学校来,回到初二三班来,作为一个喜讯要分享给大家吧。你一进教室会怎么说?
  
  生:回到教室,我会叫出来“我看到权志龙了”!
  
  师:最简单的一种表达“我看到权志龙啦”!
  
  师:但有些人呢,性格不一样,她一路走来呢,那种兴奋被自己压抑了,到了教室,她不直接表示这种兴奋,她可能换一种表达,比如说最常见的“我看到权志龙了”,也可能她不这么直接表达兴奋“知道我看到谁了?知道吗?你知道吗?不知道吧,我看到权志龙啦!”
  
  师:两种表达方式,大家看一下,他的表达方式跟他表现的人物情感上面有区别吗?说来听听。
  
  生:第一种表达,他是直接的,用很直接的方式来说我看到权志龙了。第二种是间接的,让同学们猜测“你知道我看到谁了吗?我看到你的偶像了,我看到权志龙了”。
  
  师:说的非常好。第一种方式是直截了当地表现了兴奋的心态,第二种方式呢她说间接,间接这个词呢,不是非常好,也就是说他会绕弯子,这种表达用兴奋来说可能不是非常准确,你觉得这种表达有什么特点?
  
  师:有点得意、卖弄、炫耀,是不是这样?这一种表达呢,是迂回的。咱们来看看文中的这个句子,一起读一读。
  
  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师:看看这三个句子,和我们前面说的两个句子中的哪一个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第二个。
  
  师:看看这三个句子,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师:也有点得意。跟前面还有个相同之处,句式上?
  
  生:自问自答。
  
  师:对,都是自问自答。刚才这位女生还有一点说得非常重要,这个自问自答不纯粹是自问自答,问当中其实是给了人一个思考的。这个句子,作者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其实,作者的得意之情,不仅仅在自问自答中表现出来,还通过了一个字表现出来。哪一个字特别突出?
  
  生:也。
  
  师:对,“也”字大家一起读一读,大家看看如果我把这个也字去掉,读起来会有什么感觉。“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这个句子好像没读完,缺少一种得意,缺少一种自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是不是那种得意的感觉就少掉一点了。这三个句子再来读一遍,读出作者的得意,尤其在这个“也”字。
  
  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师:昨天有位同学,问了一个问题,我说等到课上讲“为什么,欧阳修的名字要到最后才出现?”昨天谁问的,你现在知道了吗?
  
  生:我觉得是作者想把他的得意、兴奋的情感写出来,他想买个关子,来体现作者内心的得意之情。
  
  师:简单地说,就是卖关子,这是一个最大的关子,到最后才揭露谜底。全文都在写太守,太守究竟是谁呢?最后才告诉你。当你很迫切地想知道太守是谁的时候,他才告诉你。看下这段话,一起读一读。
  
  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与水面者,醉翁亭也。
  
  师:有没有自问自答?有没有迂回的成分在里面?有没有给你一个思考的空间?
  
  师:我们这样不容易感觉到,其实一对比,我们就能感觉到。如果把他改成“酿泉,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与水面”。这样写还有思考的空间吗?奥妙在哪里呢?
  
  师:光说“也”还不够,还有“者”字,“者……也”的句式是什么句式呢?
  
  生:判断句。
  
  师:是判断句,这个判断句在这里还有这样的奥妙。
  
  师:“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是什么呢?
  
  生:酿泉也。
  
  师:“有亭翼然临与水面者”,是什么呢?
  
  生:醉翁亭也。
  
  师:这些句子,他都是先给你描述一副景象,读到这个景象,心中自然会有个疑问,这是什么呢?这就造成了一种迂回的感受。谜底解开,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
  
  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与水面者,醉翁亭也。
  
  师:让我们再加点精气神,读得再响亮一点,再来一遍。
  
  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与水面者,醉翁亭也。
  
  师:这一遍非常好,继续,保持。
  
  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师:这篇文章,这样的“者……也”句式,两分的句式很多,给我们造成的一种阅读的效果是,常常让我们在心里追问,这是什么呢?
  
  师:再看这个句子“环滁皆山也”,有跟前面的句子有相同表达效果吗?这句好像没有。那我们这样读一读“环滁——皆山也”。
  
  生:环滁——皆山也。
  
  师:滁州城四面是什么呢?
  
  生:山。
  
  师:这样就比较含蓄。刚才,我们把第一段的一些文字做了一些说明,大家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是一种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的一种表达。中间那个呢,也有一种迂回,也有一种想象的空间,也有一点得意之情,开头呢,就比较含蓄,这一种两分的句式是比较含蓄的。也就是说,作者带着去寻找醉翁亭,走走停停,最后让你发现醉翁亭的时候,这个感情是怎么样的?特别兴奋,特别得意。这一些文字,一齐来读一读。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师:开头是平静而含蓄,过程呢,是迂回而留有思索空间的,到最后,是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的感情其实是层层递进。实际上不止这一段,整篇文章,段与段之间,他的情感也是在逐渐递增的。这种递增,是用一个字来贯穿起来的。接下去,大家自由地去读一读课文,找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发出声音朗读,开始。
  
  师:我看大多数同学都找到了,这一排同学,每位同学都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你找的是那个字?
  
  生:乐。
  
  生:我也觉得是“乐”字。
  
  生:乐
  
  生:醉
  
  生:我也觉得是“醉”。
  
  师:后面两位是醉,前面两位是“乐”,还有别的意见吗?
  
  师:支持“醉”的举手,哦,不多。支持“乐”的举手,比较多。咱们就以人数定胜负吧。还有就是,每一段,都有乐字,所以可见,“乐”字贯穿全文,是没错的。
  
  师: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写了几种乐?将不完整没关系,可以相互补充。
  
  生:第一段中,作者是写了山水之乐。
  
  生:我从文中找到,风土人情之乐。
  
  师:原文中的句子有吗?
  
  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师:我们直接用文中的词吧?文中是说什么乐?
  
  生:宴酣之乐。
  
  生:最后一段,好像写的是太守和朋友一起游玩,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人之乐。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文中怎么说的?
  
  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师:也就是说,太守,以乐其乐。这个其指代的是谁?
  
  生:手下们。
  
  师:也就是说,太守关心的正是他手下的,老百姓们,那么简单地说,就是乐民之乐.。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喝酒之乐。
  
  师:喝酒之乐,应该也是宴酣之乐。
  
  师:大家注意,我把这些分成两边,这和人之乐是不一样的,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人之乐是来自于其他三个乐的。
  
  师:也就是说这个乐,其实是有交错的,人之乐,是来自于这些,也就是说,“山水”、“宴酣”、“民之乐”这是快乐的来源,快乐从哪里来呢?从山水中来,从宴酣中来,从别人的快乐中来。但是人之乐呢,只是快乐的主体,谁在快乐?人们在快乐。除了人们在快乐,还有别的东西在快乐吗?禽鸟之乐。还有一个人,他和别人的快乐不一样,那是谁?
  
  生:太守。
  
  师:太守之乐。
  
  师:接下来同学们看一看,文章从头到尾都在写快乐,文中哪些快乐的场景最能够打动你,最能够感染你,让你觉得你读的这个句子让自己都置身于这个快乐之中。我们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师:我看同学们都划了很多,谁来读一读?
  
  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十也。
  
  师:可以说一说你的理解吗?
  
  生: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成一片浓绿的绿荫。冬天的溪水落下,露出石头。这就是山间四季的景色。
  
  师:这个句子找的很好,但是我觉得,刚才读的这一些,其实文更美,景一般。他所写的这种景,我们龙泉随便一个山头爬上去,就是这样的景。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师:写了四季的景色,的确很美,但我觉得这种美更是作者塑造的。更在与作者的这种表达,在作者的描述当中,就感觉特别美,尤其在于句子有整齐对称的,也有不整齐的。比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整齐的,“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就是不整齐的,中间多了个“而”字,正是这个“而”字,造成了一种错落感,如果把这个“而”字去掉“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读来什么感觉?有点生硬吧。加了“而”字呢,语气就比较舒缓,读起来就比较舒服。所以我说,刚才同学读的这个句子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了琅琊山的美,但这个美是来自于文章的美。继续。
  
  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着,众宾欢也。
  
  师:可以说说你的理解吗?不要去翻译。
  
  生:我认为,投箭的人中了,下棋的人胜了,这都是令人开心的事。
  
  师:这个句子啊,我觉得是全文中最能感染我的句子。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剧《武媚娘传奇》?有没有看过皇帝请大臣们喝酒?皇帝、皇后往中间一坐,两边是大臣整整齐齐的,有歌有舞,皇帝一举杯“众爱卿同饮此杯”。这里呢,有那种整齐的感觉吗?你感觉不是太守在请客,感觉谁在请客?众宾在请客?我感觉是松江在请客,梁山好汉在聚会,有人投壶、有人下棋,有人站起来、有人坐下去,闹哄哄的,自由自在,没有等级之分,的确很快乐,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下这种自由快乐。
  
  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着,众宾欢也。
  
  师:还有吗?其他地方体现快乐的句子。
  
  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句话中负者是歌于途,行者是休于树,说明他们是十分快乐的。给我们创造一种美好、悠闲的意境。可以让人感受到夏日的阳光照射到地上,让人感到十分舒服。
  
  师:这位同学很会分析,我再追问你一句。你可以用这一种快乐和我刚才所找的宴酣之乐做一种对比吗?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自然的快乐。
  
  师:这是一种比较自然、比较宁静的快乐,宴酣之乐呢,是一种热闹的。刚才看到负者是歌于途,行者是休于树这种感觉是其乐融融,这种景象谁看在眼里最开心啊?
  
  生:太守。
  
  师:太守看了最开心。看,我治理下的百姓多么得富足,多么安宁。很好。还有吗?如果没有,我们暂且分析到这里,刚才大家读的句子,有山水之乐、有宴酣之乐、也有族人游玩的这种安宁的快乐、太守看在眼里的快乐的乐民之乐。但读文章呢,要经常换个角度去想一想,全文从头到尾都在写乐,你就要想一想,有没有不乐的?有没有忧的?有没有悲的?
  
  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太守醉也。”说明太守很老了。
  
  师:太守很老了,快乐不起来了,知道太守几岁吗?我告诉大家,太守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比我还小三岁。
  
  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我读出了太守不被别人所理解,有一种孤独。
  
  师:我觉得你的感觉很准确,大家都乐,禽鸟也乐,人也乐,太守也乐,但是这种快乐是不一样的,太守的快乐是不被他人所理解的。
  
  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之前他写大家都是快乐的,而醒来只有他一个记住这乐事,所以我感觉太守有一种孤独,有一种凄凉之感,
  
  师:这个句子呢,我更乐意这样来理解: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可以换过来,醒能同其乐,醉能述以文,可以吗?醒的时候,不能同其乐,为什么呢?因为封建社会其实是等级森严的社会。这种与民同乐的事,其实是一种政治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不可以完全实现。所以我们也理解作者前面所说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为什么非要寓之酒呢?没有酒,你可能就很难实现这种与民同乐,很难实现,这种起坐喧哗、自由自在、热热闹闹的这种场景。大家看,快乐,其实是有等级的。什么东西最没等级呢?山水之乐没有等级,山水之乐,禽鸟可以享受吗?人可以享受吗?太守可以享受吗?都可以。宴酣之乐,禽鸟可以享受吗?人们和太守一起享受。乐民之乐只有谁可以享受?只有太守能享受,其他人也不能理解这种快乐。
  
  生:我感觉作者是用就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只有他醉了才能与民同乐,他其实也想在自己醒的时候能与民同乐,但是做不到,只能在喝醉的时候。
  
  师:有一种借酒消愁的味道。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他的醉并不是真正的醉。
  
  师:你的理解更准确,欧阳修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他不会随意地喝醉。他表达的一种政治理想。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找出了似乎不大快乐、隐约不大快乐的句子。这篇文章全文都在写快乐,乐字贯穿始终,又从中找出了不太快乐的句子。同学们怎么理解这种又有忧又有乐,大肆渲染的乐中又有忧这种关系呢?老师帮你补充一些资料。欧阳修的忧是来自现实的忧,从他25前结婚,到39岁写这篇文章,这14年间,欧阳修两次丧妻,三次丧子,又加上他的妹夫病故,胞妹无依,老母多病,这么多的人生大忌,而他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刚刚遭遇贬谪,所以我们就会明白了为什么39岁会苍颜白发。既然这么多人生打击,为什么还能做到乐呢?全文大肆渲染,是矫情吗?是故意装给大家看吗?也不是。欧阳修反对一切被贬的人发牢骚和哀怨,包括他所崇敬的韩愈,对他的一些文章也有看法。哪怕是韩愈,也有这样的缺点。再看他是怎么样评价屈原的?他认为被贬时发牢骚,是失去了自己的深度和修养。
  
  师:同学们,现在理解了欧阳修的忧与乐了吗?欧阳修的忧是现实给予的,是他的坎坷经历赋予的,他的乐,是主动追求的,是他的旷达赋予的。所以从欧阳修的忧与乐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读一读欧阳修复杂的情感。
  
  师:同学们文章我们上完了,还有疑问吗?我还有一个疑问?在宋代根本没有“太守”这样一个职位,只有知州、知府,那欧阳修为什么要以太守自称呢?回去自己查资料,再到学校里来讨论,这也是十分有深意的。
  
  

钟海平《醉翁亭记》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