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公开课教学实录及评析
◇ 佚名
《黄河颂》公开课教学实录及评析——朗读课课例、字词导读设计尝试 陕西省定边县第二中学初中语文 张小宁 引言: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光未然的《黄河颂》写的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韵律和谐,这首歌词以气势取胜,在教学中设计以读为主,以读激情,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增强阅读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课标说:能有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针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语文阅读阅读教学从朗读入手,以朗读为教学的切入点,因为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抑制注意力的分散,同时朗读也是检验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重要尺度,可以说“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然而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仅仅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引路人作用,但由于一些原因我们常常发现朗读教学多流于形式,将朗读教学抽象化、简单化。针对这样,我在学校公开课《黄河颂》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通过朗读,通过关键字词的赏读让学生在动情的氛围里,充分感受其意蕴受到陶冶,从而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案例描述及分析 片段一: 课前,学生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观看相关黄河的声片视频。上课伊始,由班内负责本课的预习组长组织学生完成“预习展示”内容,目的让学生交流自己掌握字词情况和了解本文的作者与背景。 师:谈谈听《保卫黄河》歌曲后以及看到黄河图片后的感受? 生:激情、澎湃、有气势、有力量…… 师:出示课题,亮出学习目标:1.激情诵读,读出气势;2.深情体味,读出感情。要求结合内容试读,怎么把刚才谈到对黄河的感受读出来,(生有朗读的,有边读边交流的,有注音释词的,课一开始就把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班里共9组,有8组学生陆续举手试读)。 师:听读后依你的理解与思考谈谈怎么样去读? 生:有些短句要读出气势。如“伟大而坚强,”“望黄河滚滚”“掀起万丈狂澜”。 生:动词重读“掀”“劈”“奔”…… 师:(小组交流)依据学习目标,依据文章内容,畅谈诵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应该在诵读时注意什么?诵读最高境界是什么? 生1:重读朗诵词部分,质疑“啊”字不知怎么读? 生2:读“我站在高山之巅……”全部内容都大声的读。(师问其感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读的太费气力了。呵呵……) 生3:我想点评:朗读时不能一味地用同一声调语气去读,应该注意抑扬顿挫。 生4:除了抑扬顿挫调整合理外,刚才把九曲连环中的“曲”读成三声。 读准字音很关键。 生5:我觉得“望”字不该重读,但应拉长。因为这里是远望,所以要将“望”字的读音拉长一些。“奔”向东南的“奔”应该读的急一些,(急促)因为是“奔”可以感受到黄河急流与气势,(师补充:若换成“流向东南”一定没有这样的感觉)。 生6:不能因要读出气势,语速都快反而听不出感觉,所以我们认为诵读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读通顺,声音洪亮,读正确,应该注意停顿、节奏。同桌起立补充也要注意抑扬顿挫。 师板书:字正腔圆,轻重缓急。 (课后校内工作坊成员张晓玲老师评价说:这个环节由学生评价到老师精准板书,强调朗读要求。龙艳老师评价:朗读指导到位,王亚丽老师:重朗读巧渗透,蔡华丽老师:老师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师回头指着课件显示的学习目标激情诵读;读出气势,要求班内各小组开展诵读展示,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多种形式朗诵方式: 人员数量搭配——二人、三人、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朗诵组合,给予奖励。 学生在激励中,各小组长活跃起来,开始组织本组成员筹划朗读方案,纷纷举手,有的同学干脆在别的组找搭档,甚至读完一组,下一组还要PK。文本承载的是黄河雄伟宏大的气魄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所以在思想上鼓励孩子们迸发自己的情感,不要怕不好出丑…… 师讲解: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历史,母亲河——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请结合背景材料(链接在PPT)深情体味读出感情。 片段二: 师:伴随着朗朗读书声,同学们获得了启发,那么有什么困惑不解吗? 生:朗诵词中“啊”的读法不解。 歌词中三个“啊”的读法区别。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都带着疑惑看着老师)。 播放视频朗读,让学生感受,教室里安静极了,唯能感受大家期待的诵读最高境界是什么?他们一定在听读中,观看中,体味中寻找答案。 生1:三个“啊”的读法在视频中显得很深沉,为什么? 师让大家讨论找出相关修辞进行讨论。啊……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 生2:黄河是母亲,面对母亲唱出颂歌这种情感当然要深沉。 生3:赞美黄河像巨人,读的要坚定。 生4:赞美黄河拥有民族精神读得更激昂——师补充,这样诵才有“颂”的味道。 (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要投入自己的感情,才能读出韵味,这是教参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就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片段三: 师出示课件:诗歌里写道“把中原大地,劈成南边两面”,请小组交流“劈”字的妙处,用下边句式联系全文内容说话: 好一个“劈”字 让我看到, 让我听到, 让我感到! 语文课训练学生听说写的素养,才是回归本真的语文——曹公奇 整堂课立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自始至终朗读课文,师生都在凭语言去教去学,这是很明显的特点。强调语言学习的本色的语文课。 生1: 一个“劈“字让我看到九曲连环的形状。 听到惊涛澎湃的气势。 感到不可抵挡的力量。 生2: 让我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 听到的是黄河水带着雷电风雨带着不屈的精神。 感到黄河奔涌向前代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风景。 生3: 让我感到伟大是力量。 让我感到黄河缔造的博大。 让我感到有黄河的“劈”就有华夏儿女决不让列强欺辱的斗志。 …… (工作坊成员秦竹霞评价:以“情”为魂,从心灵发出感情,课堂的情感美、音乐美、力量美铸成时代战斗的号角,以读为主线,由形悟神,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意境美。) 师追问:“用你那英雄的体魄,铸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的“筑”,它来自一砖一瓦,是一层层叠加,那么民族的屏障是用什么铸成? 生1:是用伟大坚强铸成民族屏障。 生2:是用坚不可摧铸成民族屏障。 生3:是中国人的骨气、手挽手的血肉之躯,拳拳爱国心铸成民族屏障。 (德国作家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从诗歌关键字词“劈”“筑”多角度解读文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以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的核心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依托进行语文教学字词导读的尝试,师生共同发掘语文之美。) 学生的回答与书写(直接板书)让我想起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写到:“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是啊,我们不缺有民族气节的人,这些人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是、的魂灵! 《诗经》里说:“忧心如醒,谁秉国成。”辛亥革命家徐锡麟说:“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女作家冰心说:“我们都热爱我们可爱的祖国,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第一件大事。” 这些朴素的话语之所以在人类浩如烟海的语言宝库中人散发着清香,是因为它们传达了人类最为真挚的情感——爱国、爱民族,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使人读起来情绪情绪慷慨激昂,黄河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今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通过这样的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今天十几亿中国人铸就了华夏灵魂!自豪我是中国人,就让我们大声的唱起黄河的赞歌吧: 全体起立用“字正腔圆”“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的方法高速诵读全文,在读中再次感受黄河的气魄。 …… 下课。 课后反思: 工作坊成员辛雨老师点评:本节课参与度高,书声琅琅,只是缺少老师的范读,刘力老师点评:缺少课堂捆绑式评价,比如“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朗读,”读的技巧设计落实不到位;刘侠侠老师提问“是播放视频朗读好呢还是老师范读好,视频朗读放在学生试读前好还是放在后边好?” 呵呵,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大家的评议让我反思: 1.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路子不会错——姚校长点评语。 整节课让学生以“读”实施教学,选择关键词品味、探究、有感知到理性思考都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是教学有了灵动。 2.好的语文课,就要从语文的角度,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程翔老师的话。 虽然以“读”为主,但有梯度,试读得出诵读要求,比读得出诵读注意事项,这个环节已经暗含由读到悟的提升,听、读更是情感的升华,最后通过关键词的赏读,让学生深得感染,读得已不是黄河本身,而是对中华民族的赞颂了。当然老师没范读从教育本身讲,学习目标都在课堂中达到了,学生的展示水平达到了,老师的范读自我感觉是多余的,就像分析关键词那样,只选两个,无需面面俱到,让学生有个思考空间也会更好。 3.中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热情,一种人文精神,使人与人的心靠近一些,教学证明,通过学生读、品、悟所得的效果比单纯分析讨论要好,当然本节课开头“啊”字的读音到课结束也没解决,老师应该讲这是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要“歌颂黄河”的主题,这一疏忽真不应该,利用这“啊”字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贴近的方式。更能激发他们思想的撞击,让他们去享受文学艺术的魅力。实属遗憾啊。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2期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3期
-
佚名: 怪才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