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名师课例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ID: 402633

[ 佚名 文选 ]   

《哈姆莱特》教学实录

◇ 佚名

师:“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1877年开始到现在,平均每12天就有一文篇研究《哈姆莱特》的论文或者专著问世,一直延伸到现在,真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哈姆莱特。课本中的《哈姆莱特》是全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结尾部分。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题目,请各小组围绕《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比武时人物的心理、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对话的语言特色以及哈姆莱特形象等四个话题查找资料,现在我们共享学习成果。

师:下面请第一组同学来谈。

1:《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一句话,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

师:仇人是谁,为什么复仇?

1:仇人是他的叔父,克劳狄斯。因为他杀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哈姆莱特的父王,娶了自己的嫂子也就是王后,篡夺了本应是哈姆莱特的王位。

师:表达很准确。这个复仇的故事写得很饱满,情节饱满,人物饱满,阅读的时候感觉到了吗?

2:首先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人物之间纠缠不清。王子的仇人在血缘关系上是父亲的弟弟,也就是他的亲叔叔;在感情上,仇人又是最热爱的母亲的现任丈夫。这种复杂纠缠的关系使得简单的爱、恨不再简单,使单纯的复仇变得有几分投鼠忌器,欲罢不能了。

3:我们知道许多复仇故事,像《干将莫邪》《赵氏孤儿》《基督山恩仇记》《呼啸山庄》,而在心灵的震撼上,和莎翁《哈姆莱特》相比都显得很逊色。

4:《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是复线结构,哈姆莱特和奥菲莉娅的爱情故事是这部戏剧最美丽、最纯粹、最忧伤、最温柔的部分。

师:是呵,同学们谈到这部戏剧错综交织的“爱”与“恨”,谈到哈姆莱特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好。戏剧的情节,是由戏剧冲突推动的,而戏剧冲突更多的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继续来探讨《哈姆莱特》的情节。谁还有补充。

5:不仅哈姆莱特的内心充满爱与恨的纠缠,奥菲莉娅也被爱与恨缠绕得痛不欲生,她深爱着哈姆莱特,而哈姆雷特却是她的杀父仇人,她只有疯狂,只有死去。

6:我补充一下,象征奥菲莉娅的花环,歌声,流水,死亡都太美了,这个纯情少女的死亡象征了美的毁灭,令人心痛。

5:我觉得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因为有了奥菲莉娅,因为这份爱与伤,显得更加饱满,更丰富,更立体,更令人低徊不已。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经典永远是直指心灵的。中国的古典文学更重表层的结构,以情节的迭宕取胜;而莎士比亚的戏剧更长于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灵魂显现更多层面的变化。同学们可以继续围绕戏剧情节的复线以及人物的复杂的“爱”与“恨”来思考。

5:我认为《哈姆莱特》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备受“爱”与“恨”的煎熬,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痛苦,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渴望与挣扎,以剧中的头号反面人物克劳狄斯为例,他也不是用简单的“恶”就可能解释清楚的,他爱哈姆莱特的母亲王后乔特鲁德,而王后乔特鲁德又视哈姆莱特如生命,克劳狄斯想除掉哈姆莱特,因此也使自己陷入爱与恨的两难境界,最后他用毒酒毒死的不是哈姆莱特而是王后乔特鲁德,正是这种“爱”“恨”参差纠结的结果。

6:乔特鲁德的灵魂更是一个爱与恨强烈撞击的载体,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丹麦前国王,却又不得不嫁给杀夫凶手克劳狄斯。这又是怎样的大悲大痛,她在人世间,也没有出路,也只有一死。

6:波洛涅斯和雷欧提斯也难逃爱与恨,爱与仇的劫数,也是挣扎在爱与恨的无形场中痛苦的灵魂,波洛涅斯深爱着女儿奥菲莉娅,他对哈姆莱特也是青睐有加,却又充当了克劳狄斯的帮凶,最终死在哈姆莱特的剑下,雷欧提斯尊重哈姆莱特的高贵的心灵,却又无奈的用毒剑杀死了他。

师:看来《哈姆莱特》这部剧不是一般意义的复仇记,这里充满了人类情感的两极爱一恨,此外这部剧中还充满了生命与死亡,恶俗与优雅,庄严与荒诞,爱情与虚伪,理智与疯狂等许许多多两极对立的东西,也因此成就了这部巨著。

1:我们组画了一个人物关系图来阐释情节(图标技术不支持)

师:君臣,夫妻,父子,朋友,兄弟,这种被我们儒家文化称为五伦的,有着玫瑰色脉脉温情的关系,在《哈姆莱特》里全都被爱与恨充斥着,在扭曲中使人生变得残酷,在残酷中使人触摸到绝望,在绝望中毁灭,而又在毁灭中重生,哈姆莱特艰难地举剑杀死了和自己有关的亲人,杀死了自己,在大悲剧中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课下同学们可以再一次阅读全剧。

师:情节的行动性和丰富性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又一主要特色,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哈姆莱特》一剧中有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雷欧提斯和奥菲莉娅之间不幸的爱情;写了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的友谊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还写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

 

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第二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谈一谈课文节选“比武”这一场的人物心理。

7:戏剧、电影当中的比武,特别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武打场面同学们特别愿意看。往往是刀光剑影,飞檐走壁,血流成河,再借助一些高科技的手段,往往使得场面漂亮,除了高超的特技以外,人物的内心活动却停止了,性格也不见踪影了,而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这段比武的尖锐的外部冲突中,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师:哪位同学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一讲比武的情节?

8:在比武开始之前,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两人准备了毒剑和毒酒。比武一开始,先是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道歉,雷欧提斯显得有些犹豫,犹豫间他连输两场,哈姆莱特蒙在鼓里。克劳狄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克劳狄斯假意向哈姆莱特庆功,举起酒杯,酒是毒酒,却毒死了王后乔特路德。哈姆莱特无意的一句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他一剑击中了哈姆莱特,也激怒了哈姆莱特,在格斗中哈姆莱特用雷欧提斯的毒剑刺伤了雷欧提斯。雷欧提斯被自己的毒剑刺中了以后,心中明白,哈姆莱特要死了,他自己也要死了,临死前他意识到自己也中了克劳狄斯的计。接着他把克劳狄斯的全部阴谋和盘托出,哈姆莱特拼着自己最后一点力气刺向克劳狄斯。在这之前,由于毒酒的发作,乔特路德倒下死了。结局里,戏中六个主要人物:哈姆莱特、乔特路德、奥菲莉娅、波洛涅斯、雷欧提斯、克劳狄斯全部都死了,完成了一个大悲剧。

师:这段情节概括得很好。再谈一谈几个主人公的内心发生的激烈的冲突。

9:那就是:道歉  激将    发现   怒伤   明白真相   遗嘱

师: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丹麦王子,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比武的这一个大结局里,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哈姆莱特孤军奋战,面对强大的恶势力,最后与恶势力同归于尽,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在比武的这一情节里,莎士比亚刻划了哈姆莱特的这一心路历程。

10:雷欧提斯的心理变化是:由恨到犹豫到被激怒到后悔,最后揭露真相。作者借雷欧提斯写出了哈姆莱心灵的尊贵。

9:我认为选文对王后乔特路德的心理描写更是摇曳多姿,在全剧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候,她像一个悲剧性的慈母,她先是疼爱儿子,既而替儿子饮酒,死前忏悔并痛苦着。

师:没有乔特路德的死,《哈姆莱特》便不是世上最“完美的悲剧”。

9:《夜宴》中对王后角色的再创造,我认为很好,是对乔特路德的再认识。

师:乔特路德是一个典型的双重性格的人,她被哈姆莱特称为“最恶毒的妇人”,她在丈夫死后不足两个月就嫁给杀夫仇人,但是在她呼喊:“啊,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的时候,我们读到了母亲的牺牲精神和弱者的无奈,我们对她产生了同情。

11:克劳狄斯在比武一场戏中表面倾向哈姆莱特,暗中想谋杀哈姆莱特,一计不成再施毒计,阴谋揭出后极度恐慌,最后被哈姆莱特杀死,克劳狄斯是邪恶的代表,他比黑暗本身还令人不寒而栗。

师:莎士比亚在比武这一场戏中,将笔端直指人物的心灵,刻划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悲可叹,可圈可点。

 

师: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谈一谈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对话的语言艺术,先请第三组的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

生:分角色读(略)

师:你认为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的对话有什么特点。

12:风趣幽默,多用比喻拟人,富于哲理。

13:语言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形象性等特点。

14:语言既文雅又俚俗,既哲理又抒情。

15:运用双关,插科打浑。

16:还有一些疯话。

师:能不能结合文本谈谈。

15:哈姆莱特在讽刺奥斯里克这个虚伪的家伙的时候说:“他在母亲怀抱的时候,也要先把他母亲的奶头恭维几句”这个比喻生动地嘲讽了奥斯里克的繁文缛节。

16:哈姆莱特说:“要是我们腰间挂着大炮,用这个名词(链)倒还合适,”风趣幽默。

14:哈姆莱特大智慧和奥斯里克自作聪明形成对比,使智者更智,愚者更愚,奥斯里克的自以为是的“欢迎您回到丹麦来!”和哈姆莱特的“你认识这只水苍蝇吗?”一庄一谐,相映成趣。

师:哈姆莱特粗鄙与冷峭的语言使作品更丰满更深刻:“一头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王的席上来了,他‘咯咯’叫起来,简直没个完,可是我——方才也说了——他拥有大批粪土。”这种嘲讽沉淀出对人生的冷峻的态度。同学们继续说。

13:奥斯里克说:“谢谢殿下,天气真热。” 哈姆莱特说:“不,相信我,天冷得很,在刮北风哩。”奥斯里克赶紧说:“真有点儿冷,殿下。” 哈姆莱特又说:“……我觉得这一种天气却是闷热得厉害。”奥斯里克马上附和“……真是说不出来的闷热。”这一段关于“冷”与“热”的对话使我想起了契诃夫的《变色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12:这一段对话诙谐幽默,放在充满死亡气息的“比武”大结局之前,反衬了悲剧的崇高,富有张力。

 

师:雅俗共赏,大俗大雅才是莎翁。课后请同学们多读莎剧多思考。第四组同学请用一句话来描述哈姆莱特。

17: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优雅、勇敢的王子。

18:哈姆莱特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光的明镜,人伦的雅苑,举世瞩目的心”.

师:很好,引用了奥菲莉娅对哈姆莱特的赞美。

19:哈姆莱特是深思和痛苦的。

20:哈姆莱特是忧郁和迟疑不绝的。

师:两位同学都提示了哈姆莱特的心灵。

21:哈姆莱特对女性是有偏见的,他伤害了奥菲莉娅。

师:说得好!哈姆莱特对女性的偏见来自母亲对他的伤害,开始的时候他对女性带有唯美的幻想色彩,认为女性是贞洁、善良、真诚的。

22:哈姆莱特伴随着成长的痛楚,理想与现实永远冲突着。

19:哈姆莱特是一位悲剧色彩极浓的人物。

17:哈姆莱特是一位人文主义者。

师:真是说不尽的哈姆莱特,还有补充吗?

20:哈姆莱特是崇高和软弱的复合体,灵魂深刻,感情丰富。

17:我看过一篇文章,说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更改的锋利之剑”。

21:哈姆莱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勇者。

师: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形象因为有了矛盾复杂的内蕴,因此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课下同学们继续探讨。这节课我们就《哈姆莱特》的情节、比武时的人物心理、人物对话和哈姆莱特的形象进行了学习和讨论,同学们认真地查找了资料,并且大胆地谈了自己的见解,我留几道思考题和列一些阅读书目供同学们参考。

 

思考题:

1.          简述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说说“四大悲剧”的故事梗概。

2.          试对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两个人物进行比较。

3.          在你身边的人中,有没有哈姆莱特式的性格。

阅读书目:

《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阅读重点:《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十四行诗》)

《哈姆莱特》教学实录