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课堂实录
王帮阁
老师:同学们好。(学生问好)请坐。
我今天早上犯了一个错误。原定早点过来和同学们见个面,没想到堵车,没能成行——本该我在的时候,我却没在——还请同学们原谅。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的就是《我在》。张晓风的这篇作为她第三个转折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关注的就是生命的存在。我想大家在预习中,一定发现了这一点。
张晓风在她的散文创作中曾谈到过文学的可贵之处。结合你的预习想想,在她看来什么才是最可贵的?
学生:我觉得文学的可贵之处在于真实吧。
学生:我觉得,文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发自内心的真诚。
老师:大家谈到的都是关注于作品内容的所反映事实的情感。张晓风却认为,文学的可贵,一在语言,二在文字。她关注的是语言、文字对内容的表达。(板书:语言、文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在预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求大家做做简单的批注——我习惯上叫作书边笔记——这个做法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探究。看到大家在书上留下了笔痕,真让人高兴,这也说明大家预习得很充分。
一篇文章的结构划分,我们通常说要从时间、空间和逻辑关系方面去划分。对叙事类文章,大多要从时间、空间来把握。那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如果从时间空间角度看,这篇文章应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浏览课文后)文章按照时空来划分,我认为可以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至四段,写的是对着湖水枯坐;五至七段为第二部分,写的是在地热利用研究中心看蟹爪兰;八至十三自然段,回忆屏东小城吃野菜;十四段到十八段,写了山路上赏花;十九到二十四段,回忆小学三年级“我在”的往事;二十五段到结尾,是作者在路旁的所见所想。
老师:非常好。这位同学按照作者在山上的行踪——湖边、地热利用研究中心、山路和路旁,把文章分析得条分缕析,准确、精彩。尤其是对文中的两处插叙,说得清楚明白。不过,老师要问一句,第四段和前三段发生的事情是在一个地点吗?
学生:不是。前三段是在家里,第四段是在山上了。
老师:对。那么如果把文章按照这两个空间转换来划分,是不是简单了呢?
学生:是的,那文章就分为两大部分。
老师:那么,我们就掌握了一种划分段落的方法:从时间或空间上去划分。叙事类文章通常要这样考虑,而说明类的文字一般要考虑逻辑顺序。
读了这篇文章,哪位同学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我在”?作者是在什么情境下热衷“我在”的?(板书:热衷)
学生:我觉得是作者在发现万物的美好和她领略到了生活中一种独特情怀,并被这种美好所打动,才热衷于“我在”的。
老师:那么作者热衷“我在”的缘起初始是什么时候?
学生: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插叙的部分,作者在小学三年级生病在家时,开始热衷于“我在”。
老师:很准确,从发生的时间来看,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作者最初的对“我在”的热衷。下面我们就读一下这部分。你认为该结束了,你就停。(学生读课文)
老师:在这件事情当中,作者为什么会出现“我在”这种感受呢?谁能来讲一讲?
学生:因为好朋友都在学校,唯独作者不在学校。
老师:此时,作者有着怎样的心理?
学生:孤独、落寞。
老师:一个人孤独落寞的时候,最渴望的是什么?
学生:渴望摆脱孤独落寞,拥有一种“存在”的感觉。
老师:就集体来讲,指的是一种归属感。任何人离开集体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失去自我的感觉;那么这种感觉,会强烈的激发起人的存在意识。老师再读这部分文字,在读到“我在”这句时候,你们来齐读。让我们来读出在集体里的自豪感。(教师范读)
学生:“我在——”
老师:不到位呀!知道我为什这么评价吗?
学生:因为我们声音不够洪亮,底气不够充足。
学生:应该很自豪的,有自豪感。我们读的有些随便。
学生:回答的是给宇宙和乾坤,不单是老师。
老师:好,说得好。那么我们再读一遍。(教师范读)
学生:“我在——”
老师:这句话仅仅是在回答老师的提问吗?
学生:“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此刻,“我”在。
老师:这里有什么感受?
学生:“饱满的幸福”。
老师:如果从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内容来看,我们刚才读的这部分内容应该放在文章的哪里?
学生:开篇。
老师:是的。在第一版的“我在”一文中,作者把这一部分放在了开篇;而在这一版中,作者把这一部分内容便成了插叙部分。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段,作者又是从哪里写起的呢?在第一部分里,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对折磨多日风雨的“怕”。
老师:很好。这个“怕”字可以说是这段的核心词,作者围绕这个“怕”字展开了描写。再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这个“怕”字,又具体展开了那些描写?
学生:“天无端的晴了”——无端。
学生:“连阳光也不敢信任”——不敢。
老师:这些词语用得好,你找得也好。围绕核心词汇展开描写,从多角度渲染展开,这是张晓风在这篇文章里交给我们的一个写作技法,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它记住。
接下来,作者要写她的户外游玩。我们来读二、三自然段。(学生齐读课文)
老师:作者在写走出家门这一段,写的很有特点。发现了吗?
学生:作者写得很简洁。比如“ 他一时尚未醒透”,“我…… 走到门口了”。笔墨少,却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老师:确实如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
天格外晴,阳光从窗帘的缝隙中透入似乎把整个居室照亮了。我格外的惊喜,难得的晴天!丈夫还在床上酣睡,他的被子一角斜搭在肩上,那微微的鼾声似乎把晴天也懊恼了,我便不觉得看了他一眼。想要推醒他,又觉得有些不忍。晴天只有我是喜悦的,至于他,未必会有如我的感受。于是,我故意把门的响声弄得稍大些,他还未醒透,揉了揉眼睛。我说,我要游湖去了。正说着,脚已迈出了门槛。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我刚才说的这段文字和原文相比,有不什么不同?
学生:原文很简洁,而您说的具体详实。
老师:那么从文章的中心来看,我的这段“具体详实”有必要吗?
学生:没有必要。您的这段文字要突出的是“我”怎样想要急于出门,而全文要突出的是“我在”,所以没什么必要。
老师: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作文。我们是不是愿意犯这个错误啊?在本该简洁的地方,我们却写得拖沓、冗长,丝毫不注意行文的详略。值得我们深思啊!
接下来我们看作者“急于要出门”的去处——梦幻湖。在梦幻胡,有哪些梦幻的事?请同学们找出来。
学生:在地热利用研究中心,蟹爪兰“要比山下早开一个月”,作者觉得是一个神奇梦幻的事。
老师:地热催出来的“要比山下早开一个月”,却是一件梦幻的事。还有吗?
学生:还有“面水”。作者说水“似柔而刚,似无而有,不落形象而又容纳万象”。
老师:张晓风在她的《我是一滴水》中有这样一句话:“水永远是第一张书笺。”(板书:书笺)起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在这张书笺上应该写上什么样的文字呢?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段文字再恰当不过了。这就是文学作品,相喻相承。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这段文字。
(学生齐读“似柔而刚,似无而有,不落形象而又容纳万象”)
老师:有一个字的字音读错了。哪个?
学生:是“不落形象”中的“落”( 音“辣”)。
老师:为什么要读“落” (音“辣”)?
学生:因为“落”(音“洛”)是指物体从上向下的运动;“落”( 音“辣”)是指遗失、遗落。万物的影像映在水面上,而没有丢落的,所以应该读“落”( 音“辣”)。
老师:好。这里有个词“枯坐”。什么意思?可以换成“静坐”吗?
学生:不可以。“枯”是没有了水分、失去了水分叫作“枯”。作者“枯坐”在湖边,有一种从大自然汲取水分的意味。
老师:有意思。“枯坐”的作者和湖边的石头、小草、以及其它事物是不是一样呢?
学生:“枯坐”的作者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身体和大自然相沟通、相融合;“静坐”只是一种形态而已。
老师:“枯坐”也是一种形态。“枯坐”和“静坐”这两个词的区别还在于一个“无我”,一个“有我”。 “枯坐”的“无我”是自己完全沉浸在自然美景中,忘记了“我”的存在,也侧面写出湖水之美,对我具有着极强的吸引。而“静坐”则不能表现这些情感。
接下来对蟹爪兰的描写,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把蟹爪兰的整个神韵都写了出来,是哪个词?
学生:“横行霸道”。
老师:找得准。这个词的意思是蛮不讲理、胡作非为。这个词把蟹爪兰写活了。(板书:活)我们先来看看蟹爪兰是什么样子。(出示蟹爪兰图像的幻灯片)
我想问的是,“横行霸道”这个词的感情色彩在句子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贬义词褒用。
老师:好处在哪里?
学生:对蟹爪兰的描写形象鲜明,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对蟹爪兰的喜爱之情。
学生:“横行霸道”还体现了蟹爪兰勃勃生机的特点。
老师:在对蟹爪兰的描写中,“横行霸道”恰是这一部分的核心词。(板书:横行霸道)写出了蟹爪兰无限的生命力和意想不到的美。这里我们再一次体会了核心词的使用,下一段中对“过猫”的描写还有没有这样的核心词?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过猫”。 (出示“过猫”图像的幻灯片)
台湾把蕨菜也叫“过沟菜”。文中哪些描写形象的写出了“过猫”这一名字呢?
学生:“它是一只顽皮小野猫”。
老师:在文章中,作者把蕨菜想象成了一只“小野猫”。这个“野”字用的特别好——十足的野性——窜来窜去。“过猫”的“野”性还体现在哪里?
学生:“用不完的精力”。
学生:“不听话,不安分”。
老师:很好,写出了这种植物分布广的特点。这又给我们写作带来了启示:具象化描写。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我们要表现的情感具体形象起来,文章就会生动起来。以我们上次的考试作文为例:《就这样被你感动》,怎样表现感动?我们不妨这样写,例如要表现冬日里的感动,我们选取常见的一幕:
那天天很冷,走在路上,我的眼泪都要冻出来了,我的嘴几乎张不开,嘴唇的温度似乎都被寒风刮走了。鼻子不敢吸气,吸进鼻腔的似乎都是冰块。这时,你却把一只手套塞给了我,套在我的手上。我感激地笑了,你示范着把两只手蜷着塞进一只手套里,我便照着做着。我们双手合十般在胸前舞动,在这风雪里,玩着战胜风雪的游戏。(学生鼓掌)
老师:这就是具像化描写,使“冷”、“感动”形象起来。具像化描写会让我们的文章充实丰满。文章“过猫”一段的描写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希望同学们掌握这种写法。
接下来作者从嗅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山路上所见到的野花。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种植物。(出示幻灯片:南国蓟、昭和草、桃金娘、鼠麴草、兰花蓼、通泉草、龙葵、睫穗蓼、紫花藿、香蓟)
看到这些植物,作者产生了哪种不该有的情感?
学生:“但可恨的山野永远比书本丰富”,由这句来看,应该是“可恨”。
学生:不该有的,是应该有的。
老师:“比书本丰富”是什么意思?
学生:饱满、丰富。
老师:用反义词来表示那种强烈的幸福感、自豪感。这里还有一个短语起到了这种作用:既写出了现实,又写出了心情。这个短语是?
学生:“肺部的饥饿”。
老师:花香实在实在太丰富了,走在山间急剧的呼吸,渴望饱吸无尽的花香。“肺部的饥饿”恰是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这种情形。
对于小花的描写,作者用词也是别具一格。尤其对盛开小花的情态,这个词是——?
学生:“毫无章法”。
老师:“毫无章法”写出了小花怎样的情态?
学生:写出小花盛开的无拘无束、自由。
老师:还有其它别具特色的描写吗?
学生:“恍如刚断奶的孩子”中的“刚断奶”。
老师:这句写出了小花怎样的情态?
学生:对大地的依恋,小花初开。
老师:前边的“匍伏”,也有着同样的效果。
这里有一句诗,“百草千花寒食路”,有人知道它的出处吗?(出示幻灯片:蝶恋花)
蝶恋花
冯延已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希望同学把这首词背下来。
在饱览山光水色之后,作者写道“整个山只专宠一个像我这样平凡的女子”,找找看,作者认为都获得了哪些“专宠”?我们先来齐读这一段。(学生齐读)
学生:作者认为获得“专宠”表现在天光、鸟语、松蕊、石上的水痕、所有俯视和仰视的角度和所有已开和未开的花。
老师:作者这种“专宠”的收获,“饱满”的自豪,来自于感恩的情怀:感恩自然。而这“有情和有觉”则是来自于儿时的“有知和有觉”。前面我们分析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对于作者的“有情和有觉”,作者讲了一个和小蚂蚱的小故事。哪位同学能够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在路旁坐久了,从石头上蹦来一只土色的小蚱蜢,停在我的袖子上。一动也不敢动,并且非常努力地扮演一块石头,一时心里只觉好笑好玩,竟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要动,这只小蚱蜢刚出道,它以为你是岩石,你就当岩石好了——免得打击它的自信心。” 相持了几分钟,小蚱蜢还是跳走了。
老师:复述得很完整。在这个故事里,作者的“有情”表现在哪里呢?
学生:一是对自然然有兴趣,二是对小蚱蜢的同情。
老师:对刚出道的小蚱蜢,她没有惊动,这是有觉;有情体现在扮作岩石。在这里作者思想发生了转变,前边是对自然的享受,我是自然中的一个生命;这里化作了自然的一份子,成为与其它生命平等的生命,呵护着其它生命。这是作者思想的一个淬变。
第一版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山在,树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还有什么更好的世界呢?
这个结尾好懂,言外之意是饱享自然界的赐予,我们就是生活在最好的世界里。可是在这一版的结尾,却不是这样。本文的结尾是“我曾手植一株自己,在山的岩缝里”,怎么理解这个“植”字?
学生:这个“植”字写出了作者迫切的希望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写出了她对自然的热爱。
老师:非常好。作者希望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那么“说不定它正是被我拐去”一句中的“拐”字又作何理解呢?
学生:拐子是说名山被我骗走,是拟人化的说法,说明大山已经接受了我,轻易相信了我。
老师: 你的回答很有智慧,你把作者完全被大山接纳,融入自然与万物平等相待的思想表达的很充分。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不错”也好,“不假”也罢都是在渲染内心的一种强烈的渴望——与山川大地,宇宙自然同在的饱满的幸福。同学们感受到了,我们存在于课堂,交流思想的快乐了吗?好!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