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建《赤壁》教学实录及点评
◇ 佚名
梅洪建《赤壁》教学实录及点评 【课文呈现】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课堂实录】 《赤壁》课堂实录 授课:梅洪建 时间:2013年4月30日上午第二节 地点:甘肃省庄浪县紫荆中学 授课对象:紫荆中学初二某班 听课对象:庄浪县骨干语文教师 活动名称:“新理念、新课标、新课堂”高效课堂教学“名师讲堂”观摩研讨会 课前闲谈 师:大家见到陌生人紧张不? 生:(不语) 师:我是紧张的,在你们的地盘啊。都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你们是地头蛇,我可不是强龙。我面红耳赤,心跳加速啊…… 生:不会吧,你是老师啊? 师:真的,不信你摸摸。(躲避状)不让你占我便宜!一分钟高达75次呢! 生:(哄堂大笑) 上课过程 师:请大家看今天讲课的标题——(出示课件): 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 请同学们齐读—— 生:(读)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 师:声音整齐洪亮,谢谢你们。但我不相信你们能将这首诗读好。有没有哪位想试试? 生1:(朗诵)赤壁,杜牧,折戟(jī)/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声音洪亮,舒缓有致)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2:折戟,他读成了一声,应该是三声。我觉得他读得非常好,有点古人之风。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我不认为。如果按照一般的诗歌他读得绝对是好,但就这首来说,我觉得他读得不好。请大家看课件,齐读一下(出示课件) 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 师:沈德潜可是清代著名的诗论专家,他都对这首诗疑惑,我们就能这么轻易读懂吗? 生:(安静一片) 师:放心,跟我混,肯定能解开这个谜。首先,我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这首诗,从后两句里找出一个减法算式来。 生:(读,然后安静寻找) 生3: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老师同时板书) 师:谢谢你。你觉得杜牧对周瑜是什么感情? 生3:有点不屑,如果没有东风这个有利条件,结果肯定是失败。 师:你能用不屑的语气读读这两句吗? 生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师:太好了,太好了,这个不屑的味儿出来了。而不是一开始读的断句和重音了。大家再来齐读这首诗,读出不屑的味儿来。 生:(齐读)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减法算式推出一个加法算式出来? 生4:周瑜=铜雀锁二乔+东风 生6:讲不通啊这个? 生7:我也觉得。 师:我说的是推论出一个加法,不是简单的将刚才的算式移位。大家再读读后两句,想想,可以相互交流的。 生:(读,交流,两分钟后) 生8:我知道了。周瑜+东风=二乔留吴。(老师同时板书) 师:有了“东风”这个条件,就是周瑜的功成名就啊。这首诗是首绝句,绝句一般是前两句写景或者叙事,后两句抒情或议论。那么杜牧通过咏这段历史,对了,这是一首咏史诗,就是借历史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诗,作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师:呵呵,大家都很消极嘛,我们能不能来点正能量?“东风”和“锁二乔/二乔留吴”分别指什么? 生9:“东风”指有利条件、机遇等。“二乔”她们指的是成功或者失败。 师:嗯,那么如果将刚才的算式换算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算式? 生9:杜牧-机遇=壮志难酬;杜牧+机遇=大展身手。 师:漂亮,如果把杜牧直接换成“我”,那么算式就成了: 我-机遇=壮志难酬;我+机遇=大展身手 现在大家明白杜牧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情感了吗? 生10:不是我不能成功,而是我缺乏机遇。 生11:给我机遇,我一定能够成功。 师:刚才两个同学的回答有什么区别? 生12:一个是负能量,一个是正能量。 师:很好嘛!我们看问题就是要看正面,不要去消极地看问题。这首诗总有人说是写了杜牧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难道我们学习这首诗就是为了知道这点吗?不是! 生13:(打断老师的话)只要给我一个机遇,我就能还你一份轰轰烈烈。 师:这才是真男人!请大家齐读大屏幕:(课件展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称樊川先生,唐京兆万年人。出身诗书之家的他十分希望能够施展平生才学,为改变晚唐的局势出力献策。然而,他却处于藩镇割据,吐蕃(bó)、回纥(hè)入侵、统治阶级苟且偷安的风雨飘摇的唐王朝晚期,他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处施展。然而,济世情怀总使他的心不甘寂寞,总是在失望中怀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 师:这就是杜牧,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人,一个满腹才华在失望中永怀希望的人。我也希望每个同学,多发现生活中的正能量,少一些阴霾,多一些阳光。这也是杜牧诗歌的特点之一:俊逸。 (课件出示)抑郁中隐藏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是杜牧诗歌的特点之一:俊逸 师:现在我们再来做个比较题(出示课件) 常规思维,下面几个比较题的答案应是如何选 1.一首咏史诗诗,重大还是小事件入手好? 2.一篇文章事件叙述之后,直接曲折抒情好? 3.对重大历史事件描写评论,庄重还是浮薄些好? 生14:应该是:重大>渺小;直接>曲折;庄重>浮薄 师:是的,这也就是沈德潜不理解的原因,就这么一首诗杜牧的思维恰恰相反,他是 重大<渺小;直接<曲折;庄重<浮薄 现在我们再来齐读本诗,然后请同学们具体谈谈杜牧的小与大,直与曲,庄重与浮薄。 生:(齐读) 生15:杜牧没有直接写赤壁之战如何重要,也没有写战争如何激烈,而是从一个小小的戟入手,而且还是一个折断的折。但这个折戟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场战争虽然远去了,却活生生地在我们面前,改变了一些咏史诗写重要事件的模式。 师:真好! 生16:在表面对周瑜的评价中,隐含的是自己的抱负,这种侧面写作的方法,打破了常规思维。我觉得避免了直白的浅薄。 师:“我觉得”三个字用得真谦虚。 生17:杜牧将十分庄重的历史融于春闺柔情中,显得不很庄重,但却也不给人轻薄之感,反而让人更容易接受。我觉得这就是杜牧的高明之处。 师:你也用了“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学校学生的修养!是的,大家回答非常好。沈德潜不理解为什么这首诗会成为好诗,我们理解了。(出示课件),请读: 勇闯新路,打破常规,给人新颖别致的感觉,这是杜牧诗歌的另一特点:清新 师:我们着重欣赏品析了诗歌的后两句,现在我们再来用连加的方法品析诗歌的前两句。请大家看看前两句写了哪些事、物? 生18:折戟、沙、铁、磨洗、认前朝。 生19:“铁”其实还是“折戟”啊! 生18:呵呵,是的,我不是按照诗句的顺序来说的嘛! 师:嘛!我们庄浪普通话真好听。现在我请大家根据我标示来读读这两句诗,看能读出来什么感觉?(出示课件)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生:(齐读) 师:(出示课件)再读。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生20:我读出了作者极力想知道这个折戟背后故事的心情,很想很想。 生21:我读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非常急迫。 生2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睁大眼睛观察然后歪着脑袋思考的样子。 生23: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爬在沙滩上带着放大镜研究来研究去的样子。 师:大家的回答很精彩,而且能够将当时的情景还原得活生生的。现在我们将这些事、物连加,你能想象出作者“认前朝”想认的是什么吗?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出示课件)折戟+沙+磨洗+认前朝=? 生24:就是认出了这个折戟是前朝的东西啊! 生25:老师既然这么提问,恐怕就没那么简单。 师:呵呵,你会揣摩老师的心理了,这种学习态度不好哟。大家可以结合我们所讲过的后两句的内容,思考一下“认前朝”是什么意思? 生26:哈哈,老师,我明白了,他是想确认这个“前朝”是哪朝,这个“折戟”是哪朝的东西? 师:结合后两句哟! 生26:我知道了,作者这么认真地磨洗,认真地趴在哪里思考,就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使这个东西留了下来,它蕴含着怎样的一种力量? 师:天呐,牛人一个!这或许就是杜牧想要寻找的东西吧?是什么呢?他找到了吗? 生:(恍然大悟状) 生27:找到了,那就是机遇。 生28:不是,不可能机遇让这个东西留下来了。 生29:是一种自信的力量,是一种你给我机遇我就还你一份轰轰烈烈的自信。 师:精彩,我们同学确实厉害!(出示课件)读! “折戟”,含蕴了惊心动魄的厮杀,“沉沙”让我们想起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漫漫沉沙,淹没了多少英雄豪杰,沉没了多少动人往事,凝聚了多少沧桑岁月、融入了多少感慨怅惘。多少往事已随风,但物依然。在折戟的“铁未销”里,我们看到了一种韧性,一种坚持,一种岁月摧残不了、沉沙销蚀不尽的东西。作者细心地磨洗,细致地辨认“前朝”。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努力地扒开岁月的沉沙,寻找着什么。到底作者执意地要从前朝找回什么呢?那种韧性,那种岁月销蚀不了的力量又是什么呢? 生:(齐读) 师:这种力量就是自信,也就是我们从这首诗中寻找的正能量!现在,大家能理解这些事、物与全诗的关系了吗? 生30:铺垫。 生31:准备了一种力量。 师:详细说一下。 生31:作者对一个小小的折戟都如此用力地研究,如此迫切地想知道背后的力量,就是为揭示这种“正能量”准备力量的。 师:谢谢你,帮助了我。在诗歌里,这种“准备力量”叫蓄势。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杜牧诗歌的清新、俊逸的特点,明白了蓄势的魅力,明白了这首诗真正的魅力,更从诗歌中汲取了生命的能量。寂寞当中你不应该悲哀,要时刻做好准备,机遇一旦来临,你将是那个能建大功立大业的人。 现在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再来齐读这首诗。 生: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师:最后,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机会一旦来临,你一定能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感谢同学们的倾情配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实录点评】 教学支点:撬起一堂精彩的课 昆山国际学校 刘恩樵 被誉为“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的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有一句至理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他的意思是说,支点在力学原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杠杆力学原理中的重要概念,支点后来常被引申指事物的关键与中心。课堂教学亦如此。教学的支点就是一节课的关键与中心,教师能否巧置教学支点,不仅是其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表征,更是其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中,倘若有了洽宜的教学支点,不仅能够有效地撬起教学的内容,还能灵活地撬起学生的思维,从而撬起一节精彩的课,一堂智慧的课。 细读洪建老师的《<赤壁>课堂教学实录》,我不知不觉地在字句缝隙中,在清晰流程里,渐渐地发现了灼灼的“教学支点”这个词,且为之欣喜。洪建老师独具匠心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支点,不仅撬起了杜牧《赤壁》的丰富而深刻内蕴,而且撬起了学生活跃而深邃的思维,撬起了充满涵养与智慧的精彩课堂之“地球”。具体地说,洪建老师《赤壁》的教学撬起的究竟是什么呢?一方面是《赤壁》中所蕴藏的深刻理韵:“你给我机遇我就还你一份轰轰烈烈的自信”的正能量,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出色表现给人带来的啧啧赞叹:“这就是我们学校学生的修养!”、“天呐,牛人一个!”以及“沈德潜不理解为什么这首诗会成为好诗,我们理解了!” 那么,洪建老师在《赤壁》教学中是如何巧置教学支点的呢? 宏观支点:布局整体思路。 小课堂,大格局。尽管一节课的时间短少,但是还是需要教者有整体的构思与布局的,否则,课的构架就会不稳,课的内涵也会弱乏。 洪建老师《赤壁》的整篇教学在宏观支点的确定是提纲挈领的。上课伊始,梅老师就给了学生一个与众不同的提示,而这个提示就是引导学生解读《赤壁》的宏观支点: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这个教学支点的指向是独到的解读《赤壁》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在整节课上梅老师确实都是在具体地运用这种“数学的方法”来“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的,这一支点,让整节课势如破竹,让整首诗迎刃而解。 另一个宏观支点就是“沈德潜可是清代著名的诗论专家,他都对这首诗疑惑,我们就能这么轻易读懂吗?”我们不能小觑这弱弱一问,这可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一问,正是这一问,架起了一个教学支点。教者有意地在学生的脑子里制造了思维冲突,激活了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因。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教者都是围绕这个问题,通过这个教学支点,让杜牧诗的“俊逸”与“清新”的特点了然在学生心里,从而获得了“沈德潜不理解为什么这首诗会成为好诗,我们理解了”的喜悦。 可以说,洪建老师这两个宏观教学支点的设置,确为以约驭繁之策,确有举重若轻之效。 中观支点:深掘诗歌内涵。 缕析《赤壁》的教学,在中观层面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四个教学支点:一道减法、一道加法、一串不等式、一串连加法。这四个教学支点既紧承“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又深掘了《赤壁》的内涵。 一道减法,即“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让学生读出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态度:“有点不屑,如果没有东风这个有利条件,结果肯定是失败。”一道加法,即“周瑜+东风=二乔留吴”,让学生明白了咏史诗的特点,即诗人“借历史来表达自己情感”。一串不等式,即“重大<渺小;直接<曲折;庄重<浮薄”,让学生理解了沈德潜的“诗家盛称之,何也”之问。一串连加法,即”折戟+沙+磨洗+认前朝=?“,让学生晓喻了蕴藏于诗中的“一种韧性,一种坚持,一种岁月摧残不了、沉沙销蚀不尽的东西”,以及“那种岁月销蚀不了的力量”。 可以这样说,这四个教学支点,很好的引导学生撬起了《赤壁》诗的精神内核。再者,洪建老师这些中观教学支点的确定,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这就是他以具体的教学实践极为明晰地给我们诠释了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形式选择如何做到和谐地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什么”与“怎么教”的相辅相成。教学形式很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内容也在合宜的教学形式下得到恰当的展示。 微观支点:启迪学生思维。 读着洪建老师《赤壁》的课堂实录,我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我的眼前出现的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是如沐春风,其乐融融的场景。教师不断地架起一个又一个微小的教学支点,而这些微小的教学支点在教学杠杆上的位置等都是恰到好处的,很贴近学生,易于学生着力,所以,学生有了这些微观教学支点,其思维就不再受阻受堵,而是活跃畅达。事实上,正是这些微支点的连缀,才使得整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的认知不断地抵达,学生的思维也被托举得很高很高。 我们不妨列举两例:其一,在理解诗人杜牧的诗具有俊逸特点的时候,教者引导学生从“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到“周瑜+东风=二乔留吴”,再到“杜牧-机遇=壮志难酬;杜牧+机遇=大展身手”,最后到“我-机遇=壮志难酬;我+机遇=大展身手”,这些微支点的连续推进的过程是颇有思维含金量的,是颇具思维张力的,它从诗内到诗外,从古代到现今,从诗韵到诗理,从具体到抽象,学生在这样的微支点的撬动之下,思维在活跃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从而抵达一定的深度。 其二,如果说前一例教者巧置纵深式微支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那么,下面的例子则是巧置扩展式微支点,即,重大<渺小;直接<曲折;庄重<浮薄,学生的思维同样十分活跃,且呈自由开放的状态。“杜牧没有直接写赤壁之战如何重要,也没有写战争如何激烈,而是从一个小小的戟入手,而且还是一个折断的折。”“在表面对周瑜的评价中,隐含的是自己的抱负,这种侧面写作的方法,打破了常规思维。我觉得避免了直白的浅薄。”“杜牧将十分庄重的历史融于春闺柔情中,显得不很庄重,但却也不给人轻薄之感,反而让人更容易接受。”如果不是教者微支点架置得恰当,学生是很难有如此活跃的思维,如此智慧的表达,如此精彩的呈现的。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洪建老师是个智慧的教师,他巧置教学支点的艺术从《赤壁》的教学中是可见一斑的。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2期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3期
-
佚名: 怪才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